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壹、來源有二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雞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壹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以上這4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東漢時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隴西(今屬甘肅)羌亦有唐姓。
二、遷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於魏、楚、晉、秦,如戰國時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漢時,唐雎之孫唐厲徙居沛國(今江蘇沛縣);東漢時唐翔在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定居;晉代唐熙定居涼州(今甘肅武威),其子唐輝又徙居晉昌(今山西定襄縣西北);南朝齊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占錢塘(今浙江杭州),稱帝,國號吳。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唐氏已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氏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福建永定、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清代,閩、粵唐氏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有航運業大王之稱的印尼華人唐裕等。
三、郡望堂號
堂號
移風堂:漢朝時候,費汛為蕭縣令,愛民如子,先教後罰,在官9年,連地方的壞風俗都轉變了,全縣3年都沒有打官司的。鄰縣沛縣發生蝗災,蝗蟲到了蕭界,不入蕭境。皇帝封費汛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晉陽、晉昌、北海為其堂號的。
郡望
晉昌郡:晉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長樂(今陜西石泉縣)。此支唐氏,其開基始祖為十六國前涼淩江將軍唐鄆。
北海郡:漢時分齊郡置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魯 國: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晉改為郡。 晉陽縣:秦置,治故晉陽城。秦漢為太原郡治所,東漢後又為並州治所。
四、歷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學家、書畫家,字伯虎,號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築桃花塢以居,畢生致力於繪畫,且能詩文,與祝允、徐禎卿、文征明並稱伍中四才子,與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稱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畫譜》等。
唐 蒙:西漢官吏。武帝時,他出使夜郎國(現在的貴州省),以厚禮,說服夜郎侯多同歸屬漢邦,設犍為郡,從此貴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賽兒: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首領,白蓮教首領,自稱佛母。
唐廷樞:清朝買辦。1880年,主持修築我國第壹條鐵路唐胥線(唐山至胥各莊)。並在英國支持下開辦開平煤礦,為李鴻章辦洋務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醫藥學家,編有《經史證類備本草》,總結了宋以前的藥物學成就,流傳很廣。
唐姓的來源是什麽 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尋根溯源
1、出自祁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陜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有壹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子孫以唐為氏,此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據《三國誌?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者;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範”、“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壹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陜西唐姓。
繁衍播遷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陜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陜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蕩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壹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仆射壹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淩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耽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壹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占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個:
1、晉昌郡,治所在長樂(今陜西石泉縣);
2、北海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3、魯國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4、晉陽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號:
“晉陽”、“晉昌”、“北海”。自立堂號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風”、“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征
1、群英薈萃,名人輩出。
2、從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窺其姓氏特征壹斑。如浙江唐姓壹支字行為:“......>>
唐姓起源於哪個年代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百度百科
唐姓,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均有分布。在韓國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壹帶。唐姓是中國姓氏排行26位大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這6省唐姓占全國唐姓人口60%。
《說文》:“唐,大言也。” 構成漢族唐姓來源主要有三支:姚姓、祁姓、姬姓。第壹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歷史。第二支是姚姓子孫衍生的唐姓,第三支是外族姓政唐姓。包括漢時南蠻,三國時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1600余萬,為全國第16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等地,大約占唐姓總人口30%。唐姓人口在北方諸省的比例大約在0.65,在南方比例大約1.2%左右,而在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比例在2.4%。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堂和聖仁堂。
唐氏孟權公後裔群:郡號:晉昌郡;堂號:桐封堂;唐孟權後裔,其後裔居於廣西全州/灌陽、四川廣安嶽池、四川綿陽、四川安縣河邊、四川閬中、重慶合川等地。字輩:孟孔叔梓彥,永誌唐德守;元良啟世昌,禮義承繼祖;榮華(福/發/興)萬方,孝友傳家寶;忠賢輔國章,天倫全克備,富貴耀桐莊;這支屬於宋朝“五豸唐門”唐介後裔。
起源編輯
唐(táng)姓,源出有:[2-4]
源流壹
出自姚姓和姬姓與祁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姓伊祁,名放鄖,舜帝是黃帝十世嫡長孫姓姚名重華。堯舜是他們的謚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山西省翼城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又有唐堯後代受封於N,稱唐N(oN),後人以唐(o)為姓。春秋時,又有壹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還有復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以上這幾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源流二
源於西南夷,出自東漢時期白狼王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後漢書?南蠻傳》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古稱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數民族普米族的先民。普米族,自稱培米、拍米、批米,普米語中“米”意為人,培、拍、批是壹音之轉,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語的漢義為“白人”。普米族的他稱較多,漢文史籍依其自稱而寫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稱白狼夷。至晉朝時期,以他稱而寫作‘西蕃’,清朝以後稱之為“西番”。在其周圍的少數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稱之為“巴”,彜族則稱其為“俄祝”,納西族稱之為“博”。清朝時期撰著的《雲南通誌》、《維西見聞錄》等史籍中,亦將普米稱為“巴直”。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漢姓,其它普米族漢姓大多是後來才發展起來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漢姓已發展為郭、楊、馬、董、煙、肖、龍、宋、項等等。
這四個普米族部落現今主要分布在木裏鹽源後所、右所、中所、寧蒗蒗蒗、永寧、寧蒗溫泉、拉伯、西川、木底箐、翠玉、紅橋、新營盤、戰河、跑馬坪、永勝、麗江、維西、寧蒗金綿、西川、新營盤、寧利等地。從整體看......>>
唐氏的姓氏的來源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唐
關於唐姓家世淵源,《姓纂》壹書上面記載得很清楚:“帝堯陶唐氏之後裔封唐侯,周成王滅唐,子孫以國為姓。”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書,也都
異口同聲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堯之後”。
帝堯,是帝嚳高辛氏的次子,算起來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徙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在公元前2357年,由於其兄帝摯不賢,他就被諸侯擁立為天子,開始以“唐”為國號。
帝堯以唐為國號,那麽他的子孫是什麽時候開始以唐為姓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學者的考據結論是這樣的:帝堯把天下禪讓於虞舜之後,傳到夏王孔甲的時候,帝堯的後裔禦龍氏封為唐侯,經過殷商壹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時,唐侯起而作亂,而於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兒子成王所滅,把唐國之地改封給其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並且被降了壹級,從侯國變成了伯國。這時候,帝堯的後代也按照當時的習慣,開始有了以唐為姓。
不過,被周成王所滅的唐國,當時的位置並不在帝堯原來所居的河北省唐縣,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縣的南方,這個地方,後來又產生了另外壹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著十分密切的淵源。
這另外的壹支唐氏,根據《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記載,是周成王滅唐而將其他改封給唐叔虞之後,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有的就姓了唐。後來,傳到唐叔虞的兒子樊父的時候,徙居到晉水之旁,改稱為晉,現在山西翼城的唐國之地,也在晉國的掌理範圍之內。換言之,當時唐國的名號雖然沒有了,但那個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後代在繁衍,實質上並無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應該有兩個主要來源的,壹支是聖君帝堯的後代,壹支則自周文王的姬姓。不過,如果再進壹步推溯,則兩支唐氏根本都是源自黃帝軒轅氏,僅僅是“同根異枝”而已。
唐姓的出現,不管是出自帝堯的壹支,或是源自唐叔的壹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從周代開始,這個姓氏就鋒芒大露,傑出的人物不絕於史書!!這就是唐的起源和分支
湖北唐姓的由來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陜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
湖北唐姓:
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有壹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子孫以唐為氏,此為湖北唐姓。
名人精粹 :
唐昧:戰國時代任楚國(今湖北北部壹帶)大將。唐勒: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北部壹帶)辭賦家。
唐氏的來源 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
尋根溯源
1、出自祁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帝堯之子丹朱被舜封為唐侯,後其國被周成王所滅,子孫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陜西唐姓。又周昭王時,為奉唐堯之祭祀,封丹朱裔孫在魯縣(今河南魯山縣)為唐侯,後被楚所滅,子孫以唐為氏,此為豫魯(今屬河南、山東間地)唐姓。
2、出自姬姓。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封唐國給唐叔虞,叔虞子孫中有以國為氏者,此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時,楚地(今屬湖北)有壹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所滅後,子孫以唐為氏,此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據《三國誌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者;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苗、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堯。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後,又立國號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被後人尊為“良師帝範”、“文明始祖”。據說,他做了壹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他死後,帝舜又封他的子孫為唐侯。唐國經歷夏商兩代,周初被周公滅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後人為杜伯(把唐公及其後人遷於杜城,降爵為伯),稱為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者,此為陜西唐姓。 繁衍播遷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陜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陜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蕩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壹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仆射壹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淩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壹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跡遍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
上述六省唐姓約占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把唐姓來源縮寫是? 來源姬姓
唐姓的簡介 《說文》:“唐,大言也。” 構成漢族唐姓來源主要有三支:姚姓、祁姓、姬姓。第壹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歷史。第二支是姚姓子孫衍生的唐姓,第三支是外族姓政唐姓。包括漢時南蠻,三國時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1600余萬,為全國第16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等地,大約占唐姓總人口30%。唐姓人口在北方諸省的比例大約在0.65,在南方比例大約1.2%左右,而在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比例在2.4%。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堂和聖仁堂。唐氏孟權公後裔群:郡號:晉昌郡;堂號:桐封堂;唐孟權後裔,其後裔居於廣西全州/灌陽、四川廣安嶽池、四川綿陽、四川安縣河邊、四川閬中、重慶合川等地。字輩:孟孔叔梓彥,永誌唐德守;元良啟世昌,禮義承繼祖;榮華(福/發/興)萬方,孝友傳家寶;忠賢輔國章,天倫全克備,富貴耀桐莊;這支屬於宋朝“五豸唐門”唐介後裔。《說文》:“唐,大言也。”指言語誇誕不實之意。帝堯號陶唐氏,應是以燒陶為業的部落之首領。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壹個枝條編織的蓋子,為了在內煮物時,不會因湯沸而翻滾出外。湯沸時,聲響大,故唐與湯音義可通。而後人在字典中所解釋的唐字,已經失去了唐的本義,而引申“聲響大”為“說大話”之意了。但是,唐作為地名和姓氏,它仍舊保留了本義。唐氏族與陶唐氏有關,唐即以陶器煮湯之意,說明這個氏族已經用熟食代替了野蠻的生食,是文明的進步,也即原始社會所稱的陶唐孝。陶唐氏族是以制燒陶器的職業作為氏族名和族徽的,進而發展深化出陶、唐、湯、蕩等相應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稱唐,最終形成唐國和姓氏。
誰能說說唐姓的來歷?名人有誰? 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
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
周武王姬發戲封叔虞於唐國(翼城)後有晉國,叔虞傳26代有晉靜公祭酒,B366年“三家分晉”驅到端氏、屯留後被殺,被趙國趕出來,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
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
春秋時,又有壹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
還有復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以上這5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後又有外族加入唐姓。
唐昧:戰國時代任楚國(今湖北北部壹帶)大將。唐勒: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北部壹帶)辭賦家。
唐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陜西韓城南)相術家。
唐寓之:南朝宋時三吳地區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攻占錢塘(今浙江杭州)後稱帝建吳國。
唐慎微: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宋代醫藥學家,著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唐寅:江蘇吳縣人,字伯虎,明代畫家、文學家。擅畫山水,並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
唐順之:江蘇武進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僉都禦史、代鳳陽巡撫。“唐宋派”人物之壹。
唐賽兒:山東蒲臺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女首領。
唐甄:達州(今四川達縣)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書》九十七篇,後更名為《潛書》。宗陽明良知之學,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富民”。
唐英:清代傳奇小說家。唐才常: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人物之壹。早年參與時務學堂的創辦,編輯《湘學報》,後被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其殺害。
唐廷樞:清末廣東中山人,曾任職英商怡和洋行總買辦、輪船招商局總辦,後開辦開平煤礦和修建鐵路,為洋務運動中主幹分子。
唐正才:太平天國將領,被封航王,總管水營事務。
唐紹儀: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清 *** 時任天津關道、外務部侍郎等職,袁世凱任職臨時大總統時,他任國務總理,後任護法軍 *** 代表、 *** *** 國府委員等職。
唐繼堯:雲南會澤人,為滇軍軍閥,曾任職貴州、雲南都督。
唐澍:河北人,陜西渭華起義的領導人,曾任職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
唐生智:湖南東安人,曾擔任中國 *** 革委會中央常委、建國後任職湖南省副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唐蘭:現代文學家、音韻學家、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