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王冉的人不少,而這個名字壹旦與書法篆刻聯系起來,壹旦與獨特多彩生活聯系起來,就熠熠生輝了。
王冉,性耿介,人率真。面由心生。國臉,濃眉,大眼,直鼻,方口,相貌憨厚,壹副忠直心地躍然臉上。其言談實誠直截,不知避諱,初次接觸,難以適應,時間久了,卻也少了猜測枉費心思的疲累。人好處,是壹個不必提防卻可以交心的人。
王冉小楷《王羲之<蘭亭集序>》(部分)
王冉為人深受其父王為民熏陶和影響。王為民,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曲藝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近百篇,多次獲得國家級、省市級文藝大獎。熱愛書法,楷書頗有可觀處。王為民厚道心地和品行深深烙刻在王冉身上。
王冉小楷《歸有光<項脊軒誌>》(部分)
如果說品行影響塑造了王冉立身根本,那麽這只是王冉壹生受益的壹部分,更重要的是,身為文化人的王為民在文化上對王冉的悉心引導和深刻熏陶,尤其是在傳統文化及書法寫字上的嚴格要求與早期訓練,讓王冉奠定了從事文化藝術職業生涯的堅實基礎。
王冉,1974年出生於靈璧縣禪堂湖。禪堂湖美麗的風光浸潤著王冉,賦予其聰慧與靈性,同時也成就了其頑皮習性。
當時在外鄉鎮工作的王為民,為約束和塑造王冉性情,買來字帖,要求王冉每天習練五百字小楷,定期檢查。王冉坐在木椅上,趴在長凳上,或在煤油燈下,老老實實練字,壹寫就是半天。三年級時,王冉開始練龐中華鋼筆字,直至五年級轉至靈璧縣城讀小學。這期間訓練,初步奠定了王冉的寫字基礎,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其內斂、穩重、堅持、鍥而不舍的良好個性。他漸漸把寫字當成壹種愛好,壹種人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和精神寄托,並為之樂此不疲。
王冉草書《唐代詩人祖詠<江南旅情>》
王冉至今保存著父親當年為他訂購的兩份報紙。這兩份報紙不僅承載著父親殷殷期望之心,更是父親當年為自己良苦人生規劃之寫照。上世紀八十年代,物質匱乏,父親竟省吃儉用為自己訂閱報紙,讓自己拓展視野,做壹個有眼界、有思想的人,何其難得!
如果說,這階段的學習,王冉是在書法藝術的暗夜中摸索,他在學習基礎知識過程中,憑借不多的書法字帖進行初步的書法體驗和感知,進行懵懂嘗試,那麽,父親王為民讓他從靈璧西關小學升入靈璧中學並拜當地書法名家高慶成為師,系統學習書法藝術,則非常具有遠瞻眼光。這在冥冥中基本確立了王冉終生從事書法藝術工作的方向和人生軌跡。
高慶成,安徽省蚌埠市文史研究員,靈璧中學教師,靈璧近代史上著名鄉紳高盤溪(清末拔貢)之孫,家學淵源深厚,書法藝術功底紮實,擅長柳體楷書。
王冉跟隨高慶成學習書法,從十三歲到十八歲高中畢業,獲益良多。他從柳體練起,紮紮實實,基本筆畫、間架結構、神韻妙處,在高老師悉心指導下,王冉在書法習練路上,順利前行,逐步提升。他在書法理論上也得到高老師初步訓練和引導,形成自己最初的書法理論知識。同時,在高老師引導下,他漸而由柳體涉獵歐陽詢之歐體,涉獵行草。書法實踐和理論學悟,相得益彰,為王冉書法藝術追求敞開了寬闊的大門。從此,王冉不再在書法藝術的黑夜中摸索,他按照高老師引導,逐漸形成自己書法藝術追求觀念和途徑。
習練書法自然離不開印章。王冉初中二年級(十四歲)時,對印章產生了濃厚興趣。
限於條件,王冉把鋼鋸折成斜角,打磨鋒利,權作篆刀。又到靈璧磬石工藝廠挑揀質地細軟的滑石,在家練習篆刻。自我摸索感悟,奠定了王冉初步篆刻印象,也促使其篆刻興趣越發濃郁。
知子莫若父,眼看兒子在書法習練過程中對篆刻產生強烈興趣的王為民,出差時特意買來篆刀和壹本篆刻專業書籍《鄧散木篆刻學》。王冉篆刻終於有了無言的老師和方向,更有了得心應手的篆刻工具,如魚得水,在篆刻的路上張開稚嫩的雙羽,輾轉飛起……
他從漢印入手,臨摹漢印,因為他從《鄧散木篆刻學》中知道,漢印是中國璽印篆刻發展的頂峰,代表了篆刻的水平和發展的特質。
他刻了壹方又壹方印章,漸漸對印章篆刻有了感覺,有了難以言說的體會和經驗。於是,印章篆刻與書法習練壹起成為王冉的又壹藝術追求和強烈愛好,伴隨著他每日的生活。
回首往事,王冉感慨萬千。五年時光,逝去的是歲月,而永遠留下的是書法藝術追求的艱辛記憶和樂趣。多少個午後,黑夜,周末,王冉足不出戶,專心致誌,用墨色勾畫暈染著自己茁壯的藝術追尋夢想。觀帖,臨帖,悟帖,強烈的興趣和執著用心,讓王冉沈浸在帖韻墨香中樂不思歸。
1993年第九期,王冉發表兩方篆刻作品《將大有為》《力爭上遊》
二十歲時,王冉作品相繼在《書法導報》(1994年5月18日)和《民間對聯故事》(1994年11期)發表,既是對其十多年書法練習和堅持的肯定,也是對其所遵循認定的書法習練之路的認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壹個默默無聞的書法習練者作品能夠刊登在省級以上刊物上,那是壹件為人矚目和仰慕的事情。
王冉尤其對刊登在1997年5月《青少年書法》(1997年第五期)楷書《唐人溫庭筠<蘇武廟>詩》感受深刻,他在刊登其作品頁內側,寫下自己當時心態:
“余四年前曾寄此作,隨後杳如黃鶴壹去無返,不意昨日於書亭購書,赫然見到此作,不勝慨然,世之事奇怪者多乎哉?歲次丁醜年五月二十三王冉記之。”
可見,此幅作品在刊登的1997年前四年即已投稿,也即在1993年,王冉時年十九歲。歷經四載,作品方刊,對於壹個初出茅廬的書法習練者而言,是何等驚喜和感慨!
初步成功和肯定,極大激發了王冉書法藝術追求鬥誌,更堅定了他沿著既定書法藝術之途前行的信心。每天習練八小時成為王冉生活中的基本內容。
王冉高中畢業之後,不再拘囿於壹家之體,由柳體、歐體向褚遂良、王羲之等人進發,學習柳體的勻衡瘦硬、結體緊湊,學習歐陽詢鋒利剛勁,學習褚遂良的空靈飛動,學習王羲之《黃庭經》(小楷)的法嚴氣逸、秀美開郎,同時學習米芾等草書,並積極向書法理論進軍,提升自己理論素養,以之拓展眼界,提升思考站位,用以指導自己書法實踐活動。
在印章篆刻藝術追尋中,王冉在原有漢印篆刻學習基礎上,進壹步向後世名家學習,他在遍學諸家基礎上,確立起自己學習的重點,因醉心於陳巨來,朱文主要學現代篆刻大師海派陳巨來,特別是其圓朱文,同時兼顧趙孟頫。而明代汪關,其印“雅靜秀潤,勁挺多姿”,王冉亦大量臨摹。
壹九九六年八月份,王冉到靈璧某單位上班。精力充沛的王冉每天除去上班吃飯,就是習練書法,研讀字帖書經,常常到深夜兩點才休息。他依然踐行著“書法習練八小時”習慣。他研練名家書帖,諸如柳公權、褚遂良、歐陽詢、王羲之等等,諸如米芾、蘇軾等。他不甘僅做個書法匠,他要向書法家方向前進。他對書法的理解是“‘師法傳統,入古出新’,書法家首先是文人,應多讀書以養氣,若胸無點墨,書法徒有技法而缺文氣,書藝難臻大成,最多也就是書匠而已”。於閑暇時,他潛心閱讀古文字字典、名家書帖,研讀名家書論,更廣泛閱讀文化著作。他讀孫過庭《書譜》,讀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讀王羲之《筆陣圖》,讀楊守敬《學書邇言》,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遵碑意帖》,讀鄧散木《歐陽結體三十六法》《中國書法演變史》《怎樣臨帖》《草書寫法》,讀康殷《印典》(全四冊)等等,不壹而足。古典文化積澱日益豐厚,技藝及前人經驗的涉獵,促進了王冉書法藝術向深處進擊。
王冉小楷《柳永<浪淘沙慢>等》(部分)他在研學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認識。他認為:“晉人書法如崇山峻嶺,足以端睨百代,光耀萬古,令後人頂禮膜拜,以韻勝故也!晉人小楷率真空靈,稚拙自然,若深山道士,修煉既成,舉止投足,無不瀟散出塵,後世學之,雖形似,而風骨遠遜,明祝枝山、王寵似得其余韻,然只可高山仰止,若登山拜佛,佛在山中縹緲雲深處矣!”
他研讀鐘繇墨跡,感慨萬端,“此鐘繇唯壹墨跡(毀於1924年,筆者註),據載為盜賊竊去,藏於甕中,埋於地下,以避風頭,待幾年後重啟,則朽爛成壹團紙泥,驚世妙跡,永絕於世!幸存照片壹幀,略睹其風采,讓人不免悵恨良久!後見三國吳簡,已具楷意,知楷書非鐘繇所創,然其推波助瀾之功,足以彪炳千古,王羲之東渡,見其書跡,曰:吾曩年所學徒費年月耳!遂棄衛學鐘,終成壹代書聖。”
他更把書法學習的觸角延伸到歷代隱居書法高僧,“歷代僧人書法,因書而書,空具皮相,若懷素未免有炫技之嫌。弘壹法師早年履跡既豐,中年發願遁入空門,書風有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感,冥想其作書之際,心若止水 ,清靜寂定,故其書簡淡沖和,無壹絲煙火氣。唯其書不可學,學之者,徒具其形而乏其神,修為不逮之故也。”
……
真正的書家需要學養來支撐。其水平不僅體現在書法技藝及形式上,更在其理論研究與感悟濡養而成的學識上。這種厚重如壹盞明燈,指引著他攀登書法藝術的壹座又壹座高峰。而那些僅在技藝上潛心研磨者,他是有瑕疵的,他缺少壹種理論的指導和厚重,其作品必然散發著壹縷茫然和匠氣。王冉的學養將支撐著他引導著他直掛雲帆濟書海。
二000年,苦苦自我藝術追求中的王冉,做出壹個大膽決定,到中國美術學院函授學習書法。師從胡書鵬先生。
王冉學習胡先生行草之骨氣清朗、秀潤清和,學習其草書渾厚圓潤中暗藏欹側跌宕、大開大合中浸潤著韻律與張力。向當代書法名家學習,聆聽他們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體會和思考,借鑒他們在發揚光大傳統文化中的表現和突破,王冉借以拓展視野、提升見識、激發啟示
王冉行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不久,王冉又拜當代書家曹寶麟、汪永江為師。
王冉如饑似渴,沐浴在書法大家的耀眼成就中,聆聽,觀摩,嘗試,借鑒,妙記於心,融合入體,將大家的學書經歷、心得體悟以及突出成就映照在自己的書法人生追尋上,截彎取直,剔除雜質,融註新質,不懈的鉆研和積澱,在新的氛圍和層次上,王冉的書法見識與實踐方向得以升華與提升。他學習曹老師書法行進的路子,學米芾,進而“蘇黃”,直溯“二王”,在行草書學習上受益匪淺。他更在書論上得到啟發,向曹老師學習書史、書論、碑帖學,形成自己理論學習的捷徑和路徑。王冉向汪永江老師學習,不僅學習書法,更在篆刻上深深獲益。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五年,王冉依然故我,不忘書法藝術追求之初衷,依然踐行著“書法習練八小時”的人生習慣,“筆耕不輟”,“刀耕不輟”。
王冉奮進著,思考著,在書法藝術征途上,亦在日常生活保障上。他把書法藝術追求和工作恰當地轉換,在角色轉化中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在書法藝術追尋的海洋裏,自由遨遊,在天高雲淡的天空中,執著翺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靜謐而孤獨,我的世界不復有人來訪,卻並不荒蕪,那裏有詩書和藝術”,王冉沈浸在自己的詩書和藝術世界裏,享受著他的詩書滋潤與藝術創造的美妙與生動,“生命就像定好鈴的鬧鐘,與其等待鐘響,不如慢慢享受過程”。
這期間的2003年,王冉加入安徽省書法家協會。
然而,蛟龍不會日日郁郁於深潭中,它向往飛騰高空的自由與瀟灑之心,時時激勵著它,鼓動著它,或早或晚,它都會沖破羈絆,壹揚飛升雲天臥觀廣闊風光的情懷。
藝術追尋的強烈沖動,讓王冉終於下定決心,辭去工作,專心致力於書法藝術創作與研究。
王冉有自己的人生設計。
他發現當地書畫藝術氛圍濃厚,人們對孩子藝術教育頗為重視,而書畫培訓機構寥寥無幾,這其中蘊藏的商機頗為可觀。於是,王冉決心開辦書法培訓班,走“以藝養藝”之路。書法培訓只在周六周日及暑假開課,這將為自己書法創作和研究帶來極大的方便,對於自己廣泛的愛好無疑是壹種難得的時光恩賜。
時至今天,王冉書法工作室已開辦兩個培訓點,每年保證在壹百多人的規模。王冉實現了當初“以藝養藝”的設想。
他的書法培訓自有其特點和規律。培訓初期,應以啟蒙為主,培養初學者執筆、坐姿、書寫的良好習慣,註重興趣誘導。在初學者走上正軌後,根據其興趣和性格特點,由其自選書體,對其因材施教,當然,必須打好楷書的基礎。
王冉書法工作室名揚當地,多名學生參加安徽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少兒書法比賽、青少年書法比賽獲得壹等獎、二等獎,這不僅促進了當地學生的藝術素質發展,還培養出書法高考生升入高壹級藝術院校。
王冉更加專註地在書法篆刻藝術之園徜徉,在古典文化之苑遊獵奔馳。他研究碑帖,獲得見識。向碑帖中汲取營養,他認為碑刻經歷千百年風雨侵蝕,字跡湮滅不清,單純臨摹碑帖是不行的,應從碑帖墨跡來還原筆法,參照筆法,從墨跡看用筆特點,“得其意忘其形”,進而有所借鑒。
他在長期習練中,形成自己獨特心得體會。他強調臨帖要經歷三境界:第壹階段臨形,因為功力尚淺以追求形似為主。第二階段有了壹定功力追求形神兼備。第三階段逐漸脫帖,以意臨為主,遺貌取神。經過這三階段然後才是我寫我法,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事實上好多大師臨帖如王鐸臨閣帖,八大臨蘭亭序,只是壹種再創作,與原帖關系不大。
他身體力行,如在草書習練上,臨摹懷素草書《藏真帖》《律公帖》達百遍以上,不要說米芾、蘇軾、黃庭堅等人了。
他臨宋克《七姬誌》,深入研磨,得出深刻體會,“此帖近魏晉風骨,兼有唐人筆意。明代書家多善草,精小楷,宋克亦卓然不群,精小楷。”
王冉書小楷《宋詞三首》
他向古人前人學習,但不拘泥於此,他走進去又竭力走出來,紮根傳統,“采百家花釀壹家蜜”,信奉書法篆刻藝術進取中“入古出新,寫出自我”理念。他立名小楷,偏好草書,在規矩方圓中揮灑豪情,在“顛張狂素”中悠然自樂。?
他說:“楷書讓我的身心從喧囂歸於平靜、沈寂,而草書才使我的心靈沈入忘情、迷醉!”在書法藝術追求上,他走向兩個極端,偏好大草和小楷,大草大動,小楷大靜,在大動大靜中體驗書法藝術的極端快感,因此,他最愛“酒酣耳熱之際,半醉微醒時刻,書寫抒情宣泄”,他活出了壹位書家真情態。
其書法立名小楷,醉心草書,尤擅小楷。其小楷,從趙孟頫《汲黯傳》入手,後慕王羲之《黃庭經》之高古,臨習十年不輟,兼習《張黑女墓誌》,遍臨諸如鐘繇、王獻之、祝允明、文征明、王寵等名家法帖,漸而形成剛勁峭拔、靈動溢韻之特點。其小楷整體大方自然,剛勁有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頗見風姿與韻味。
其草書主要取法“二王”、孫過庭、張旭、懷素、祝允明、王鐸、傅山,主張師古而不泥古,於法度之中見性情,最終“我寫我心”。其行草,典雅潤致,頗顯前人風範。大草,顛狂中隱現壹泓矜持,樸拙中頗見率性。
其篆刻,得漢印風韻,圓朱文虔學陳巨來,既得漢印大氣厚重,壯闊莊嚴,古樸生趣,又現後世大家風範,細工兼濟,靜雅細膩。無論是書法,還是篆刻,都透露著繼承的文化魅力,蘊含著堅實的傳統基礎,自然揮灑中氤氳著張揚個性的蒼古風韻與書卷氣息。
觀王冉小楷《宋詞三首》,可見壹斑。其筆畫幹凈利落,筆力勁健,結構勻稱,又於平常中見險妙,頗見創新與個性。如“樹”字,“鳯”,結體高低參差,風韻流轉,書家的獨特心思在筆畫間流溢。整體工整而展示傳統之美,個體又見書家與眾不同之特色。而小楷《屈原<離騷>節錄》,同樣表現出王冉小楷書法藝術的基本特色。
其行草,點畫之間,顯露出堅實的傳統繼承根基,也是王冉數十年習練名家書帖的自然流露,當然更體現出其“死學活用”、“推陳出新”之理念,筆墨中流淌著個性的光輝。如行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筆韻濃厚靈動,筆畫如遊龍戲水,氣勢貫通。學於傳統鑒於傳統而古樸,悟於內心習於筆下而飛升。
其草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內景經全在筆墨畦邊之外”》,狂放不羈,筆勢流動,氣脈通暢,筆墨飛舞中又隱隱透露出壹泓矜持與清醒。醉與不醉之間,洋溢中壹股濃濃的瀟灑景色。當然,筆如心態,書法表達著書家的人生狀態和價值取向。醉與微醒中活出壹種生存狀態的精致追求,壹種人生的理想趣味與閑適詩意。這也是王冉草書的主要特色,其草書在孜孜不倦的提升中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景象。
王冉草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內景經全在筆墨畦邊之外……”
因立足傳統,在傳統的肥沃土壤中深深耕犁,歲月更叠,王冉篆刻水平亦已可觀。他在篆刻上亦形成自己獨到見解。“印章得先臨印,或臨秦漢印,或明清流派印,根植傳統”,方有所悟,有所成。
如圓朱文《尹叟》,線條直率,上密下虛,邊線斷連,恭肅中流溢著壹泓靈動。園朱文印章《葉子》,大小,方圓,直屈,斷連,處理頗具心思,刀法爽利,意境豐潤。“葉”與“子”,
“葉”字筆畫稠密,呈現出繁茂景象,而“子”字筆畫稀疏,空白寬裕,並於上方邊框斷開,給人壹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 王冉小楷屈原《離騷》節錄
如白文印《靜安長壽》,“田”字界格明顯,線條圓渾婉轉,結字靈動有拙趣,“靜”字中間空渺,“長”字下空,穩健樸壯。“靜”字長碩,“安”字扁壯,給人以心定神閑、悠然自得之感。如白文印章《梁超之印》,參漢印法,印文三密壹疏,整體拙厚古樸。
王冉大草李白《蜀道難》節錄
概而言之,王冉書法篆刻藝術追求之路,因其浸淫傳統之深,傳統文化學養紮實厚重,故成其突出特色,同時也為其繼續深耕和創新奠定強勁動力。
? 清 影 閣 雪 松 之 印
王冉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人壹般都很有趣。因為惟其多彩,就蒼白了名利追逐,他堅信“喜歡就努力學好,不必圖什麽虛名,不必嘩眾取寵,更不必擔心別人不知道妳,心靈上的寧靜,書寫時的忘我,與古人對話時的愉悅就是妳最大的收獲。”他興趣廣泛,喜讀書,好文學,玩攝影,賞名石,養花草,愛收藏,且小有所成,多有心得,頗為人所羨。
他的短篇小說,多文言,又不乏鄉土俗語,構思奇特,情節曲折突兀,於平常處顯非常。故事多奇妙怪異,常發人深省。諸如《吃貨》《打酒》《善惡壹念間》《王媒婆》《轂》《捉猴》《屠狗》 ? 《醜娃》等等,見之於網絡平臺,頗顯出王冉的文學潛力。
他閑暇時,深入生活,發現美,用相機和手機留住美,把壹剎那間的精彩定格在鏡頭前,常在朋友圈炫壹炫,美或怪異,常常令人為之眼前壹亮。
他偶爾逛逛奇石大市場,以其獨特的王氏眼光,尋找壹些別具壹格的石頭,擺在家裏,映襯裝飾,頗多情趣。
他搞收藏,紫砂壺,名家印章,清末考卷,名墨古硯,等等,空閑賞玩,優哉遊哉。
當然,他的家,也是花草的世界,如他的生活般,姹紫嫣紅。
這是壹個有趣的人,他努力把自己推向雅致,“高雅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地與美結緣,與書對話,與高士交往,才會褪去風俗,升華氣質,從而擁有壹個有趣的靈魂”。
這個有趣的人,還有壹個突出的特點,善於學習,不管哪項愛好,他都想玩出個名堂來。玩出名堂,就要向有專長的人學習,學習人家的長處,增長自己的才識。這不僅體現在書法篆刻上,也體現在平常興趣愛好上。
然而,所有的情趣和愛好中,最為突出的還是他的書法和篆刻追求,這根深蒂固,已與王冉血肉融為壹體。在書法藝術追求中,他將“既歸平正,復歸險絕,今後將祛甜媚,復歸魏晉”,繼續臨帖,“臨帖是學書的不二法門”;而在篆刻藝術上,他將繼續深研,遍摹諸家,學有專攻,開創自己藝術特色。
王冉心中有壹個夢想,渴望有機會負笄進京進修深造,向國內書法篆刻名家學習,力爭在書法篆刻藝術上取得更大突破。剛過不惑之年的王冉,低調進取,勤於研學,潛力深厚,其未來藝術生涯之壯觀尤讓人期待。
? “平生念丘壑,著我胸中雲”,王冉心存蓬勃期望,孜孜以求數十載,在書法和篆刻的墨韻朱紅中,創造個體之輝煌,不失情趣,對生活永葆強烈好奇心,盡情揮灑自由之性情,愛好廣泛,譜寫著壹幅風華多姿的人生圖畫。
他內心是強大的,單純的,更是執著的,他把那顆狂熱而理智的心,放之雲端,任憑“白雲亂衣巾”,率性而為,“興來攬之遊,要觀塵外身”,在他獨我的“臥雲軒”裏,悠遊自在,享受著他的墨色朱紅暈染的雲霞世界……
作者簡介:
牛士中(1973.2—),男,文學學士,法學碩士,媒體撰稿人,供職於某事業單位。發表書評、散文、詩歌二百多篇(首)。宿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