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即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和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
開悟,是佛法修行中的壹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修行者壹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麽,怎麽樣才算是開悟呢?
開悟,並不是壹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壹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壹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凈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壹定程度之後的結果。而且,絕大多數的開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內心深處的壹切造作行為(包括意識力的啟動及其對所有名相的註意)——亦即“大死壹回”的狀態下,對絕對空寂的心靈進行冷靜的觀照方能證得。
因此,真正意義的開悟,不僅包括知見範圍的突破,同時也是整個生理結構乃至心理結構的突變。它不僅有認識上的變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應變化。如果沒有這些現量變化作為基礎,沒有對內心固有情結造成的感覺障礙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悟。開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佛法修行過程中的壹個階段性的成果,有著多種具體的證量體現。開悟,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夠,方法對路,許多人即生都可以獲得。這壹點,佛陀時代就有 許多人已經用事實加以證明。
開悟,其所證者只是自性法身,僅僅是報身與化身修證的開始。開悟之後,顯宗還要修證十個大的次第才能圓滿;禪宗還要經過向上、保任、除習、使見行打成壹片,才能產生大機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報身與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證。這些,都是我們修行中所必須正視的和不斷努力的。禪、凈、密三宗的修法釋迦牟尼佛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出生在周朝時期,佛教是在東漢時傳到中國來的。經、律、論被譽為佛教的三藏經典。經是由佛講述後人記載下來的;論是菩薩根據自己修行的心得編寫的,如《大乘起信論》、《大智度論》等;律就是戒律,如比丘戒、沙彌戒、比丘尼戒等。三藏經典博大精深,象海洋壹樣難以探測。 佛教最初傳到中國的是禪宗(禪宗是佛教至高無上的正法門,凈土宗是橫超三界的方便法門)。禪宗可分為外道禪、小乘禪、世間禪和大乘禪。比如現在做氣功的人,為把身體氣脈打通,練氣打坐,目的在氣上。這樣帶異計而修者就是外道禪。“異計”就是不是為了了生死,而是求其他的目的。比如:讓我們的身體健康些,長壽些。更有甚者是為了得到神通,來炫耀自己,獲得點名聞利養等等。這些都是帶異計而修的,都是外道禪。如果是為了了生死,但只懂得色身無我,以偏空之理而修的是小乘禪。因為他法執未除,執著佛性七大種性(地、水、火、風、空、根、識)當中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為我,是為法我,叫做法見未除。這種以偏空真理而修者,是為小乘禪(“偏空真理”有的字典稱為“偏真空理”,即偏執我空之真理而不知法亦空,若悟我、法二空,無可執取,則空有雙融而代偏空矣。此種偏見亦可說為“我空偏真”之理)。以四禪八定的禪法而修者,是為世間禪。假如明白了人法俱空,人我沒有了,法我也沒有了,以此而修者,是為大乘禪。當然沒有法我,不是說沒有法身,而是說法身的四大種性也不執著。就像我們人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既不執著局部的感官,也不住執整個身體。我們的法身本來就具足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性,但不可執著這四大種性為我,壹有所住,就是法有我。 學大乘禪的人悟人、法雙空,毫無偏執。了人無我,可了分段生死;了法無我,則了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輪回的生死。以每次生死皆有個身形,在世上生存壹段時間。人有人身,馬有馬身,狗有狗身。這個身體生存就是生,壞了就是死,這就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就是我們的思想壹生壹滅,變化無窮。了了六道輪回的生死,叫了分段生死。了了思想變易的生死,叫了變易生死。壹切法根本不可得,認為有法可得,法有真實受用,那就是法見未除。就是法有我,就不能了變易生死。所以羅漢是證偏空真理。而證入人法都空的真理就是菩薩。再進壹步,就是認識到我們的法身(就是能夠見、能夠聞、能夠嗅、能夠觸、能夠知的覺性)與諸佛無二無別,用這個真理來修的,就是最上乘禪。修此禪者,須時時刻刻觀照,壹點妄念都不起。妄念壹起,就把它化空,不跟著它跑,任何境界變現在前也不為所動,久久地這樣鍛煉下去,就會將身心、世界化空,而親證本來——佛性。 當然壹下子做不到,這個念頭才息下來,那個念頭又來了,須要不停的與它鬥爭下去。在起念時,我們要看見它,不跟它跑,不理睬它,它有壹百個起,我有壹百零壹個不理不睬,在這樣不理不睬的鬥爭當中,念頭就不期然而然的化掉了。當妳壹念不生時,忽然“唰……”的壹下,能所雙亡,根塵脫開了。當下身心(就是思想)、世界與虛空,壹齊消殞無存,天真的佛性也就歷然現前而親證本來了。如此修習,就是無上的、最高的“大乘禪”!達摩祖師傳給我們的就是這種禪。前面幾種禪,趣入雖有門戶次第,然如能壹門深入,虔誠修習,皆得功用,不可輕視蔑棄也。達摩未來之前,行者都是修“四禪八定”的禪法,成道的人很多。唐、宋以來,大都修達摩祖師的所傳的祖師禪,因我國固有的儒教與道教的高深文化,集合達摩所傳的禪法,釀成獨特的禪風,因之證道的人更多。這些都有歷代相續的、真實的歷史記載,可以追蹤查考。 達摩所傳的祖師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直接告訴我們什麽是佛。那時候人的根性好,只怕不知道,壹旦知道了什麽是佛,就會綿密保護,不讓習氣沾染上去。時時觀空不再著相,用不了幾年就能成就,快得很。所以達摩祖師所傳的頓悟禪非常好,用不著怎麽修法,因為我們本來是佛,就是我們不知道。比如六祖大師指示惠明說:“不思善,不思惡”壹切放下,什麽念頭都不動。“惠明良久”,就是停到那兒不動了。不動的時候壹念不生,六祖大師就直接指示他:“正與麽時,那個是妳明上座本來面目。”就是正在這個壹念不生的時候,妳不是木頭石頭(木頭石頭沒有知覺)而是了了分明,“那個”就是妳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直接指示,多好啊!後來人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個”就變成了“哪個”了。“‘哪壹個’是妳明上座本來面目?”就成問話叫妳去參了。就象猜謎壹樣:哪壹個?哪壹個?其實六祖大師不是這樣問的,他是直接指示。就象於岫大夫問紫玉禪師:“如何是佛?”禪師就喊他:“於岫大夫!”大夫答應道:“唉”。“即此是!”紫玉禪師說:就是答應的這個就是。於是於岫大夫就開悟了。多麽簡單痛快啊!那麽於岫大夫是不是真正開悟了呢?腳跟是否點地呢?後來藥山禪師(即石頭希遷的徒弟)想考考於岫大夫就說:“哎喲,恐怕大夫埋到紫玉山中去了。”於岫大夫聽到之後想:是不是我悟錯了?趕快又去參拜藥山說:“請大師開示?如何是佛?”藥山也是這樣喊他:“大夫!”於岫大夫答應道:“唉!”這回藥山換了壹句話問:“是什麽?”於岫大夫,“噢……”這次他真的開悟了。紫玉禪師說:“即此是!”就是告訴於岫大夫這就是佛。藥山反問:“是什麽?”也是告訴於岫大夫這就是佛了。這些都是直接指示。後來就不行了,因為後來人根陋劣,妳這樣直接告訴他,他反而不以為奇。就象祖上遺下的財產壹樣,不是自己血汗掙來的就不當壹回事,濫花濫用。如果直接指示他,他還說:“這就是佛呀?那怎麽沒有神通,沒有辯才呢?恐怕不是吧。”他就不能承當,更談不上保任。所以禪宗到後來就變成起疑情參話頭了,直到現在就參壹句死話頭:“念佛是誰?”參幾十年都得不到消息。因為根本起不了疑情。參話頭是要起疑情:念佛究竟是誰念的呢?是我念的,那麽什麽是我呢?身體是我嗎?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假如我們壹口氣不來了,肉身實體沒有爛掉,那時為什麽不能念了?所以身體不是我。思想是我嗎?思想是外界客觀環境在人腦中的反映。沒有外界客觀環境就沒有思想,所以思想也不是我。那麽“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究竟是誰念的?要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找出來,就要起疑情。因為疑情壹起,壹直思索這個問題,究竟是誰?這樣就把思想妄念割斷了。思想被這個疑情抓住,就不會胡思亂想了。
不然我們妄念多端,壹分壹秒都沒有停止過。即使是睡著了也沒有停止的時候,還是妄念多端,亂夢橫生。所以禪宗人說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疑情不起,思想總是在動,就抓不住,就不能深入禪定,妄心就息不下來,本性就不能現前。因為真心都被妄念包裹著看不見了。我到過幾個寺院,看他們在那裏念念有詞: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哎!真糟糕,他們沒有起疑情,在那裏念“念佛是誰?”還不如念阿彌陀佛好呢!念阿彌陀佛還有佛號的果地感應,還有佛因地發心功德的加持,比念“念佛是誰”要得力的多。 現在是末法時代,佛法衰微,大家都不肯好好的用功修法。現在的禪宗說起來真淒慘,所傳之法,都不是自己親自證到本性後,再傳給他人,而以法卷代傳。就像我們畫圖畫的畫卷壹樣,用壹張長長的畫紙,在上面寫上四個大字:“正眼法藏”。然後寫第壹代祖師是誰,第二代祖師是誰,第三、第四……傳到我這兒現在是第三十四代,我傳給了妳,就寫第三十五代,把這卷子傳給妳,就算是把法傳給妳了。傳的人既沒有悟道,受的人也沒有悟道,大家就這樣糊裏糊塗地把卷子傳下去,就算悟道了,就算法有傳承了,這樣的傳接法,禪宗哪得不掃地? 強 勢 力 的 意 知 根元音老人開示意知根比前面五根都重要,因為六入中意根的勢力最強,行善作惡都是意根在裏面起作用。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都是只有了別,而無取舍。如果不是意根從中作祟,它們就象鏡子照物壹樣,雖然有生有滅,本身並不會動。就是因為有了意根,才從中分別好壞,棄此取彼,有了種種的分別。比如說聲音,同樣的樂曲,歡喜靜的人聽了會嫌它吵鬧;歡喜熱鬧的人聽了,就會覺得非常好。這都是意根在作祟。六根中意根最重要,修行人要轉識成智,不是從前面五識開始轉,而是從六識開始,是轉這個意根,意根清凈了,前五識也就自然轉過來了。所以六祖大師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第八識和前五識到最後才圓滿。轉識首先要轉第六識,意根清凈之後,第七識也就清凈了。第七識又名傳送識,它是染凈依,把六識吸收的塵相傳送給第八識。六識清凈了,七識也就跟著清凈;六識染汙,七識也跟著染汙。 凈土宗的念佛法門,就是從第六根上修起,把壹句佛號牢牢印在意根上,就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停地念下去,久而久之,原來顛倒的妄念,就會清凈下來,叫做六根清凈。平時第七識傳送進去的,都是貪嗔癡、殺盜淫,第七識就被染汙了,就把那些汙穢齷齪的東西往八識田裏面放。念佛法門就是讓大家在無形當中把心轉過來,把本來是汙染的種子轉成清凈的種子,壹句句的阿彌陀佛輸送到第八識,這樣八識田裏就藏滿了佛的種子。有人打了個比方,說用功的方法就好象往罐子裏放火藥,今天放壹點,明天放壹點,放到壹定的時候,嘭!就爆炸啦。他講得蠻對的,我們做功夫就是這樣,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密也好,都是這個道理。念佛法門就是把佛種子往裏放,放、放……放到飽滿了、飽和了,就身心脫開,證到念佛三昧了。有壹些念佛的老太太不懂得這個道理,當念佛念到身心脫開,連個佛號也不可得的時候,她反而害怕了:“哎呀!我是仗佛的力量升西的,現在連佛都沒有了,這可怎麽好?害怕得退了回來。這時候要有師父指點,告訴她這個是好消息,這是妳的心地在發光,叫“花開見佛悟無生”。也就是心花開放,見到妳的本性佛,妳要悟到無生法忍了,不要怕!把妳的心浸在裏面,大膽地走過去。 在禪宗講這更是好消息,參究“念佛的是誰?念佛的是誰?……”追到疑情消竭,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嘭!疑盡爆發,打開本來,桶底脫落,見到本性。 密宗的修法也是這樣,依靠佛力三密加持,功夫深到這個程度,就象有人在後面助妳壹臂之力,推妳到懸崖邊,嘭地壹下!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頓見本真。轉識成智都要轉第六根。但由於用功方法不同,所以初下手選取的根也不同,密宗和禪宗都是從第八識下手,而凈土宗則是從第六識下手。第六根非常重要,勢力也非常強,我們平時所做的觀照保任,就是都在第六根上用功。學佛無難,但觀自在 學佛並沒有困難,因為壹切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只是大家不識,追逐外境執取色相,忘記自己本來面目而造業受報,沈淪六道。只要我們醒悟,回光返照,不趨外境,不著外相,回頭就是。佛性的功能,表現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看外境並不是眼睛看,現代科學家也講,單憑眼睛看不見,之所以能見,是大腦的作用。但是這還沒有說到根本,因為大腦神經比如電線電網,眼睛比如是燈泡,電網拉好、燈泡接好,電不通還是不起作用。這電是什麽呢?電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能嗅能嘗,能說能動,那都是佛性的功能。只要明白這壹點,不著外相,時時回光返照,就成功了。所以學佛並沒有什麽難處。憨山大師說:“修般若之所以成功迅速者,以人人本具此心光也……。”壹切眾生都本具此心光,不是從外追求得來的。諸佛不迷了,證到這個心光,能起神通妙用;眾生迷而不覺,就六道輪回,顛倒受苦。假如能夠明白我們本具這個心光,回光返照,壹念薰修,就是在壹念未起前著力,念頭壹起就看見它,不要跟念頭跑,用智慧光把我們八識田裏的執著種子都薰光,這樣做功夫,就不難成就。心地法門是誕生王子,將來必定能夠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