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在佛中的解釋是什麽?
緣:緣是佛教發源地古印度外來詞匯,那時稱作梵語。“緣”的梵文pratyaya,巴利語paccaya。(壹)狹義的緣,是指引起結果直接原因(內因)外的間接原因(外緣)。廣義而言,系合因、緣兩者之稱。可分為四類:(壹)因緣,‘因’亦為‘緣’之意,指產生果報的直接內在原因,即狹義之因,亦相當於能作因(六因之壹)外之其他五因。(二)等無間緣,指心、心所之相續中,由前壹剎那引導後壹剎那生起的原因。(三)所緣緣(緣緣),所緣指外境,心緣外境時,必藉外境以為助緣。依唯識宗之說,又可分為疏、親二種。(四)增上緣。泛指不對某壹法產生障礙之壹切法。與六因中之‘能作因’相同。依凈土宗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即為凡夫往生凈土之增上緣。 (二)作動詞用,攀緣、緣慮之義。謂人之心識攀緣於壹切境界而膠著不舍。如 眼識攀緣色境而見,身識攀緣觸境而覺,所以心識稱為‘能緣’,其境界稱為‘所緣’,其心識向境界而動的作用,謂之緣。即心攀緣境界。緣為心對境的作用,易言之,則為心之慮知。故常曰緣慮,示緣即慮知。成唯識論壹曰:‘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 以上是佛教內部對緣的權威性解釋,這是根據《佛教大字典》整編而出的。 另外可查新華字典上的緣意。即:(1)因由,因為,緣故;(2)人與人的遇合或結成關系的原因,緣分;(3)沿,順著:緣木求魚;(4)邊,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