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阿房宮到底在歷史上存在嗎?

阿房宮到底在歷史上存在嗎?

阿房宮地理位置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壹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房宮正確讀音 目前學術界有兩種爭論: 1.第壹種說法應讀[ē páng gōng ] 2.第二種說法應讀[ē fáng gōng ] 阿房宮正確讀法現在普遍上認為是[ē páng gōng ],原因有二: 1)當地方言將此地讀為ē páng 2)有人認為“阿”的意思為山,而“房”指“旁邊”。意思指“建在山旁的宮殿”。 但無論是哪種讀法,將阿房宮讀為[ā fáng gōng]是絕對錯誤的。 但是現在為了規定讀音,在新版新華字典中是查不到[ē páng gōng ]的,把阿房宮的讀法規定為[ē fáng gōng ]而不是[ē páng gōng ] 阿房宮的概況 “六王畢,四海壹,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在消滅六王統壹全國以後,在首都鹹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鹹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壹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壹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皇陵,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但秦國很快就垮臺了。 阿房宮究竟有多大?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始皇本紀》中說: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壹萬人。秦代壹步合六尺,三百步為壹裏,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余了。如今在陜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 對於阿房宮的恢宏之勢,《漢書·賈山傳》中也有如下記載:“起鹹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裏,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撓,為宮室之麗至於此” 。其實從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開始阿房宮的規制就有被放大了的嫌疑。 以前壹般認為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但《史記·項羽本紀》中只是說“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未提及阿房宮。在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員也未發現焚燒的痕跡。 相傳阿房宮規模空前,氣勢宏偉,“離宮別館,彌山跨臺,輦道相屬”,景色蔚為壯觀,傳說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余所,壹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秦始皇巡回各宮室,壹天住壹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後世這種輝煌的想象基本來自《阿房宮賦》,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余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壹樓,十步壹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阿房宮變成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整個的規模“東西五裏,南北千步。”可經想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但這都是傳說,都是後世臣子借秦之喻,諫當朝帝王。依據現有考古證據阿房宮實未建成。 阿房宮名字由來 阿房原來只是朝宮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宮建成之後“更擇名命名之”。由於宮殿規模實在太大,雖然每天都有十幾萬苦役參加營建工作,但壹直到秦朝滅亡時,此宮仍然沒有竣工。這樣,人們就它稱為阿房宮了。那麽,這座宮殿為何取名叫“阿房”?“阿房”這壹古怪的名字又究竟是什麽意思呢?對此,歷代記載分歧,說法不壹,查考史書,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壹種觀點認為阿房壹名是由於宮址靠近鹹陽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鹹陽近,且號阿房。” 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房壹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索引中解釋此宮為何稱阿房宮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此宮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為房。這壹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註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幹阿上為房。”這就是說,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從考古發掘來看,這種說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郊約15公裏的阿房村壹帶是古阿房宮的遺址所在地,從發掘的遺址可以看出,當年的阿房宮坐落在地勢高峻的丘陵上,這裏至今還殘存著宮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壹個宮殿遺留的大土臺基,周長約31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壹個據考證是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臺基,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 500至600米,最高處約有8米。阿房宮就建在這些高峻的臺基之上,恰如《漢書》所言“高若幹阿上為房”。 還有壹種說法,《長安誌》解釋為“阿”是因宮殿與山相鄰,未有名,先稱在阿房。這種說法出自《史記》中 阿房未成,宮成就會命名的說法。 由此可見,以上幾種觀點都是論有所據,言之成理,並又都能自圓其說。因此在沒有發現更新的確實有說服力的材料以前,很難斷定孰是孰非。所以,對於這座千古留名的著名宮殿當時究竟為何取名阿房,阿房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麽,至今只能說仍是個沒有定論的歷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