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有1個讀音。
母,通用規範漢字、壹級字,讀作mǔ,又用作姓,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指:母親,也可泛指女性的長輩,如《爾雅·釋親》:“母之姊妹為從母。”後引申為養育;哺乳、根本;根源、老婦的通稱、經商或借貸的本錢等義。
甲骨文的“母”字是壹個象形字,這個字展示的是壹位跪坐的女性形象,這個女性雙手交叉,字中間有兩點表示乳房,以表示此女性與生育和哺育有關。金文的“母”字基於甲骨文形體,只是在字的上部多添了壹橫;金文中也有形體完全同甲骨文的。
另有兩種觀點,壹種觀點認為在甲骨文與金文中,“母”與“毋”同字。後分化為兩字,為了區別,故在字形上略加變化。另壹種觀點認為,在殷商時代,“母”和“女”二字還沒有明顯的分工,因此在甲骨文和銘文裏是混用的。從西周金文開始才與“女”字有明確分工。
康熙字典
辰集下毋字部母《唐韻》《廣韻》《正韻》莫厚切。《集韻》《韻會》莫後切。?音某。《廣雅》:母,牧也。言育養子也。《釋名》:冒也,含已生也。《增韻》:慕也,嬰兒所慕也。《說文》:從女,象懷子形。壹曰象乳形。
蒼頡篇:其中有兩點,象人乳形。豎通者即為毋。《詩·小雅》:母兮鞠我,又天地為大父母。《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蔡邕《獨斷》: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