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有沒有誰知道“庹”的來歷

有沒有誰知道“庹”的來歷

中華姓氏,大都有源可考,唯我 庹 氏源流,數百年眾說紛紜,疑雲莫辨。至今 庹 氏遍居神洲大地,川、渝、湘、鄂、黔、雲、豫、陜、桂、贛均有 庹 氏聚集,其他各省也有 庹 氏散居,人數已達數十萬之多,但究其源流,則各地 庹 氏或不知其源,或說辭各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湘西 庹 氏發起全國 庹 姓統譜,斷言 庹 姓來源為明初大庸土司田虎作亂,其子避禍改 庹 為姓。並載入族譜,作為鐵證。 鄖陽 庹 姓原有大用公碑文記載為自四川遷鄖落業,但壹直無文史資料佐證,又因同四川 庹 姓缺乏聯系,不能確定鄖地 庹 姓自四川何地遷來。在本次修譜中,湘西族人推斷,鄖地 庹 姓應為大庸田虎之四子宗相逃難改姓至鄖陽,我鄖陽族人深信不疑。吾生也晚矣,自是附合。但通過查對各地族譜,又發現諸多疑點。後又通過現代化網絡搜索“ 庹 ”字,疏理出大量信息,更增加了對 庹 姓源流 的 懷疑。現辯之如下: 壹、 庹 姓是否為度姓而來? 四川 庹 姓傳說, 庹 姓為度姓改姓而來。在其他各地 庹 姓中,也有此說。鄖陽 庹 姓據大用公碑文,為從四川而遷,而在鄖陽 庹 姓 的 老人中,也傳說 庹 姓原為度姓,後為避難而改姓 庹 。酉陽 庹 姓傳說,明朝宏(應為弘)治年(1488年至1505年),因塗家寨小井溪草寇事發,七姓同時改姓避難,我 庹 姓祖三人,長房改為塗,次房改為儲,三房改為 庹 。各地 庹 姓族譜中多有“ 庹 者度也”之說。但因無文獻為證,不能佐證其說。 近從網上讀得壹文,作者為巴蜀人,言其家鄉在大巴山區馬鞍山脈,內壹村名“紅巖村”,居民有 庹 、龔、趙三姓, 庹 、龔二姓為古老戶,屬賨人七姓之壹。(此文見後附錄) 又購得壹書,為四川大學歷史學家、民族學家鄧少琴教授所著,該教授為巴蜀知名學者,壹生從事巴蜀歷史、民族研究。書中多處提到 庹 姓,言之鑿鑿 庹 姓為古賨人七姓之壹,且講到巴蜀多處 庹 姓居住之地。其人為專事研究歷史民族之學者,說法當為嚴謹,可信度較高。(見後附錄摘節) 然查史書,古賨人七姓中有度姓無 庹 姓,是否有誤?但鄧文中又提到“宋淳熙元年進士度正,字周卿,合川人,少縱朱熹學,歷官國子監丞,屢遷禮部侍郎致仕,見《宋史》卷四二二。按合川縣有 庹 氏,讀如沱,此可能為古之音讀。宋代有 庹 萬全,紹興進士。”此說同新編 庹 氏族譜中彭水縣支系實錄吻合。彭水支系記載“ 庹 谷全,自彭水遷合州,紹興年(南宋年號,1131年至1132年)進士,號萬全,配李氏,生子周卿”;又記載“ 庹 周卿,屢遷六部,配劉氏,生子:瑾洪,號 庹 洪”。宋淳熙元年為1174年,按此則 庹 谷全於 庹 周卿年代相合。度正見於宋史,彭水譜記度正之字為名,可見 庹 為度改有壹定依據。也同酉陽 庹 姓傳說七姓同時改姓相符,七姓者,賨人七姓也,度姓者,避難改為 庹 、塗、儲也。 庹 同度形似,塗、儲同度音似,萬變未離其宗。 二、 庹 姓是否得姓於田? 湘西族人斷定吾 庹 姓起原於田姓,根據有二,壹是大庸東花園田氏祖墳有碑壹塊,正面書“田宗朝”,背面書“ 庹 宗朝”,道光十年(1830年)庚寅仲春月永順 庹 正燦所題墨譜序曰:“吾宗本帝系,於元降至皇慶年間,田虎判公賜少保銜,而鎮永定、羊山、大庸衛。彈治宣慰,懋功偉績,照臨避邇,後被讒,長子宗朝公乃更 庹 ,以為氏。”大庸同治三年(1864年)譜、光緒十年(1884年)譜、大庸民國十九年(1930年)譜均記 庹 為田改。但慈利、澧縣等地口頭傳說該地 庹 姓始祖為 庹 守珍、 庹 守珠於明洪武二年奉朝廷之命自四川來湘西北征蠻(見後附錄壹文),後定居於湘西並散居各縣。同時澧縣民國三十年譜(1941年)“ 庹 氏同源之傳述”中開言“澧縣舊譜載 庹 之得姓始宋中葉”,說明在澧縣老譜中並無 庹 自田姓改姓之說,只是在大庸民國修譜後,將大庸 庹 自田來 的 推斷作為鐵證,並廣為傳播,由於大庸族譜編修主持悲亞公為湘西知名人士,德高望重,有壹定 的 權威性,其在族譜中推理分析較嚴謹,得到他地 庹 姓 的 認同。故民國年間,湘鄂川交界地 庹 姓修譜都將 庹 為田來 的 說法記入族譜。二是在湘西北和鄂西南土家族 庹 姓中,有田 庹 壹家不婚 的 傳說。但四川 庹 姓並無此說。 從上可知, 庹 為田來 的 說法,在民國中期以前只有大庸 庹 氏有此說法,民國中期以後,受大庸族譜 的 影響,各地也紛紛將 庹 從田來作為 庹 姓得姓依據記入族譜。如同鄖陽 庹 姓在本次全國統譜前,並無 庹 從田來之說,在同大庸 庹 氏族人接觸後,大庸族人分析大庸田虎之四子 庹 宗相去向不明,分析鄖陽 庹 姓始祖 庹 大用可能為 庹 宗相遷鄖後改名,又分析 庹 大用之名,大用本意為大庸,為 庹 宗相遷鄖後為紀念祖籍,取“庸”字去頭截腰留腳而為“用”字,同時“用”“庸”音同,斷定為 庹 大用即為 庹 宗相,此說很有道理,鄖陽 庹 氏修譜之人自是認同,由此也將該說記入族譜。 但 庹 從田來之說,值得懷疑。為什麽澧縣等地 的 庹 姓雖與大庸相近,卻無此說法;二是為什麽四川 庹 姓無此說法;三是為什麽重慶等地 的 庹 姓族譜在民國前無此說法,只是在大庸民國修譜時同各地聯系後才有此說。由於不能得到確鑿 的 結論,故民國大庸譜序也只得承認“相傳為田易 庹 ,先因已是有姓,然大庸則當祖田”。 三、 庹 姓是否得姓於明初? 按大庸 庹 氏說法, 庹 姓得姓時間當於明初。然查對其他各地族譜,說法不壹。如彭水 庹 姓在宋時已有 庹 萬全,澧縣民國三十年譜(1941年)“ 庹 氏同源之傳述”中開言“澧縣舊譜載 庹 之得姓始宋中葉”。 從各地族譜記載分析,慈利、澧縣等地傳說該地 庹 姓是明初該地 庹 姓始祖 庹 守珍、 庹 守珠於明洪武二年奉朝廷之命自四川來湘西北征蠻,後定居於湘西並散居各縣,則 庹 姓得姓應早於明初。對應彭水譜之說,則 庹 姓得姓於宋季應可信。至於大庸之說,如明初田虎作亂失敗,其子田宗朝改姓為 庹 的 說法成立,是否大庸 庹 氏與他地 庹 氏來源不同? 四、 庹 姓是否為土家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無土家族之稱。解放後,國家於五十年代進行民族識別,方確認土家族為單壹民族。按土家族為古巴人之後嗣,則不論四川謂 庹 姓為古賨人七姓之壹(賨人為古巴人之壹支),還是湖南謂 庹 姓為大庸土司田虎之後裔,可以斷定 庹 姓為土家族無疑,至於彭水 庹 姓為苗族(原為漢族,落實民族政策後改為苗族),四川、雲南、河南、鄂西北及其他地 庹 姓為漢族,則是歷史上少數民族為免民族歧視而隱瞞原族屬造成 的 後果,雖然因各種原因無法恢復族屬,但仍是巴人血脈。 五、 庹 姓是否宗本慈州? 庹 姓號稱“南陽堂”,自稱“宗本慈州”,其原因為《康熙字典》載:“ 庹 ,音佗,姓也,萬歷間有河南之陽衛指揮史 庹 五常,慈州人。又音托,兩腕引長謂之 庹 ”。大庸 庹 氏在民國修譜前 庹 姓號稱“洛陽堂”,後因見《康熙字典》 庹 字條目,方將堂號改“南陽堂”,由於我們目前無法查到康熙以前 的 資料,目前所見族譜所稱 庹 姓“宗本慈州” 的 記載均出於康熙年之後,大部分為清末和民國間族譜有此說法,故無法論證 庹 姓是否確實為宗本慈州。不過堂號壹般為各姓氏以本姓發詳地而起,在歷史文獻中, 庹 五常為最為顯耀人物,故堂號為“南陽堂”無可非異。但“宗本慈州”則需要推敲, 庹 姓發祥於南陽, 庹 五常為慈州人,但並不能說 庹 姓起源於慈州。再者因目前對慈州 的 確切位置不明,查對有關資料,歷史上稱慈州 的 地方有數處,壹是山西吉縣,在唐貞觀八(634年)以南汾州改名,天寶元年(724年)改為文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慈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耿州,該處稱慈州時間約500年;二是河北磁縣,隋開皇十年(590年)置,大業初廢,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貞觀元年(627年)廢,永泰元年(765年)復置,天佑三年(906年)改名惠州。五代唐復為磁州。明、清均為磁州。磁州壹作慈州;再是唐時有南慈州,位於今越南境內,此慈州可以斷定於五常公籍貫無關,可以排除。從歷史上看,河東慈州和河南慈州尚有考證 的 價值。松滋 庹 姓傳有“ 庹 孝子傳”壹文,記載 庹 姓發源於河東,發祥於磁州(慈州),現將有關文摘如下: 列國時,晉主世盟重舉 庹 誌清之子 庹 祥鼎為列國水政之長,襲常鹽池濱地山水。鼎裔傳至大漢 庹 泰始,始孫 庹 羽,自 庹 眼傳至 庹 羽,世襲黃河水利濟務之職,據 庹 羽之父員外巢建夫婦好善無嗣,於漢恒帝延熹三年中條山求子,禱祝上天,次年又禱祝遂得子,姓 庹 名羽,號伏楚,字長生,娶李胡二夫人,於漢靈帝光和戊午五月十三,李、胡各生壹子,長子名 庹 黃廷,遷生九子,以襲 庹 氏九族。 庹 羽幼抱忠身剛正之專,長好打抱不平之義,殺奸淫之官,逃固關之難,普靜以易容救免,遂以關為姓,易號原名為關羽。漢景曜三年,追贈羽祖 庹 泰始,享季候爵之典,晉唐時, 庹 關羽裔孫 庹 舜章建三路大殿於上賓村,接連建第壹路供奉 庹 繩、眼、犀以來之列祖位,第二路供 庹 關羽之祖位,第三路供桃園三結義之靈位。章裔 庹 璽治於宋太宗祥符二年奉旨詣張太師,享國典。治裔傳於明季, 庹 五常為都指揮史,常子伯南帥平丁字口,克紫荊關,有功於國,敕封為平定王,為常建第五路大殿父子之功,隱身於上賓村。 庹 氏軍籍宗祠,復建 庹 氏民籍宗祠於河南磁州。南奉萬歷旨敕建 庹 氏軍民合籍宗祠於湖廣荊州,敬奉 庹 關羽,勒馬望荊州,聖祠於此。禦賜聖烝王田三千畝於荊州等處,世襲王爵,兼湖廣荊州衛正堂職,荊州等戶口,壹萬三千余家。 余讀上文,信疑參半。信者,文中方位準確,地理明確,鹽池、中條山均在河東,再者關羽及其子出生年月均與史料相符。由於關羽 的 生平,在《三國誌》和各種典籍 的 記載中,都沒有關於他身世 的 詳細記載。既沒有關於他長輩和妻室 的 記載,對他 的 幾個兒子以及他本人 的 生辰等也均語焉不詳。只是在《三國誌》《關羽傳》中說了壹句:“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其他就不詳了。如何松滋 庹 氏對關羽 的 身世交待如此清晰。余再查其它資料,發現說法各異,但也證明松滋 庹 氏 的 說法有壹定道理。如在《新民晚報》中讀得“關公故裏無關姓”壹文,言“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是三國蜀漢大將關羽 的 故鄉。可是,這個村裏現在卻無壹姓關人家,這是怎麽回事呢?相傳,當年解州城有壹綽號‘兇虎’ 的 惡霸,把城裏所有 的 水井都填了,只留下他家壹眼,限定只許表年婦女去打水,這樣被他糟蹋 的 婦女不計其數。生性剛直、專好打抱不平 的 關羽盛怒之下,殺死了‘兇虎’,遂闖下大禍,官府不但懸賞捉拿關羽,而且還要對關家滿門抄斬。全村 的 關姓人家見大禍臨頭,紛紛外逃,因而常平村至今再無壹姓關 的 人家了。另壹則傳說是,關羽本不姓關,少年時力氣大,愛打架。壹日,聽得墻外有人哭,他便翻墻而過,看見壹女子與壹老者相對而泣,壹問緣由,原業是縣太爺之舅要強聘這女子,關羽怒極,殺了縣太爺及其舅,逃至潼關時,城門已畫圖布告捉拿關羽,關羽急忙跑到河邊洗臉,洗完自照,顏面已變赤紅。走至關口,守關人盤問,他便信口指‘關’為姓。”此文中第二則傳說與松滋 庹 氏 的 說法基本相同。余又讀得壹文,言“關羽 的 身世,壹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有了個比較明確 的 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 的 時候,發掘出關羽 的 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 的 表字、生卒年月等,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 的 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祖墓碑記》。據墓磚上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寶池裏。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後錢塘人馮景山又據此作了《漢壽亭侯祖系記》。”此文肯定了關羽確定姓關,而且其祖父名、父名均與松滋 庹 姓說法不合,但史料上沒有 的 關羽出生年月及其子出生年月如何同松滋 庹 姓說法壹致,是否松滋 庹 氏在康熙年其後看到了《關侯祖墓碑記》或《漢壽亭侯祖系記》,得知關羽 的 生平,又由於關羽在歷史上被神化,荊州壹帶崇關之風尤甚,是否松滋 庹 氏假借關羽身世顯耀本族。總之,關羽為 庹 羽之說實在是點匪夷所思,令人難以相信。 松滋 庹 氏為 庹 五常直系後裔,史典記 庹 五常為慈州人,所以查慈州理應從松滋 庹 氏 的 有關記載和傳說查起。在松滋“ 庹 孝子傳”中,言 庹 氏祖地為上賓村,而關羽故裏為常平村,“上賓”與“常平”音近,有可能是在歷代口傳中音混,至於慈州,松滋 庹 氏 的 “ 庹 孝子傳”已明確記為河南磁州,由於歷史上磁州又名慈州,所以查慈州應先從磁州查起。遺憾 的 是,由於條件有限,現在我們無法查對磁州是否有 庹 姓,也無法找到其他文獻資料來佐證松滋 的 說法。 但可以肯定 的 是,慈州不能作為 庹 氏 的 起源地,因此“宗本慈州” 的 說法是不能成立 的 ,而因為慈州是 庹 五常 的 祖籍,而 庹 氏又以五常公為榮,所以在 庹 氏中流傳 的 “慈州世家” 的 說法倒十分妥當,因為二者含義不同,壹是說 庹 氏是從慈州起源,壹是說 庹 氏是從慈州發祥。 六、 庹 五常是否慈利人? 康熙字典載 庹 五常為慈州人,慈州為何處?過去 庹 姓遍查史典無果,結果臆斷者甚多,如鄖陽將軍河 庹 姓修譜時,根據松滋有 庹 姓 的 情況,解釋為松滋之慈,荊州之州之慈州,但實在不能自圓之說。湘西 庹 姓解釋 庹 五常為慈利江埡人,原因為慈利族譜載有守珠公之孫武常,又釋為慈利曾稱慈利州,故簡稱慈州。此說得到 庹 氏認同,故在全國 庹 姓統譜時,凡自稱為 庹 五常後裔 的 均承認 庹 五常為慈利人,並記入族譜。但此說也有壹些疑點,余在壹九九四年訪問江埡 庹 氏族人時,江埡族人登剛公向我介紹 庹 氏流源,當談到 庹 五常時,登剛公說 庹 五常即江埡人,為守珠公之孫,我當即質疑,守珠公為明初洪武年間人,五常公為明萬歷年間人,之間相差近兩百年,如何只差壹代。登剛公認為余質疑有理,但也無法解釋。再是慈利州設州時間為元至元中升慈利縣為州,明季洪武二年復為慈利縣,史典從無簡稱“慈州”或又稱慈州之說,為何在萬歷年間 庹 五常籍貫仍稱慈州而不稱慈利縣人,如果說古人向人介紹籍貫時,因州大縣小,介紹州名可以使他人準確了解,那麽在萬歷年間,慈利縣歸澧州府管轄,五常公為什麽不說自已是澧州人。 七、推斷 從以上可知,由於 庹 姓來源說法不壹,缺乏文獻資料,現有 的 證據大都是憑口傳成文,或各地 庹 氏修譜時,為求證某種說法,牽強附會,臆斷假設,然後眾口鑠金,成為***識,但要拿出使人信服 的 證據是很難 的 。對於歷史考證,應嚴肅謹慎,大膽假設是可以 的 ,但應小心求證。在無可靠證據 的 情況下,不能輕易斷定姓氏來源,以免貽笑大方。 由於學識有限,尚無法作出考證,故在此提出以下假設,寄希望於族人中有識之士,能將我族姓氏來源得出壹確鑿可靠 的 推論: · 庹 氏發源於古巴蜀,原為度姓,為古賨人七姓之壹,於宋元之交改姓為 庹 。 ·四川 庹 姓均是古賨人原駐民,即川中所謂“古老戶”,今四川內江、自貢、廣安、達州、南充、宜賓及重慶彭水、酉陽、銅梁、合川、大足、涪陵等地 庹 姓均為該支,貴州各地散居 的 庹 姓大都是從四川重慶遷入。 ·全國 庹 姓大部分均為自四川外遷發展而來。湘西 庹 姓為 庹 守珍、 庹 守珠後裔,而 庹 守珍、 庹 守珠是於明初自四川到湘西北征蠻而入籍;湖北松滋、河南南陽、湖北保康、雲南大關等地 庹 姓是 庹 五常直系後裔, 庹 五常應是四川 庹 姓壹支,以軍功發跡磁州後又任河南南陽衛指揮史。 ·鄖陽 庹 姓根據大用公碑文及有關墨譜記載,應是自四川重慶府某地來鄂後落業入籍。 ·大庸 庹 姓可能是本地田姓改姓而來,永順、秀山、恩施等地 庹 姓為大庸 庹 姓外遷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