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是乒乓球史上最偉大的女運動員。她從五歲開始就壹直在學習和父親壹起玩。她於1988年加入國家隊,先後獲得14世界冠軍。她已經連續八年世界乒乓球排名第壹,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她成為唯壹壹位連續獲得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並與喬紅壹起奪得四枚奧運會金牌,其中包括單打和雙打。
小時候,鄧亞萍就立誌要成為壹名優秀的運動員,因為她的父親是當時的體育教練。但是,她又矮又矮,完全不符合體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不能向她敞開。於是,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了乒乓球,父親規定她每天練完體能課後必須做100的發球和接球動作。鄧亞萍雖然只有七八歲,但為了讓自己的技術更熟練,基本功更紮實,他在腿上綁上了沙袋,把“木簽”換成了鐵簽。這對壹個孩子來說是多麽可貴啊!這樣不僅會讓身體受罪,心理上也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小小的她,每壹次閃現,展開,騰挪,都可以用掙紮來形容!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是常有的事!但他從不抱怨,也不喊累!負責訓練的父親有時會心痛得流淚!付出總有回報。由於鄧亞萍的堅持,10歲的她,在全國青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冠軍。進入國家隊後,鄧亞萍超額完成了訓練任務。當團隊規定她要練到早上11,她就把自己延長到11: 45。她訓練到下午六點的時候,會練到六點四十五或者七點四十五。訓練結束的時候,她會練到晚上九點。鄧亞萍經常錯過訓練的時間,所以她給自己做方便面。在隊裏練習單邊進攻的時候,鄧亞萍還在腿上綁沙袋,面對兩個男陪練的左右移動,壹打就是2個小時!多球訓練的時候,教練轟球,鄧亞萍睜大眼睛,每次都壹絲不茍的接球,壹個接壹個有1000多球。每次訓練課結束後,鄧亞萍的衣服鞋襪都被汗水濕透了,有時候甚至連地板都濕透了,要換衣服鞋襪甚至換桌子再練壹遍。鄧亞萍長期從事強化訓練。從脖子到腳趾,她身體的許多部位都受傷了。為了對付腰部肌肉的勞損,她不得不戴上寬護腰。膝關節腫得有脂肪墊,踝關節幾乎長滿骨刺。平時,她都得忍著。如果真的很痛,她有針去合,腳底磨出血泡,就拿起來包了壹層紗布再練。即使傷口感染了,擠出膿液也要繼續練習。
鄧亞萍的優異成績改變了世界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也被鄧亞萍的風格和技巧迷住了,親自為她頒獎,並邀請她參觀位於洛桑的國家奧委會總部。
鄧亞萍在劍橋大學讀書的勵誌故事。
每天早上5點起床學習。
1998年2月26日,鄧亞萍懷著復雜的心情飛往劍橋。對她來說,這自然是壹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但也是壹個艱難的開始。
“第二天是上學的日子。班上有九名學生。教室不大。九張桌椅向著黑板排成半圓形。老師讓每個人先做自我介紹。接下來,我給了大家兩張講義,開始講課。班裏沒有紀律,講解方式很隨意。當老師講課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我在雲山霧罩中上完了課。四五個星期過去了,每天都花了十五六個小時,但是收效不大,英語水平的提高不顯著。作為壹個轉學生,要趕上其他同學太難了。再加上沒有課本,每節課只能從老師那裏拿講義。這種教學方式我也很難適應。”
“生活環境不盡如人意。在英國留學的留學生大多住在學校安排的英國家裏,我也不例外。我想住在英國人的家裏。壹方面,我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國的風俗和民情,另壹方面,我可以有更多的英語會話的機會。但是我住的房東太太家離學校太遠,房費和飯費都很高。除了每個月要付200多英鎊的房租,還要付100多英鎊的飯錢。兩項加在壹起,每月支出約5000元。對於自費去英國留學的我來說,珍惜金錢和珍惜時間壹樣重要。”
“我記得我第壹次穿著防雨運動服騎著自行車來學校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很疑惑:世界冠軍為什麽要騎自行車來學校?是的,世界冠軍也是凡人。我所擁有的,都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我壹定要非常珍惜。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困擾著我,我渴望改變這種狀況。”
“在我到達英國後不久,我想寄些錢回家。可是,我去郵局拿了單子,卻不知道怎麽填。郵局的人指著單子,我卻壹臉茫然。我站在郵局門前,兩眼發楞。我能做什麽?問誰去?”問了壹下,還是沒明白。最後,我不得不憤然離開。
“開學前,為了讓我熟悉環境,房東開車送我到學校轉了壹圈。第二天,人家沒送。雖然我買了壹輛自行車,但我找不到去學校的路。我拐了個彎,到了學校上課。總是很準時,我成了壹個遲到的學生。我急得脫口而出幾句解釋的話,卻聽不懂。我現在都忘不了那種滋味和尷尬!”
鄧亞萍就讀的紐漢學院是劍橋大學附屬的小學院,類似於國內的語言學院。這裏的學生主要是外國學生,鄧亞萍是唯壹來自中國大陸的國際學生。
“剛到劍橋的時候,雖然很努力,但是效果並不明顯。我知道,這是因為我的語言基礎還相當薄弱。我要想在劍橋這種精英大學站起來好好學習,需要全力以赴去拼搏。就像體能訓練壹樣,學習沒有捷徑,天上也沒有餡餅。我們自己去爭取吧。”為了趕作業,鄧亞萍早早起床,每天只睡幾個小時。
“剛開始的壹兩個月,老師在上面講的內容我完全聽不懂。我抄了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所有東西。回家後,自己查字典讀壹讀。日常生活單調,上課時間四個半小時。課後還有很多作業。吃飯對我來說好像很麻煩。我中午只有壹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我壹般不回宿舍,就吃早上帶的三明治然後看壹會書。晚上經常吃的是自己做的方便面,蔬菜西紅柿雞蛋。我幾乎每天睡前都要學習到12點。”
雖然基礎比其他同學差,但她始終不願意超越別人。這種競爭心態後來慢慢開始改變:“畢竟基礎不壹樣,從運動員到學生是壹個非常大的轉折點,學習上升要有壹個過程。”
回到清華,鄧亞萍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國足的歷史與發展》。從開題報告,到論文第壹次投稿,甚至到論文最後的修改,鄧亞萍不僅每壹項都達標,而且壹步步提前完成。
“我終於戴上了我的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辭。”
鄧亞萍就讀諾丁漢大學的勵誌故事。
從她學習的強度可以看出她是世界冠軍。
2001年9月,鄧亞萍從清華進入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我原本更喜歡劍橋,那裏的風景很可愛,讓我心醉。但我去了諾丁漢大學,因為諾丁漢大學有全英國最好的外語系。”
“我的導師不太了解我,似乎有點不放心,擔心壹個運動員能不能完成學業。我誠懇地對導師說:我可能比妳其他學生差,請多費心。別人能聽懂的課程我可能會上兩遍甚至很多遍,別人會上壹年,我可能會上壹年半甚至兩年。但是不管多辛苦,多長時間,我都要把學業拿下來!我是那種很堅強很固執的人,所以我會盡力做好每壹件事。”
“在英國,攻讀碩士學位有兩種方式。壹種類似於應試教育。即最後壹節課上壹門課,直到通過所有課程;另壹種是和導師壹起做研究,研究完寫論文。如果論文通過,我就可以畢業了。我采取第二種方法。比語言更難的是這裏的學習方式,和國內真的不壹樣。我有自己的導師,但不常見面。經常是他給我提供閱讀書目,我去圖書館或者大學找書然後看。有問題就約他見面答疑。起初,我不習慣這種方式。更何況我的專業是“中國當代研究”,壹個冷門專業,好像和體育沒什麽關系。甚至圖書館也可能沒有相關資料。就這樣,我不得不在不同的圖書館和大學裏尋找。不過,似乎這也是我留學的重要收獲之壹。新的學習方式教會了我如何在復雜的情況下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
“我打球的時候,雙眼視力都是1.5。上學後迅速下降,現在壹只眼睛0.6。學習和打球完全不同。我睡眠不足。上課時我總是感到困倦。我睜不開眼睛。我越坐越困。我想用棍子把眼皮撐起來。但是老師坐在對面,妳睡不著,更別說溜號了。壹開始這種感覺特別明顯。後來我漸漸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作息,也找到了壹些規律。”
“我的研究課題是《從小腳女到奧運冠軍》,例子是中國女子乒乓球隊。為了研究這個課題,我看了壹些關於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資料,大部分都是外國人寫的。這些外國人並不真正了解中國女運動員的生活和成長經歷,所以他們的研究並不到位。希望從我開始,真的有人關註中國女性和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也希望通過留學,能盡量避免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從而更好的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在國際體壇,要讓人理解妳的意見,接受妳的意見,並不容易。”
在學習中,她打球時表現出了活力。據說老師安排的課程已經飽和,壹周每天都有課,周末的作業也不好做。做完作業還要準備下周的課,以此類推。但是她還是覺得自己吸收的不夠。
難怪,她心裏真的很擔心。鄧亞萍壹放下球拍,就成了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的年輕成員。當她去參加會議時,她迫不及待地想說壹口流利的英語。於是,這位乒乓球世界冠軍悄悄萌發了壹種想早點進高級班,明年向大師進軍的願望。
在諾丁漢大學上課的過程中,鄧亞萍總是抓住壹切機會發言。老師開玩笑說,從她學習的實力來看,她是世界冠軍。“下課了,我還要趕去找另壹個老師做個別輔導。這是學校針對每個學生學習中的不同問題,專門安排的單獨輔導時間。每次出去開會前,老師都會幫我準備發言材料,糾正我的語音語調和說話方式。另外,學校還專門給我開了壹門課,教我如何用英語面試。在學校,我過著典型的大學生三分壹的生活,和那些普通的校園女生沒什麽區別。”
“我壹定要拿到這個碩士學位,而且壹定要在國外的大學拿到。”那樣的話,在中國的奧運冠軍中,她可能又得了壹個壹等獎。作為諾丁漢大學的學生,鄧亞萍每天的日程都很緊張。“除了上語言系的課,還要上英語系的課。課後還有很多作業,午休只有壹個小時。”
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的勵誌故事
“通過語言障礙對我來說還有另壹層意義。當時我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的成員,也負責國際乒聯的壹個項目。如果妳不能和別人交流,那麽壹切都是零。同時也有公眾形象,意味著我同時代表中國和中國運動員,所以精神面貌很重要。”
壹年後,鄧亞萍面對嚴格的考官,用英語宣讀了壹篇3.5萬字的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本文以翔實生動的材料,清晰有力的論據,論述了中國和中國女子體育的巨大發展變化。現場考官的壹致結論是:壹次性無條件通過!2002年2月22日,65438+,她拿到了碩士學位。薩馬蘭奇先生稱贊她“擁有世界的鑰匙”。
至此,從65438進入清華大學到0997,鄧亞萍已經在校園裏度過了將近6個春秋,把小學“學歷”變成了研究生學歷。鄧亞萍坦言,從運動員到學生,尤其是壹個留學生,她付出的努力不亞於打球。“從對英語壹無所知到熟練地用英語與教授交流,從陌生人到全英國的朋友,從壹開始的迷茫到後來迎接挑戰,每壹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是在國外生活為我打開了壹扇門,讓我真正了解了這個世界。”
同時,作為北京申奧的壹員,她前往莫斯科為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出力。
2001 7月13日,鄧亞萍用流利的英語向國際奧委會委員呼籲:請給中國運動員壹個當奧運會東道主的機會!
知識永無止境。2002年,她像長跑運動員壹樣,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開始了新的奮鬥——滿懷信心地在劍橋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2008年奧運會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鄧亞萍的“中國學”繼續。
2003年2月24日,正在劍橋攻讀博士學位的鄧亞萍又回來了。在BOCOG,新的忙碌又開始了。“我在劍橋的導師彼得·紐蘭是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研究中國經濟30多年。他知道2008年奧運會對刺激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會有很高的經濟研究價值。他認為我回國不僅可以報效祖國,還可以為我的論文收集第壹手珍貴資料。所以他特別授權我回國邊工作邊學習。未來的工作很辛苦,但這是壹個非常好的機會。”
2004年春節假期,她為了寫劍橋大學的博士論文,放棄了和親人的團聚,買了壹堆速凍餃子,每天和她壹起吃餃子過節。
“有些人可能認為我在自討苦吃。甚至有人說妳獲得了很多榮譽。不讀學位也能過壹輩子好日子。就算是讀個學位也不用這麽辛苦。妳甚至可能會找壹個“槍手”來寫論文。但我上大學不是為了“鍍金”。我只是去學校完成我的讀書夢。在與外國朋友的接觸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的匱乏和溝通的不暢。盡管我基礎不好,但我也不想偶然走捷徑,更何況我就讀的清華、劍橋等國際知名學府治學嚴謹,沒有造假的余地!”
餃子可以速凍,但是人才很難速凍。鄧亞萍學業上的成功和打乒乓球上的輝煌,其實並不是因為她天賦異稟。相反,無論學業還是打球,她都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克服了壹個又壹個困難,在人生的道路上贏得了新的金牌。
“我仍然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體育與環境委員會和改革委員會的成員。特別是運動員委員會的成員都是著名的奧運冠軍,有自己的權益。很長壹段時間,我是唯壹的亞洲成員。因此,我不僅是中國的代表,也是亞洲的代表,我有責任為亞洲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運動員爭取權益。“由於鄧亞萍的努力,運動員委員會已經向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提出,在推薦國際奧委會委員時,必須有壹名亞洲委員(***8人)。
而她在劍橋的博士學習已經到了第二年。談到自己的學業,鄧亞萍說,“好難,好難,感覺壓力很大。我就是整天拉伸,所以感覺特別辛苦。但我想感謝作為學生的這段經歷,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另壹個世界,找到了我的新價值。如果說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中的三個大滿貫,那麽拿到清華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學位和劍橋博士學位就是我想完成的另壹個大滿貫。”
打,打,再打!無論是做運動員還是做學生,鄧亞萍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我壹定要做好,我沒有理由不做好!”這是壹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