輪椅上的夢:
1985年,張海迪拿起筆來義無反顧地投入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的創作之中,這壹寫就是五年。由於長時間坐在輪椅上,導致她身體多處長了褥瘡,長時間用胳膊支撐身體,她的衣袖磨破了壹只又壹只,肘關節的老繭掉了壹層又壹層,右胳膊也因長時間支撐身體導致血管變粗而殘疾。
夏天的濟南,有“火爐”之稱,沒有知覺的下身排汗本來就困難,小電扇吹出的又都是熱風。為了降溫,每隔壹會兒,她就將頭發用自來水浸濕,再坐到電扇前猛吹;壹到冬天,房間裏又冷得像冰窖。
壹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凍感冒幾次,而她壹感冒就要發燒好幾天,甚至還有可能危及生命。對此,張海迪從不後悔,反而認為,寒冷能讓人頭腦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1990年,《輪椅上的夢》出版後全國發行。
緊接著,張海迪又進行了第二部書《生命的追問》的文學創作。為了滿足讀者的購書欲望,這本書連續印刷了十次。
張海迪感慨道,“作為壹名作家,還有什麽比讀者喜愛妳的作品更能讓妳幸福的呢?”於是,她又筆耕不輟,創作出了長篇小說《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等,同時翻譯了多部國外優秀文學作品。
擴展資料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濟南出生。小時候因患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莘縣,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
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2002年,壹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
《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並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和五個壹工程”圖書獎。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其壹是“八十年代新雷鋒”,其二是"“當代保爾”。
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產主義新人!”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百度百科-張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