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精通天文地理,到中國傳教後的第二年,就被推薦到宮中,協助當時的欽天監監正、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工作。他們使用西方先進的方法勘測天文,計算準確,說服力強,深得順治皇帝的賞識。但是,科學和迷信、先進和落後畢竟是不能相容的。西方傳教士在勘測天文時所采取的科學方法,當時在中國並沒有得到普遍的承認,朝廷中有很多人持懷疑和反對的態度。1664年,新安衛官生楊光先上疏彈劾湯若望和南懷仁,說他們“歷法荒謬”、“邪說惑眾”、“僭謀造反”。當時正值順治、康熙兩朝交替之際,執政的是鰲拜壹夥野蠻、愚昧的議政王。他們對天文、算學壹竅不通,無從判斷科學上的是與非,但他們抓住所謂“惑眾”、“造反”等字句,湯若望、南懷仁就不能不交上厄運了:結果前者被判死刑,後者被驅逐出宮。此後,北京忽然發生了百年末遇的大地震。愚蠢的鱉拜以為這是由於他懲處了湯若望、南懷仁而觸怒上天,便匆忙下令將他們赦免。湯若望獲釋不久就與世長辭,南懷仁盡管重獲自由,但卻不能重返欽天監工作,只好回到教堂去傳教。
南懷仁雖然被逐出宮,但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觀點,當他得知康熙帝已經親政,而楊光先預測的康熙八年將出現兩個春分和兩個秋分的明顯錯誤時,便上疏康熙帝,以求壹辯。這壹年康熙16歲,親政已兩年,但實權仍被鱉拜掌握,這對壹個雄心勃勃的年輕皇帝來說是無法容忍的,他迫切想把權力奪回到自己手裏。
康熙皇帝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是當政時間最久的壹位皇帝,也是為數不多的有作為的皇帝之壹。康熙皇帝的壹生,文治武功,雄才大略,開創了彪炳史冊的“康乾盛世”,堪稱壹代明君。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啟蒙老師竟是壹位宮廷侍女,更很少有人知道,這位侍女竟是我們通遼市科左中旗的牧家兒女。她的名字叫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原名索瑪勒,出生於科左中旗的壹個牧民家庭,自幼在科爾沁貝勒宰桑家當使女。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作為隨身侍女,被孝莊文皇後帶到後金宮中。此後在皇宮中壹住就是八十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九旬高齡在清宮作古。
象她的主人孝莊文皇後壹樣,蘇麻喇姑在清宮經歷了四朝。八十多年的漫長歲月裏,蘇麻喇姑從壹個地位卑微的侍女逐漸成為倍受皇帝及其家人尊重的老人。剛入宮時,蘇麻喇姑和她的主人孝莊都不懂滿語不識滿文,後來她陪伴孝莊學習滿文滿語,很快就出色地掌握了滿語,並且能寫壹手漂亮的滿文。蘇麻喇姑生性聰穎,十分喜歡服裝設計,據《清史稿》和《嘯亭雜錄》記載,清崇德元年,她曾參與設計制做清朝開國冠服。
1643年8月9日,清太宗皇太極駕崩。當時孝莊文皇後年僅三十壹歲,其子福臨剛剛六歲。經過孝莊文皇後的精心謀劃,福臨當上了皇帝,但朝中大權卻掌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年幼的順治皇帝,時時需要母後孝莊的扶持和指點。但按當時的規矩,他們母子二人每月只能有壹次見面機會,這樣,孝莊與順治皇帝之間的秘密聯絡便全由蘇麻喇姑來擔任。這在當時是壹項非常艱巨和危險的任務,壹旦稍有疏忽,便會丟掉性命,還會危及順治和孝莊的安全。
據《嘯亭雜錄·蘇麻喇姑》記載,康熙皇帝年幼時,孝莊文皇後便選定蘇麻喇姑做他的啟蒙老師,玄燁(康熙皇帝名字)“賴其訓迪,手教國書”。順治十二年十壹月,清宮流行天花,皇帝和諸皇子凡沒出過天花的人全都到紫禁城外避痘,玄燁也到宮城外壹處宅邸避痘。這期間,蘇麻喇姑每天騎著馬往來於慈寧宮(孝莊文皇後住所)和玄燁避痘所之間,按照孝莊文皇後的要求對玄燁施教,手把手地教玄燁書寫滿文。蘇麻喇姑當時已經四十歲左右,在生活上象對待自己的孩子壹樣照顧玄燁,在學業上對玄燁耐心誘導,精心教誨,使幼年的玄燁懂得了很多人情事理,掌握了很多蒙學知識,尤其是康熙皇帝那壹手好字,就是當時蘇麻喇姑給打的基礎。
蘇麻喇姑雖然是壹個侍女,但孝莊文皇後把她看成姐妹壹樣,稱她為格格,康熙皇帝稱她為額涅(母親),皇子、公主們稱她為媽媽(滿語媽媽為奶奶)。可見她在皇宮中的地位遠不是壹般侍女所能比的。
孝莊文皇後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逝世,生前將自己的曾孫胤〓(康熙第十二子)托付給蘇麻喇姑撫養教育。蘇麻喇姑沒有辜負孝莊文皇後的厚望,二十年間,她以自己優秀的品質、良好的性格、廣博的見識和卓越的交際藝術,時時對胤〓言傳身教,使胤〓很快成長起來。他曾多次遵照父親的旨意處理重大政務,均辦得很出色。康熙晚年,諸皇子圍繞繼位這個問題展開明爭暗鬥,唯獨胤〓沒有參與。
胤〓與蘇麻喇姑感情十分深厚,他象對待自己的祖母壹樣尊敬和愛戴這位老人。蘇麻喇姑晚年患病,牽動了康熙皇帝和胤〓的心,康熙當時正在塞外巡視,特意派人為蘇麻喇姑送來草藥,並指示胤〓好生照料。胤〓和她的妻子心焦如焚,日夜守在蘇麻喇姑的身邊。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七日,蘇麻喇姑逝世。康熙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將她安葬在清東陵風水墻外東南方向新城,其陵寢規格依照嬪的等級建造。
蘇麻喇姑壹生未嫁,但她卻把壹顆慈母之心獻給了清朝皇室,先後侍奉了四朝主人,幫助孝莊文皇後培養了壹代傑出君王——康熙大帝。(摘自《達爾罕史話》)
蘇麻喇姑的生前死後
清史研究表明,歷史上的蘇茉兒的確是壹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爾沁大草原壹個貧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約在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前後。最初名字叫蘇茉兒,或蘇墨爾,為蒙語的音譯,意思是毛制的長口袋。順治晚期或康熙年間改稱滿名蘇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後,宮中上下都尊稱她為蘇麻喇姑。
由於蘇麻喇姑天生美麗聰慧,遠近皆知,被科爾沁貝勒府看中,讓她進府當上了貝勒寨桑的二女兒本布泰(又譯作“布木布泰”)的貼身侍女。這位二小姐不是別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孝莊文皇後。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本布泰雖然只有13歲,但已出落得像壹個大姑娘了,明眸皓齒,嬌美動人。就在這壹年,本布泰在其兄長吳克善的護送下,長途跋涉到了後金都城盛京,與後金汗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成婚,當時皇太極34歲。蘇麻喇姑作為本布泰的貼身侍女,也隨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蘇麻喇姑隨已被尊為皇太後的本布泰到達北京,住進了金碧輝煌的紫禁城。
這位來自蒙古草原的姑娘,自從進了貝勒府以後,眼界不斷擴大,文化修養也迅速提高。她不僅蒙語講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滿語和漢語,特別是那壹手漂亮的滿文,贏得了全宮上下的稱贊。於是,她奉孝莊皇太後之命,充當了幼年康熙帝的第壹任滿文老師。嘉慶年間,昭梿在他的《嘯亭雜錄》中記道:“仁皇帝幼時,賴其(指蘇麻喇姑)訓迪,手教國書。”
蘇麻喇姑心靈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裏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觀,因此曾參與清朝衣冠飾樣的制定。她自幼生長在蒙古草原,騎馬當然更是十分在行,每次為主人孝莊文皇後到宮外辦事,她都是騎馬而行。
蘇麻喇姑與孝莊文皇後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廝守達60余年,二人之間實際上早已超出了壹般的主仆關系。特別是在皇太極駕崩後,孝莊文皇後剛剛31歲,青春鼎盛便過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壹位知音相伴,而與她年齡相仿、壹直獨身的侍女蘇麻喇姑,當然是她的最佳人選。在公開場合她們是主仆關系,但在私下裏,卻形同姐妹,正因為如此,蘇麻喇姑在宮中的實際地位很高,頗受尊敬。孝莊文皇後稱她為格格,這是清朝皇室女兒的專用稱號;順治皇帝與她論平輩;康熙皇帝則稱她為“額涅”、“額娘”,即母親;康熙的眾皇子們,則尊稱她為祖母。而蘇麻喇姑卻很有自知之明,始終謙恭謹慎。她不僅在孝莊文皇後面前畢恭畢敬,小心侍奉,而且對小於自己40多歲的康熙帝奉若神明,在皇帝面前總是自稱奴才。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後病逝。這給蘇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擊,使她陷入了悲傷、孤獨、無聊之中,這時的蘇嘛喇姑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對她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為了排解她的悲傷和孤獨,康熙皇帝決定把庶妃萬琉哈氏(後來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蘇麻喇姑撫養。胤祹是康熙二十四年出生的,這時只有3虛歲。按清宮慣例,只有嬪以上內庭主位才有資格撫養皇子。讓蘇麻喇姑撫養皇子,表明康熙帝對蘇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視。蘇麻喇姑對於康熙帝的這壹安排,當然心領神會,感激非常,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為了報答浩蕩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來,把壹個女人天生的母愛和全部的精力全部傾註到了胤祹身上。
蘇麻喇姑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孜孜不倦的言傳身教,使皇子胤祹健康成長。後來胤祹成為壹位頗有政治頭腦和才幹的皇子,曾多次奉旨辦理各種政務。在康熙末年爭奪儲位的激烈鬥爭中,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後,他不僅沒有遭到打擊、排擠,相反還被封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祹晉封為和碩履親王,授為議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歲高齡壽終正寢。在康熙帝的35個皇子中,他是最高壽的。胤祹能榮列藩封,參與政務,並高壽而終,與蘇麻喇姑的精心培養、指點誨有直接的關系,因此他對蘇麻喇姑的感情也明顯比其他皇子深。
蘇麻喇姑有著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她終身未嫁,始終生活在皇宮大內,陪伴主人60余年。孝莊文皇後離世後,她又在宮內度過了18個春秋。胤祹長大以後,不再需要她的撫養,使她得到了徹底解脫,從此開始過著舒適而恬淡的生活。晚年的蘇麻喇姑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可能是受孝莊、順治篤信佛教的影響。不過蘇麻喇姑信奉佛教與別人明顯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於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與忠於皇上、報答皇恩結合起來。念佛誦經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內容,她經常發自內心地表示:“願意多活幾年,為主子叩頭祈禱,以盡奴才的壹點心意。”她還說,自己存活壹世“只是為主子念佛祈福罷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盡力為主子祈禱,祝願主子萬萬歲”。
蘇麻喇姑在生活上有兩個與人不同的特點:壹是終年不浴,只有到年終最後壹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壹洗身體,然後再把這些用過的臟水喝掉;二是終生不吃藥,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藥物。她的這兩個特殊的生活習慣就連位尊九五的皇帝都很清楚。何以如此?人們曾有不同的解釋,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過,她的身體卻壹直很好,活到了90多歲,這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當然算是難得的高壽。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蘇麻喇姑終於病倒在床,腹內攻痛便血,不思飲食。兩天後,病情更加嚴重,這時康熙皇帝正在塞外巡視。蘇麻喇姑見自己的病越來越重,皇帝又不在皇宮,心中也沒了底。於是,她把康熙帝的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二子胤祹等召到床前,對他們說:“老奴才我蒙皇上厚恩,惟在佛前效力,日祝皇上萬萬歲。今我便血,腹內攻痛難忍,爾等若發邸報急奏,則皇上必賜治病良方,爾等代奏我此言。”皇子們見祖母病得如此嚴重,建議馬上召禦醫診治,但蘇麻喇姑不肯,她只相信皇上,認為只有皇上才能治好她的病。皇子們背著蘇麻喇姑,把禦醫找來,向他們介紹了蘇麻喇姑的病情,征詢他們的看法。禦醫說這是老年人脾虛,內火盛之癥,如不緊治,很危險。皇子們壹面抓緊向皇父奏報蘇麻喇姑病情,壹面令內務府總管開始準備後事。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蘇麻喇姑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結束了她那豐富多彩的壹生,終年90多歲。
對於蘇麻喇姑的逝世,皇宮裏的人都很悲痛。出殯那壹天,除留皇五子胤祺、皇十子胤■(左“礻”右“我”)照顧皇太後,皇十四子胤禵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參加了出殯儀式。蘇麻喇姑靈柩停入殯宮後,皇子們都各自回府了,唯獨皇十二子胤祹卻提出要求說:“姑媽自幼將我養育,我並未能報答即如此矣,我願住守數日,百日內供飯,三七誦經。”按照慣例,為像蘇麻喇姑這樣仆人身份的人辦喪事,沒有皇子供飯、三七誦經的先例。胤祉未敢擅自答應胤祹的要求,所以在九月初九日奏報蘇麻喇姑病逝的奏折裏,也寫進了胤祹的要求,請示皇父。康熙帝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請。”胤祹住在殯宮,為蘇麻喇姑守靈,供飯,誦經,其他皇子則輪流每天派壹人給胤祹做伴。
康熙帝曾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凈身入殮。目的是想回宮後再親眼看壹看敬愛的額娘,向她的遺體告別。但後來他計算十五日才能回宮,於是再次降諭,讓皇子們將蘇麻喇姑遺體再留7天,等到他回宮後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與蘇麻喇姑之間的眷眷深情。
為了回報蘇麻喇姑對大清所做出的貢獻,報答她對自己“手教國書,賴其訓迪”和撫養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決定按嬪禮為蘇麻喇姑辦理喪事。這對於奴仆出身的蘇麻喇姑,可以說是曠典殊榮。蘇麻喇姑生前與孝莊文皇後朝夕相伴60多年,度過了不平凡的歲月,死後當然也應該讓她倆長依相伴。當時,孝莊的梓宮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暫安奉殿內,康熙皇帝決定將蘇麻喇姑的靈柩也停放於此。蘇麻喇姑的靈柩是於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暫安奉殿的,主仆二人相別已經18個年頭了,此次冥間重逢,想必壹定會感謝康熙帝為她們做出的這壹精心周到的安排。
康熙皇帝生前未能解決祖母孝莊文皇後的陵寢問題,所以孝莊和蘇麻喇姑的靈柩壹直停放在暫安奉殿內。雍正皇帝即位後,認為自孝莊文皇後停靈暫安奉殿後,大清國運昌盛,聖祖在位長久,子孫繁衍,說明暫安奉殿這個地方是風水寶地,於是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改建工程於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破土動工,同年十壹月全工告竣,十二月初十日,孝莊文皇後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宮。蘇麻喇姑既不是皇室成員、愛新覺羅後代,也不是皇帝的嬪禦,風水攸關,名份所限,當然不能與主人同葬昭西陵。雍正只比皇三子允祉小1歲,蘇麻喇姑去世時,雍正已28歲了。他對蘇麻喇姑非常了解,也是非常敬重,曾與其他皇子壹道參加蘇麻喇姑的喪禮活動。為了照顧蘇麻喇姑與孝莊之間的親密關系,雍正皇帝決定將其葬在昭西陵附近,經風水官員相度,將其墓地選定在昭西陵以東南新城的東墻外,距昭西陵只有1.5公裏。
蘇麻喇姑園寢於雍正三年二月動工,同年七月完工,八月初七日將蘇麻喇姑葬入該園寢內。這座園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由北到南有:地宮上建寶頂,前建園寢門3座、亭堂3間、大門3間,環以朱垣。門外建東西值房、東西廂房。寶頂位於園寢縱向中軸線上。
筆者曾多次調查蘇麻喇姑園寢,走訪南新城的老人。據老人們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帝出京西逃。當地的老百姓都以為大清國倒了,於是壹哄而起,就把這座園寢給拆了。蘇麻喇姑的地宮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盜的,地宮盜口長期敞開著。壹位曾經進入過地宮的老人回憶,蘇麻喇姑的地宮很小,人在裏面站不起來,四面墻壁是用磚砌的。地宮頂都是用大平石板棚起來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頂部是平的,面上有壹個深十幾厘米的平底圓形凹槽。老人們都說蘇麻喇姑是火化的,說地宮裏只有壹口缸,被盜時缸裏有水。東面的那座地宮沒聽說被盜過。老人們的話,為我們了解蘇麻喇姑及其園寢,為研究清初葬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如今,蘇麻喇姑的寶頂依然存在,許多遊人慕名前往,去憑吊和懷念這位不平凡的女性。
熊賜履
熊賜履(1635-1709),清代大臣、學者。字敬修,壹字青嶽。孝感人。別號愚齋,現孝感市閔集鄉人,世籍南昌。明洪武中,有熊邦顯者,以熊為楚姓,江漢鄖鄂間乃祖宗故壤,遂占籍孝感,是為熊氏遷楚之始祖。孝感,本名孝昌,故學者亦有稱賜履為“孝昌先生”者。順治十五年進士,選為庶吉士,任職檢討,遷任國子監司業,進弘文院侍讀,以直言論事著稱於時。康熙初,他疏陳時弊,為權臣教拜所忌。康熙七年(1668年),任秘書院侍讀學士,又上書論政,指出政有積習,國存隱憂,又為敖拜所忌。九年,升為國史院學士,改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經筵講官。十四年,清聖祖嘉稱他的才幹,遷官內閣學士,超授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十五年,他因票擬(內閣接到奏章後,用小票寫所擬批答,再由皇帝朱筆批出)有誤而圖隱瞞,被免官,寄居江寧。二十七年復起為禮部尚書,奉命往江南審訊疑獄後,調吏部。適值河督蘄輔請求豁免近河民田額賦,他奉命前往核實,奏免了高郵、山陰等三十縣三千七百多頃的額賦。三十八年,任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曾四任會試正考官,並任修撰《聖訓》、《平定朔漠方略》、《實錄》、《方略》、《明史》的總裁官。四十二年,辭去朝政機務,留京師充任顧問。卒年七十五,贈太子太保,謚文端。治程朱理學,主張“默識篤行”,曾建議“非《六經》、《語》、《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以加強思想統治。著有《經義齋集》十八卷、《閑道錄》三卷、《學統》五十六卷、《學辨》、《學規》、《學余》、《下學堂劄記》三卷、《澡修堂集》十六卷傳於世。
孝感熊氏,乃地方大戶。賜履之父祚延,字祈公,明朝生員,後主連奇書院講席。及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組織團練以資守禦。崇禎十六年,農民軍勢力大炙,祚延死之。其事載於《湖廣通誌》和《大清壹統誌》。
熊賜履生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十壹月初五日,其父遇難,賜履剛滿8歲,其母李如柏博通經史,堅貞不屈,使熊氏遺孤得以保全。《湖廣通誌》載:“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少嫻書史,即知以禮律身。及筓歸熊,以孝敬聞。值流寇起,土豪藉讎生亂,熊闔門遇害。氏抱幼子,匿荊棘中,母族擁以去。豪亦素聞其賢,不復追。長子適詣蒙師,均免於難,即大學士賜履也。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木棉長藿,手自經營,嘗並日以食。而課子最嚴,日就外傅,夜***壹燈,懈即撻而數之。母織子讀,聲常達旦。
熊賜履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授庶吉士。順治十六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年,補弘文院侍讀。六年,熊賜履完成了自己第壹部重要的理學著作《閑道錄》。是年,熊賜履進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萬言疏》。該疏對清朝時政、特別是四大輔臣推行的種種政策提出尖銳批評,明確提出:治亂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要求少年皇帝加強儒學修養,以程朱理學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正是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對熊賜履刮目相看。七年,授秘書院侍讀學士。八年,康熙帝清除鰲拜集團,此後,熊賜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九年,擢國史院學士。旋復內閣,另設翰林院,熊賜履為掌院學士。康熙十二年,清廷決定撤藩,熊賜履對此不以為然,告誡康熙帝:“國家方太平,以無事為福,道在休養綏定而已。今無故徙數十萬安居樂業之眾,移置窮荒不毛之墟,倉促逼迫,勢逐刑驅,未有不生懟怨,眾怒不可激。壹夫稱亂,所至瓦解,前事如此,可勿戒與”。
事實證明,熊賜履關於撤藩必反的估計是正確的。“三藩之亂”爆發後,熊賜履積極協助清廷平定叛亂,曾代擬《宣諭雲貴等處官民敕》。
十四年,康熙帝以熊賜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武英殿大學士。然而,次年熊賜履即以嚼簽案罷歸。
熊賜履之罷官,正值三藩之亂,時“楚氛未靖”。熊賜履乃遷居江寧城北之蓮花橋,後又移居溪西之清涼臺。此後十余年,熊賜履“屙臥荒江,罕與世接”?,“十年來未嘗離清涼壹步”。寓居江寧期間,以其昔日為官清廉,家無積蓄,故熊賜履生活十分艱難,“和蕨羹,啖蝦菜”,“寒素自持,與儒生等”。嘗對徐乾學說: “仆近狀無可為知己道者。昨年薄田無收,老弱數十口並枵腹僵臥,無以異於溝中瘠。目前青黃不接,數米而炊,雜以野菜,亦聊以免死。”然在這種艱苦的生活中,熊賜履仍潛心於理學研究。自稱:“仆在江寧八年矣。六代煙雲,了無所得,惟收拾遺書數萬卷,日夕翻閱不暇。又此間士習浮靡,春花秋月,常在歌船舞榭間,仆不能與之征逐,惟獨坐江樓而已”《學統》、《下學堂劄記》、《樸園邇語》等著作均在江寧完成,可以說,熊賜履的基本學術體系形成於江寧隱居時期。
康熙二十七年,清廷以禮部尚書起熊賜履於家,旋因母喪,南歸。二十九年復授禮部尚書,三十年入都,三十壹年調吏部尚書,三十八年授東閣大學士,充《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總裁官。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剛滿68歲不久的熊賜履以“年迫古稀”乞休,康熙帝令以原官解任,仍食俸留京師以備顧問。四十五年回到江寧。四十八年八月卒,謚“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