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本來的註音方式是讀如某字(直音法),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其聲明學為漢語引入了反切這種註音方法。
另據考證,反切的產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雲:“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孫炎,字叔然,名炎)陸德明《經典釋文》也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事實上,孫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東漢服虔註《漢書》“惴,音章瑞反”。孫炎對反切進行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基本資料,是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之壹。
據歷史學家範文瀾研究,音韻學開始於東漢末年,當時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啟示,創反切法來註字音.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註音,壹般認孫炎為反切的創始人。
唐代時,僧人守溫取漢字為三十六聲母,宋人又以韻書的韻母字作為韻母。反切法益為精密,成為最通行的註音法。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國語註音字母(聲母二十四個,韻母十六個),反切法遂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