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的部首:氵;結構:左右。
溫,漢語常用字,漢語言法定規範簡化字,讀作wēn。本字為“昷”,最早見於甲骨文,初為會意字,後演變為形聲字“溫”,從水,昷聲。其本義為表示加熱浴盆裏的水,引申義為適中的熱度,另有不冷不熱、性情柔和、復習、富足等字義。
溫,初為會意字。本字為“昷”。其上部的囚,即“泅”的省略,表示小孩洗澡;下部的“皿”,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盆”的省略,表示寬敞的盛器。篆文“昷”,表示加熱浴盆裏的水,以便供幼兒洗澡。當“昷”作為單純字件後,篆文再加“水”另造“溫”代替,強調給浴盆的水加熱。
造字本義:動詞,加熱浴盆裏的水,以便供幼兒洗澡。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水”寫成“三點水”,並將篆文字形中的“囚”簡寫成了“日”。
康熙字典:
《唐韻》:烏魂切。《集韻》《韻會》《正韻》:烏昆切,竝音蕰。水名。《說文》:水出犍為涪,南入黔水。
又水名。《山海經》:溫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
又洛水之別名。《易·乾鑿度》:王者有盛德之應則洛水先溫,故號溫洛。
又水名。《水經》:溫水出牂柯夜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