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先秦時期的“戎族”為何要來中原,最終又去了哪裏?

先秦時期的“戎族”為何要來中原,最終又去了哪裏?

01什麽是“戎”?

人們腦海中,“西戎”總是作為壹個整體出現,新華字典中,“戎”也被解釋為“中國古代的西部民族”。

不過,按學界的傳統觀點,“戎”在早期所指並不明確,更多是壹種對族群的泛稱,他們的活動範圍也並不局限於西方。西周時期,關於“戎”存在壹些零散的記載,但“戎”族在歷史舞臺上真正活躍的時期,要數春秋戰國。

《春秋》中詳細記錄著當時“戎”族的存在與分布。北戎、山戎、無終之戎、揚拒之戎、陰戎、驪戎……除了數量繁多、分支豐富外,此時的“戎”族和中原諸國也逐漸“親密”了起來。據現代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此時的戎族分布於中國內地,東方有魯西之戎、北方有北戎和山戎,西方有犬戎、驪戎等。離得近了,交往自然也多了,根據史料記載,此時諸戎並沒有乖乖待在自己的地盤過小日子,反而和周王室、秦、晉、齊、楚、鄭等國都打上了交道。

學者考證中春秋時期的“戎”分布

比方說,在燕山北麓出現的山戎,就曾侵伐燕國,不過也沒撈到什麽好處,齊桓公稱霸後,就借口山戎的入侵行徑,大舉征伐山戎,結果是“山戎走”。打打殺殺之外,也有壹些交融,比如活躍在大原(當今太原市附近)的無終戎,和晉國之間便是有和有戰,甚至還曾派遣使者遊說晉襄公,最終和晉國達成短暫的結盟。以今陜西省臨潼區新豐鎮為據點的驪戎則更近了壹步,把驪姬獻給晉獻公做妾,驪姬不僅為夫君生下了奚齊,更是在晉國激起內亂。

“戎”族這樣的影響力沒能持續太久,到了戰國時期,伴隨著列國兼並戰爭,夾在諸侯國之間的戎族或是消亡於烽火狼煙下,或是融於中原族群之中。《後漢書》中清楚記錄著戎族的湮滅:

“趙亦滅代戎,即北戎也。韓、魏復***稍並伊、洛、陰戎,滅之。”

此後“中國無戎寇,唯余義渠種焉”。

電視劇《羋月傳》中,翟驪雖能帶著壹眾人馬,肆意穿梭於列國間,騷擾他國,攪動政局,但是義渠戎也沒逃脫悲劇結尾。公元前272年,義渠戎被徹底消滅,原有的領地也被秦昭襄王設成了北地郡,成為秦初三十六郡之壹。到了兩漢時期,戎族基本消失。

電視劇《羋月傳》截圖,義渠王

《左傳》中還記錄著壹個故事,周大夫辛在伊川看到有人披發而祭,痛心感嘆這是戎人的行為,此地的禮儀已經消亡。這個故事被後世稱為“伊川嘆”,用於指華夏禮儀的衰微。這麽來看,“戎”族相對於中原諸國來說,像是“野蠻人”般的存在。

但是,戎人真的如此“落後”嗎?據考證,“戎”這個族稱在起初並非惡稱,只是用於區分族群來源的不同,不帶什麽情感色彩。再者,“戎”的文化水平並不落後,他們在和華夏雜居、通婚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交流,甚至戎族的上層也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戎族的生產、禮儀、飲食、服飾等也都有獨特之處。比如,相較於中原的農耕經濟,戎族處於農、牧、狩獵混合的復合經濟形態,但更側重遊牧。戎人飲食結構上也更喜歡肉類而非谷物,服飾上也出現了被發衣皮、戴覆面飾等不同於華夏民族的習慣。

不過,當下學界對“戎”族的出現、發展、變化等還沒能形成完全統壹的觀點,等待更多考古發現的佐證。

換句話說,戎族,依舊神秘。

02戎人,為何來中原?

中國人素來眷戀故土,喜歡念叨壹句“安土重遷”。但對戎族而言,遷徙不是什麽稀罕事。歷史上戎人曾大大小小遷徙多次,基本上都是朝著中原來。他們遷徙的原因,按現在的話說,壹是“天災”,二是“人禍”。

所謂天災,也就是氣候的變化。幹旱等突變性氣候條件被視為迫使戎人舉族遷徙的首要因素。也有壹種觀點,西周初年發生了歷史上第壹次寒冷期,幹冷的氣候極大程度上幹擾了戎人的生活生產,他們不得已向東南遷徙,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戎族對中原的入侵自然也就發生了。

“人禍”則指向中原諸國和戎族的“相愛相殺”了。壹般認為,戎族和諸侯國的互動頻繁而豐富,二者的關系也涉及敵對、朝覲、結盟、歸附、婚姻等等。但其中,“戰爭”是絕對的主線。戎族時不時騷擾中原諸國,掠奪財物,列國也曾征伐、驅逐戎族。春秋之際,中原本就是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戎族這麽壹摻和進來,不免卷入各國爭鬥。

其中,陸渾戎的遷徙和登臺很具有戲劇性。陸渾戎,最早棲居在瓜洲(今日的敦煌),由允姓戎和姜戎兩支組成,公元前638年,陸渾戎遷徙到了伊川。《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文載:“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伊川大致位於今天的洛陽市附近,山遙路遠的,陸渾戎為何舉族跋涉千裏?

《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記載著陸渾戎首領的血淚控訴: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也就是說,當時秦國為了發展實力,擴展疆域,從而驅逐陸渾戎。

好在“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惠公便是晉惠公,也就是說,晉國不僅接納了陸渾戎,還將他們安置在了伊川。

據考證,被晉國安置的是陸渾戎中的姜氏部族,而另壹支允姓部族也遷移到了今天的嵩縣伊河岸邊的田湖鎮東北。

紀錄片截圖,陸渾戎大致的位置和處境

至於晉國接納陸渾戎的原因,學界有著不同揣測。有的說,這是晉國的戰略布局,企圖“西以塞秦人東下之路,南以禦楚師北上”;也有說法是,陸渾戎東遷,秦國是最大的受益者,至於晉惠公,純粹是因為曾經戰敗被俘,被釋放後不得不答應秦國的要求,接下這塊“燙手山芋”。

被迫也好,自願也罷,晉國的確應該為這個決定感到慶幸,事實證明,陸渾戎歸晉後,成為晉國有利的同盟夥伴,為晉國後期稱霸提供了很大幫助。

“崤之戰”就是壹個例證。在這場秦晉爭霸的戰役中,曾受晉國恩情的姜氏陸渾戎和晉國聯合作戰,幫助晉國最終獲勝。據考證,陸渾戎所占據的地區,是今河南陜縣至嵩縣,黃河以南秦嶺山脈以北的壹大塊地盤,這正是秦國東出的要道,壹方面有著庇佑恩情,另壹方面晉國國君也不時贈給陸渾戎財物,這讓早期的陸渾戎“死心塌地”地做著晉國的“小弟”。正是憑借和陸渾戎的友好關系,晉文公才能夠全力追逐霸業,而不擔心腹背受敵。

不過,夾在秦、晉、楚三個大國之間,陸渾戎的日子也不大好過,有人做過壹個形象的比喻——夾縫中求生存。陸渾戎充分發揮了遊牧民族的圓滑,周旋在列國和周王室間,曾被周天子封爵。但楚國非等閑之輩,楚莊王更是借征伐陸渾戎之際,“觀兵於周疆”,順勢陳兵在周天子的國都之下,這才有了後世聞名的“楚王問鼎”壹說。春秋末年,權衡局勢後,陸渾戎開始親近楚國,晉國壹看,這哪兒成,順勢找了個借口,兵指陸渾戎。公元前525年,陸渾戎被晉國攻滅。

據估算,陸渾戎在伊川差不多生活了壹百壹十余年。2013年以來,洛陽市伊川縣附近的徐陽墓地現世,讓“陸渾戎”的名字穿透歷史的濃塵厚土,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專家們推測,伊川徐陽春秋墓地,有可能是姜姓陸渾戎聚族埋葬的場所。2020年8月初,又壹座陸渾戎王級大墓在徐陽墓地被發現,壹同出土的編鐘、編磬等珍貴文物,不僅再次證明了幾千年前陸渾戎的東遷,也悄然耳語世人,戎族於浩瀚的中華歷史而言,絕非“來過而已”。

陸渾戎大墓出土的編鐘03戎,去了哪裏?

漢代之後,史書中很難再找到各個戎族的記載。秦統壹中國後,曾出現將匈奴、西羌等部族壹並算作“戎”的現象,但這被視為稱呼的沿用,也就是秦國先兼並諸戎後討伐匈奴,所以幹脆把“戎”這個稱呼順便用在了其他部族之上。伴隨著“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代表的四夷觀念的出現和成熟,“西戎”基本上成了西方異國、異族的代稱。

也就是說,正兒八經的戎族已然不在。那他們去了哪裏?

多數學者認為,各戎族要麽被諸國所滅,更多是融合在了中原族群之中。

其實,雖然國度覆亡,但不少戎族的族人還是存留了下來。比方被晉國消滅的陸渾戎,史料記載,其民眾逃亡到了甘國(今洛陽市宜陽縣東南)安身。此外,今天四川什邡市西北的鎣華山(古稱章山)有“女幾山”之名,從章山流經廣漢到金堂縣會合湔水而流入沱江的鴨子河,其實被稱為“洛水”,而這很可能就是陸渾戎遷居四川廣漢地區後所帶去的名號。

鎣華山風貌

逃難避險、遷徙求存,戎族終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足跡。

還是拿陸渾戎來說,雖然湮滅在兵刃之下,但其後三家分晉,原本被晉國占據的陸渾領地歸屬到了韓國之下,而秦滅韓國後,這些領地又到了秦國手中。西漢之時,這些領地被設立成縣,史書記載,正是因為“本陸渾戎所居”,得名“陸渾縣”。《水經註》有文“伊水又東北,涓水註之。水出陸渾西山,即陸渾山者也。”

考古學家考證,當今伊川、宜陽縣交界處的順陽河就是古代所說的涓水,而今宜陽縣的黑山就是陸渾西山,也就是古時的陸渾山。到了南北朝時期,陸渾縣被分成了南、北陸渾縣,雖然宋時的記載相對混亂,但根據明清時期的史誌記述,北陸渾大致位於縣東北40裏的古城村(今田湖鎮古城村),南陸渾則在陸渾村(今田湖鎮陸渾村)。而在今天的地圖上,仍然可見“陸渾鎮”“陸渾村”“陸渾水庫”等地名。

當今地圖上的陸渾鎮、陸渾水庫

區位之融外,中原族群和戎族的文化也走向***融。壹方面,在交往中,華夏諸國的封建制度逐漸影響戎族的社會發展,戎族也開始學習中原人的生產方式,甚至於學習中原文化,戎子駒支在遷入中原後還曾賦《清蠅》壹詩。另壹方面,戎族帶來的牲畜、畜牧知識、騎射技術也化為奉與中原的物資和文化饋贈,而伊洛地區出現的洞室墓則反映了戎人喪葬習俗對中原文化的影響。

有趣的是,學界曾圍繞戎族和華夏的區別展開論爭。有壹種觀點,從起源來看,殷商、周也是戎族,那戎族也可以算作華夏。甚至有學者直接論斷,春秋時代的所有異族,都和黃帝同出壹系。爭論的壹種結果是,戎族的起源確實和華夏有關,但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幫助分析他們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