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取而代之的故事和典故

取而代之的故事和典故

取而代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壹事物代替另壹事物。下面整理了取而代之的故事和典故,供大家參考。

取而代之的故事

項羽名籍,他是秦末下相縣(今江蘇宿遷縣西)人。他從小死了父親,全靠叔父項梁把他養大成人。

項羽少年時,就很聰明,項梁便親自教他念書、寫字,但項羽不願好好學習;項梁又教他使槍用劍,但項羽學不多久,又不學了。

叔父項梁罵他沒有出息,項羽回答說:“認字、寫字只能記記姓名罷了,學劍術只能敵得住個把人,不值得學,我要學能抵擋萬人的本領。”項梁見他有抱負,便教他學兵法,項羽很高興。

後來項梁被人誣告抓到監獄,為了報仇,出獄後項梁便把誣告他的人打死了。為逃避官府的追捕,他帶著項羽逃到關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邯鄲人)五十歲時,帶領李斯和趙高(邯鄲人)等壹批官員和他二十歲的小兒子胡亥,去巡遊東南。

秦始皇先遊覽了湖北、浙江壹些地方,然後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去祭祀埋葬在那裏的大禹。

秦始皇對手下的人贊揚大禹說:“大禹對中國的功勞實在太大了!他開大山,鑿江河,把水引到大海裏去。為了治水,他畢生辛勤勞累,死了就葬在這兒,大禹太偉大了。”

祭祀完大禹陵後,秦始皇率眾經過浙江吳中(今浙江杭州市郊)回鹹陽,街道兩旁擠滿了觀看的人群。

此時,項羽同叔父項梁特地趕來看熱鬧,當項羽看到秦始皇車駛過的盛況時,不禁脫口說道:“彼可取而代之。”意思是說:秦始皇算什麽,我可以取代他。

項梁趕緊跨前壹步,捂住他的嘴說:“不要亂講,這話是要犯滅族之罪的。”回到家裏,項梁聯想到項羽要學“萬人抵”,暗暗贊他這個侄兒誌存高遠,久後必成大器。

典故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壹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