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 學習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所謂閱讀能力,就是準確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譯正是全面檢測閱讀能力的最好方法。古文翻譯是指把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古文翻譯的過程是全面運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語法、詞匯等知識的過程,所以翻譯是學習古文的壹個重要方法。古文翻譯的方法主要有直譯、意譯兩種,主要註意掌握直譯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譯方法實際上是個實踐的問題,即只有通過大量地做翻譯練習,才能真正掌握、純熟運用直譯的方法。 學習古文翻譯,主要是明確翻譯的要求,掌握翻譯的方法。
壹、古文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古文翻譯的要求,壹般歸納為信、達、雅三項。“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學習階段,我們只要能做到“信”和“達”就可以了。
1.“信”是指譯文要準確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內容。例如: 原文: 厲王 虐,國 人 謗 王。
(《召公諫弭謗》) 誤譯: 周厲王暴虐,國內的人誹謗厲王。 這段譯文有兩處不準確,沒有達到“信”的要求。
壹是句中的“國”指國都,“國人”指國都裏的人,不能譯成“國內的人”。二是“謗”在句中指公開批評,沒有貶義。
用今義“誹謗”的來翻譯就歪曲了原意。這句應譯為“周厲王暴虐,國都裏的人議論厲王。”
2.“達”是指譯文應該通順、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就是說,譯文即使在內容上與原文相符,但表達不通順,不符合現代漢語語言規範,便不合乎“達”的要求。
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譯文:永州的野外出產奇異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異蛇觸草木,草木全盡死。
這壹段譯文內容上沒有多大問題,但表達得拗口。“奇異蛇”、“黑底而白花”、“全盡死”等,都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異蛇”、“觸”也應該翻譯,意思才更清楚。這段可譯為:“永州的郊野生長壹種怪蛇,黑色的皮上帶有白色斑紋。
它碰到草和樹木,草和樹木都會死去。” “信”和“達”是緊密相關的。
脫離了“信”而求“達”,不能稱為翻譯;只求“信”而不顧“達”,也不是好的譯文。因此“信”和“達”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
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壹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壹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
例如: 原文: 齊 師 伐 我 。 公將 戰,曹劌請 見。
(《曹劌論戰》) 譯文: 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可以避免漏譯——漏譯是初學時經常出現的問題。由於古今漢語句子結構的相同之處很多,所以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都要對譯。
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後意思表達還不夠清楚、句子不通順的,才能用移位、增補等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例如:(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譯文:(2) 原文:微斯人,吾誰與歸?譯文: (3)原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文: (4)原文: 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譯文: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例如:(1) 原文:銜遠山,吞長江譯文: (2) 原文: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文:(3) 原文:可以壹戰譯文:(4) 原文:林盡水源譯文: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例如: 原文:狼度 簡子之 去遠 。(《中山狼傳》) 譯文:狼估計趙簡子已經離遠了。
原文“簡子”和“去遠”之間的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字,現代漢語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可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
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匯,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象壹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壹般都可保留不譯。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誌銘》) 譯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壹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憲宗年號,也保留不譯。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上的調整。我們在今譯時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準確地譯出原文內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和表達習慣。
三、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 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
2. 文言文翻譯的辦法壹、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供單垛竿艹放訛虱番僵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3. 文言文翻譯方法是什麽壹、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4. 文言文怎麽翻譯古文翻譯要點,我的經驗之談:
1、壹定要結合上下文,了解全i文的大概意思,至少妳要知道全文說的是什麽。
2、結合文章後面給出的壹些幫助信息,例如文章出處,作者簡介,文章寫作背景和相關的介紹信息。
3、看文後的壹些關鍵字詞句子的解析,會有效幫助妳解析古文意思。
4,、確定解釋和猜相結合,就是妳把妳確定能解釋正確的字詞句會段落連接,中間不明白的地方就猜,這樣妳的翻譯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語文文言文的翻譯不是讓妳每個字都能準確翻譯出來,而是大意沒錯那基本上大半分就出來了,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望采納,謝謝。
5. 文言文怎麽翻譯文言文怎麽翻譯啊? 淺談文言文翻譯法 前言:時下文言文翻譯已成為高考和中考的壹個重點,不管是考課內文言文還是課外文言文都會有要求學生翻譯文中的重點語句題目,而文言文學習恰恰是學生學習的壹個難點,很多同學壹學文言文就拿壹本翻譯參考書,而壹旦脫離課本,脫離文言文翻譯參考書學生就很難正確的理解。
針對這種情況,我個人認為學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關鍵詞:保留 補充 刪除 替換 調整 靈活 意譯 時下文言文翻譯已成為高考和中考的壹個重點,不管是考課內文言文還是課外文言文都會有要求學生翻譯文中的重點語句題目,而文言文學習恰恰是學生學習的壹個難點,很多同學壹學文言文就拿壹本翻譯參考書,而壹旦脫離課本,脫離文言文翻譯參考書學生就很難正確的理解。
針對這種情況,我個人認為學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在幾年教學生涯中,對文言文翻譯我總結了壹套有效地方法,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效,現將這幾種方法提供給大家。
1、保留法 在文言文中,我們應將專有名詞、國號、地名、人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變。例如: “元封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記承天寺夜遊》 “元封”是年號,我們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聶政刺韓傀(的時候),壹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聶政”,“韓傀”都是人名,翻譯的時候保留不變。
2、補充法 古漢語中有很多省略現象,翻譯時應補充省略的成分。例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村人)看到漁人,竟大為驚訝,問(漁人)從哪裏來。
(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就有人邀請(漁人)到他家去,擺酒殺雞,熱情招待他。
省略是文言文中壹種常見的現象,我們在翻譯時應將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3、刪除法 古漢語中有些虛詞,現代漢語裏沒有對等的詞來翻譯,或者按照現代漢語規律在這裏不用虛詞,可以刪略不譯,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
如謙敬副詞,某些連詞,語氣助詞,以及用在主謂短語取消獨立性的“之”等。 “徒屬皆曰:‘敬愛命’”。
(《史記·陳涉世家》) ——夥伴們同聲說:“聽從您的命令”。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活著。 “敬”表示謙敬副詞,可以省略不譯,“之”放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獨立性,可以刪略不譯。
4、替換法(又名改易法) 詞語替換:古漢語中某些特殊用法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語就采用意思大致相同的詞語來翻譯,叫詞語替換。例如: “孝公既設,惠文、武、昭襄蒙故業,用遺策”(《過秦論》) ——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承了先人的基業,照用先人傳下來的國策。
句子替換:古代漢語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句式,可變換為現代漢語來表示其特殊意義的相應句式。 5、調整法 文言文中變式句(謂語前置、定語後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後置等)較多,翻譯時這些句子的詞序需要調整,例如: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核舟記》) ——他們互相*近的兩個膝蓋,都隱沒在書畫卷下邊的衣褶裏。
“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後置定語;“者”用作後置定語的煞尾,相當於“的”。 “曹操比於袁紹”。
(《隆中對》) ——曹操與袁紹相比。 6、靈活法 詞類的活用是文言文中的壹種常見的現象,遇到活用詞時,我們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意義。
例如: “六王畢,四海壹。”(《阿房宮賦》) ——“六國滅亡了,天下統壹了。”
“壹”譯為“統壹”數詞活用為動詞。 “失期,法皆斬。”
(《史記·陳涉世家》) ——誤了期限,按秦王朝的軍法,就要殺頭。 “法”本義為法律,名詞,這裏應譯為按照法律,名詞作狀語。
7、意譯法 對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的對應關系不作嚴格要求,只要求把原文的意思,準確地表達出來,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
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連秋天裏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譯) ——財物絲毫不敢據為己有。
(意譯) 這裏我們應選擇意譯,這樣意思更為明確。 文言文翻譯,既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壹個難點,同時也是考試的壹個重點,我們應掌握壹套正確的翻譯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望大家能從中受益。
最後,我把這七種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概括為壹首歌——古文今譯歌: 詞語句法相對應,保持原貌最適應。 若遇詞語難對應,可用意譯來改易。
成分省略須增補,無義詞義可刪去。 句法語序古今異,據今調整莫硬譯。
專門用語宜保留,既信且達好今譯。
6. 文言文有什麽好的方法翻譯文言文的翻譯與外語的翻譯不同,相對而言,文言文的翻譯要簡單很多,好的翻譯方法:
1.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的漢字,要通過字典查明白,達到對文言文會讀的程度。
2.可以借助工具書或網絡幫助翻譯。
3.增加平時的積累,對於壹字多意要特別註意。
4.多看些歷史書籍,了解歷史事件及人物,有助於提高文言文的翻譯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5.也可以在生活中適當的應用文言文,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理解和記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