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是指運用毛筆在紙上書寫的方法,它是通過起筆、運筆、收筆這三個基本動作來完成的,行書的用筆雖然是在楷書用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卻比楷書要復雜得多。它既有楷書的點畫,又有草書的使轉,有轉有折,有藏有露,是非常靈活的。
王羲之行書用筆飄逸瀟灑,天真遒勁,《書議》稱其筆跡道潤,獨擅壹家之美,天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資自然,風神蓋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說“觀其點曳之工,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可謂推崇備至。
王羲之行書用筆變化十分豐富。以橫畫而言,起筆有順鋒、逆鋒,收筆有上折、下折.以撇畫而言,有長有短,有豎有斜;斜撇中又有出鋒、回鋒之別;回鋒中,還有向左、向上之異,至於點,更是或俯或仰,或方或圓,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隨字賦形,因勢變幻、給人眼花繚亂、移步換形的感覺。
學習王羲之行書的用筆需註意的六點:
1.行書起筆的藏鋒是在筆和紙相接觸的瞬間快速完成的,而露鋒有時則是在落筆前的空中進行的,當筆剛壹接觸到紙,則實際上已進入到運筆階段。
2.不同筆畫的寫法要抓住要點,如寫橫畫時,起筆多用露鋒,收筆多用出鋒。寫撇畫時,要力到筆尖,短撇要快捷,忌拖泥帶水;長撇要慢而勻,忌半途出擊,寫點時,貴沈著而靈活,雖微如粟米,亦須三過筆,已壹拓直下。
3.牽絲引帶要自然,王羲之行書中的牽絲引帶都是在快節奏的運筆中自然形成的,該引則引,應幣測帶,不多不少,不枝不蔓,若有意造出壹些引帶來,則會貽笑大方。
4.要正確運用提按和頓挫。楷書是壹筆壹畫寫成的,而行15常常把幾個起收筆的筆遁連在壹起寫,不斷地轉換著行筆的路線與方向,這就需要在行筆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提按頓挫對筆形進行調整,才能寫出髙質量的有質感的線條來。
5.要有節奏感,用筆的速度要有變化,不能勻速,不同的筆畫.要有不同的速度。如橫畫宜慢,而撇畫宜快,相同的筆畫,也要用不同的速度,同是豎畫.懸針宜慢,而垂露宜快,音樂藝術中,有高低疾徐不同的旋律,才能奏出悅耳動聽的歌曲;行書的用筆也要有輕重疾徐不同的節奏,才能顯示出美感。
6.在運筆時,要把藏與露,順與逆、疾與澀、轉與折、方與圓,中與側這些互相矛盾的東西和諧地統壹起來,才能形成千姿白態的筆法。尤其是在中鋒與,這個問題上來不得半點含糊,在初學楷書時,必須·筆筆中鋒”,但掌握了中鋒用筆的規律以後,學行書則須中側並用,若仍然"筆筆中鋒".則未免有些單調了。
二、結體
結體,又稱"間架”或“結構",嚴格地說,閻架指字形的安排,結構指筆畫的組合,二者是有區別的,但它們之間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習慣上統稱為結.
行書的結體既不同於楷書,也不同於草書。楷書結體偏靜,草書結體偏於動,行書結體則“靜而挾飛動之勢,動而余淵穆之情",介乎二者之間,別有壹番前放。壹般說來,楷書靜多於動,乃靜中有動,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即是:行草動多於靜,乃動中有靜,如王羲之《頻有哀禍帖》即是。
學習行書結體必須有楷書結體的基礎,楷法圓熟,溢為行書,才能結字平穩,下筆有法.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流入庸俗壹道,因此,有這個基礎與沒有這個基礎,明眼人壹看便知,同時,學習行書結體還必須進而掌握草書結體的知識,否則,行書不但靈動不起來,寫出的行草還會不倫不類、貽笑大方。
學習行書結體要正確處理好“正”與"奇”的關系,首先要從“正"入手,先"正”後"奇”。什麽是“正”?正不是四平八穩,狀如算子,而是工整端莊,重心平穩,疏密勻稱,修短合度,什麽是“奇"?奇不是奇形異狀,光怪陸離,而是體勢欹側,跌宕起伏、縱逸險絕.儀態萬方,孫過庭在《書譜序》中說:初學外布,但求幹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他雖然講的是草書,但對行書也是非常適合的,行書結體壹定要從“正”人手、“正”的基礎牢固了,再適當地挪動或改變點畫的位置與角度,使其產生壹種險絕的態勢,這也像打乒乓球樣,開始每壹球都要上桌,最好打在桌子的正中央,熟練了,再長抽短吊、落點刁鉆,最好擦邊而過,當然、行書結體不能為奇而奇,壹定要掌握好"奇”度,做到“險不至崩,危不至失”,縱橫奇肆,時出新致,其次要寓奇於正,似奇反正"王羲之行書就是將平正與奇險完美結合的典範。
行書結體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變化,變化是行書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知道變化,也就不知道行書的結體。王羲之說:“若作壹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其實,對於行書結體來講,不但相同的字要有所變化、相同的單體、相同的偏旁,乃至相同的筆西,都要千姿聽,不能有絲毫的靈同,點畫要有藏露,,,偏旁要有輕重?正,單體要有寬窄長短、單字也要有肥瘦大小,從而達到數量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筆筆迥異,字字意殊。
王羲之行書結構謹嚴,變化無窮,字勢遒逸,剛柔兼濟、顧盼生姿,渾然天成,被歷代書家奉為圭臬。據我們幾十年研究王羲之行書結體的經驗,總結出“部首"、“錯落,"盡態"."迎讓”、“欹側"、"洗煉”、 “呼應”、“異形”、“假借”等九法,並附以相應的字例,也許會對初學者了解王羲之行書結體的規律有所裨益。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學習行書結體,單靠帖中這些字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多看王羲之其碑帖中的字例,以擴大視野,才能有所成就。
三、章法
章法,又稱“布局”或“外行布白",是指字與字、行與行以及整幅作品之間的組織安排方法。
用筆,講的是壹筆壹畫的書寫方法;結體,講的是字的間架結構的組織;章法,則講的是通篇字怎麽安排。可見,章法與用筆、結體是有區別的,但是章法又是由用筆的,藏露、結體的琉密虛實以及顧盼呼應等構成的,沒有好的用筆、結體,是談不上好的章法的,所以,章法又與用筆、結體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王羲之行書的章法有兩個特點:
壹是因體賦形,字形本來有大小長短的不同,王羲之往往根據每個字本身的特點,曲盡其態,而不計工拙,粗看似乎大小長短參差不齊,細看則和諧勻稱,天趣盎然。
二是變形,即根據每個字在全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與土下左右的關系來確定字的形態,或欹或正,或縮或放,往往天機自動,妙合自然。
行書的章法有三個原則:
第壹個原則是氣勢連貫。氣勢連貫俗稱“貫氣”,對於貫氣,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有最好的解釋:“凡作壹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壹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王羲之行書或用意連,或用形連;在形連中,或用牽絲相引,或用折搭呼應,或用筆畫相連,通篇貫氣。誠如《臨池管見》所說:“右軍書轉左側右,變化迷離,所謂狀若斷而復連,勢如斜而反正者,妙於離合故也。”
第二個原則是和中有違。“違"就是變化,就是差異.“和”就是和諧,就是統壹,“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就是布局中要在統壹中求變化,和諧中求差異。把字的欹正方圓,噩的潤枯濃淡,行的疏密開闔等各種矛盾著的對立形式,統壹成壹個和諧的整體,從這點來說,王羲之的行書堪稱行書的典範,
第三個原則是疏密虛實。虛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在作品中間,有字處是實,行間空白就是虛:字的疏處為虛,密處就是實,王羲之非常善於處理虛實關系,常常運實為虛,實處亦靈.以虛為實,斷處仍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要想安排好行書的章法,還必須註意兩點,壹是意在筆前,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也就是說,在下筆之前對章法乃至每個字的結體、用筆有個大致的安排,尤其是對那些難寫的字預先在心中布置好,做到心中有譜,胸有成竹,然後心手兩忘,任筆揮灑.二是要由楷入行、楷書的用筆結體都有壹定的規則,便於掌握、易於入門,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加以流動變化,寫出的行書,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