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對現代漢語的影響:隨著佛經的翻譯,很多梵文詞匯進入了漢語,如:佛、菩薩、菩提、涅盤、覺悟、禪定、剎那等。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縣最初叫ageni,源於古印度的“火”字。
[編輯本段]
梵文字母及拼寫規則
梵文從十二世紀開始使用天城體字母,每個輔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元音a音,輔音與其它元音拼寫的時候,將元音符號分別寫在字母的前面、後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純輔音、鼻音或呼氣音的時候使用符號表示。
當元音出現在單詞前面的時候使用獨立的元音字母。
每個梵文字母頂部都有壹條橫線,拼寫的時候把字母連在壹起。
[編輯本段]
梵文的輔音串字母
輔音串字母在梵文裏,如果有兩個以上的連續的輔音出現,就用半個輔音字母或者是輔音字母的其中壹部分緊密結合在壹起,組成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的輔音數目是兩個起五個止,輔音串字母壹般可以將包含的輔音辨別出來,但有的輔音串字母辨別困難,必須要強記,梵文壹***有壹千多個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是學習梵文拼寫的主要難點。
[編輯本段]
梵文中名詞的格與數
梵文中的名詞有八種格:(梵文稱第壹格至第七格, 最後為呼格,其順序是固定的。)
第壹 主格 Nominative
第二 賓格 Accusative
第三 用格 Instrumental
第四 與格 Dative
第五 來格 Ablative
第六 屬格 Genetive
第七 位格 Locative
呼叫 呼格 Vocative
其中除用(工具)格外,其他七格都和拉丁文中的格對應,用法也相似,而工具格則可以在俄語中找到同類。
梵文中的名詞也有數的變化,除了單數(Singular)和復數(Plural),還有壹種數叫做雙數(Dual),用來指“兩個”人或事物。
於是8種格×3種數,每個名詞就有24種變化。
比方說壹個名詞(shiva),這只是個基礎詞,其他的變化如下(以[單數]為例):
主格:(shivah)
賓格:(shivam)
用格:?(shivena)
與格:?(shivāya)
來格:?(shivāt)
屬格:?(shivasya)
位格:(shive)
呼格:(shiva)
陽性名詞 “佛” buddha 字(壹般陽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buddha? buddhau buddhā?
賓格 buddham buddhau buddhān
用格 buddhena buddhābhyām buddhai?
與格 buddhāya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
來格 buddhāt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
屬格 buddhasya buddhayo? buddhānām
位格 buddhe
buddhayo? buddhesu
呼格 he buddha
he buddhau he buddhā?
中性名詞“水果” phala? 字(壹般中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
賓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
用格 phalena phalābhyām phalaih
與格 phalāya phalābhyām phalebhya?
來格 phalāt phalābhyām phalebhya?
屬格 phalasya phalayo? phalānām
位格 phale phalayo? phale?u
呼格 he phala he phale he phalāni
陰性名詞“光明” prabhā 字(壹般陰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prabhā prabhe prabhā?
賓格 prabhām prabhe prabhā?
用格 prabhayā prabhābhyām prabhābhi?
與格
prabhāyai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
來格 prabhāyā?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
屬格 prabhāyā? prabhayo? prabhā?ām
位格 prabhāyām prabhayo? prabhā?u
呼格 he prabhe he prabhe he prabhā?
陽性名詞“聖人、寂靜修士” muni (即以i結尾的陽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muni? munī munaya?
賓格 munim munī munīn
用格 muninā munibhyām munibhi?
與格 munaye munibhyām munibhya?
來格 mune? munibhyām munibhya?
屬格 mune? munyo? munīnām
位格 munau munyo? munisu
呼格 he mune he munī he munaya?
陰性名詞“思想、聰明” mati (即以i結尾的陰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mati? matī mataya?
賓格 matim matī matī?
用格 matyā matibhyām matibhi?
與格 matyai
matibhyām matibhya?
來格 matyā? matibhyām matibhya?
屬格 matyā? matyo? matīnām
位格 matyām matyo? mati?u
呼格 he mate he matī he mataya?
陽性名詞“父親” pit?(以?結尾的陽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pitā pitarau pitara?
賓格 pitaram pitarau pit?n
用格 pitrā pit?bhyām pit?bhi?
與格 pitre pit?bhyām pit?bhya?
來格 pitu? pit?bhyām pit?bhya?
屬格 pitu? pitro? pit?ām
位格 pitari pitro? pit?u
呼格 he pita? he pitarau he pitara?
陰性名詞“母親”māt?(以?結尾的陰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復數
主格 mātā mātarau mātara?
賓格 mātaram mātarau māt?
用格 mātrā māt?bhyām māt?bhi?
與格 mātre māt?bhyām
māt?bhyah
來格 mātu? māt?bhyām māt?bhyah
屬格 mātu? mātro? māt?ām
位格 mātari mātro? māt?u
呼格 he māta? he mātarau he mātara?
[編輯本段]
簡單梵文例句
?
mama nāma rāmah.
My name is Rāma.
我的名字是拉瑪。
這個句子裏,mama表示“我的”,nāma就是“名字”的意思,它是壹個中性名詞。rāmah是壹個陽性名詞,因為其結尾是壹個H(?)。在這裏,它代表壹個男性的名字。在這裏,rāmah是主格。另外,梵文裏很少出現系動詞“是”。
在梵文句子裏,各個單詞之間不用空格隔開,就像日語壹樣。不過為了解釋方便,在這裏暫時隔開。實際上梵文天城體是這樣的:
?
Yoga? citta vritti nirodhah
Yoga i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mind.
其實這個句子包含著四個單詞:
yogaH = Yoga
citta = mind
vritti = modifications
? nirodhaH = suppression
利用格的概念,這四個名詞就組成了上面的句子。其中有壹個音的變化,就是yogaH和citta連接的時候,aH+ci變成了ashci的音,這是為了發音的方便,也使得梵語成為壹種韻律優美的語言。
[編輯本段]
梵文的現狀
梵文在印度和尼泊爾並沒有滅絕,梵文及梵語是現今印度23種官方文字及官方語言之壹,直至二十世紀初梵文還是尼泊爾的官方語言之壹,梵文是印度和尼泊爾“佛教界”和“印度教”高級僧侶的交流語言,在印度有數份用梵文出版的報章和雜誌,1991年印度普查結果以梵語作為母語的人口有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結果以梵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有194,433人。
[編輯本段]
古悉曇梵字(梵文悉曇體)
現在,在學校,佛學院中教授的梵文大多為現代或近代天城體梵文,並非古悉曇梵文,今天也只有在日本高野山,才能學到完整的古悉曇梵文。
但隨著後來,中國發生歷史事件,導致梵文悉曇體逐漸消亡,而日本空海法師卻從青龍寺惠果大師那裏繼承了悉曇梵文,故帶回日本。由於古代天皇將東密高野山的內容視位國寶,所以就是日本民間都沒有流傳,只有在貴族中才能學習到,至今高野山的完整悉曇梵字,也只有親去那裏學習過的人才能全部掌握。故請諸君明鑒,不要因為缺少對這種梵文的認知或者聽某些學者的觀點就誤認其是錯誤的字體,要知道在梵文歷史中,比起天城體,悉曇體無疑要早的多的多,都有歷史文獻為證。如果悉曇梵文是錯誤的,那請問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來的是什麽?如果是錯誤的,玄奘大師如何翻譯出如此浩瀚的經典?所以當明白,梵文也分舊式和新式,現在大使用新式卻不能因此而忘記舊有的梵文所作的貢獻!
悉曇梵字,也是梵文重要的組成部分,佛教中用來觀想,大多用的都是悉曇梵字,在日本東密的總本山高野山,就流傳著世界上最為標準的悉曇梵文,從唐代唐密傳入日本,至今依然留傳著,屬於最古老的悉曇梵字!
悉曇梵語siddham 或 siddhām。又作悉旦、悉談、肆曇、七旦、七曇。意譯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壹種梵字字母,乃記錄梵語所用書體之壹。在梵字字母表或綴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歸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語,記為悉曇或悉地羅窣睹(梵siddhirastu )。於是‘悉曇’成為字母之總稱,‘悉地羅窣睹’為‘悉曇章’之意義。又悉曇轉為總稱有關印度之聲字;亦與‘聲明’、‘毗伽羅論’同義。
西元第七世紀以前,悉曇文字業已盛行於印度,我國於南北朝時,悉曇文字經由譯經者傳入,並被國人接納學習;唐代有義凈之《梵語千字文》、智廣之《悉曇字記》、壹行之《字母表》各壹卷等著作。約於奈良朝以前傳至日本。在我國,梵字之書體及字母稱作悉曇,而稱梵語文法、語句解釋等為梵音或梵語,以此加以區別。但日人除了稱梵字之書體為悉曇外,更廣泛地包含梵語書法、讀法、文法等。
但苑鹹‘三點成伊’的話,和現在所傳悉曇梵字相合。印度字體有種種變化。西元四世紀時,所謂笈多(Gupta)派的字體漸漸流行。是壹種銳角型、首楔而尾尖的字體。日本法隆寺所藏貝葉兩片——《心經》和《尊勝陀羅尼》(六世紀物),跟佛陀伽耶的碑文(六世紀末)都是這種字。中國相傳的悉曇字體,也屬於這壹系。到了七世紀時,所謂Nagari字體開始出現,十世紀以後大為盛行,壹直到今天。字體和笈多系頗有不同,並且字母上部都畫壹道橫線。現在的梵文字母還是如此。因此悉曇體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並非憑空捏造。
悉曇「Siddham」
--------------------------------------------------------------------------------
就是「有所成就」「悉地所有吉祥成就」的意思、「吉祥、圓滿壹切成就」的意思、「悉地成就」是至高無上的圓滿境界。
大日經疏十二曰:「悉地是真言妙果,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大日經供養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雲成菩提」大日經義釋五曰:「當得成就壹切悉地」
也是古代經典所用的語言文字,是漢譯佛典的根本原文。
唐朝初期稱傳入中國,原始藏經文中的梵文字母為『悉曇』,稱梵語的文法及語義等為梵文或梵語,後來泛稱梵字,而與其相關的學問皆稱為『悉曇』。這種習稱在宋朝以後逐漸不用了。也因後來從印度傳入的「天城體文」與「原悉曇文」有相當大差異,因此稱新來自印度的文字為「梵字」或「天竺字」,而原來唐朝時代經文所使用的文字仍稱為『悉曇』。
大正藏中所匯集的悉曇古文體部份,多為真言密咒。正是「悉曇資訊網站」所致力於恢復弘揚的法之根源。將陸續傳介『原悉曇古文密咒』的獨特念誦法,以為當今修學大眾得利之勝緣。能見聞得此失傳已久,難遭難遇的『原悉曇古文密咒』實為眾生之福緣。恭敬珍惜、護持推廣、贊頌弘揚、自得法益功不唐捐。
悉曇緒論
研究資料來源:依據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密教部中的悉曇古文字體咒語。在全世界研究佛教的學者,大多以此大正藏為參考引用之源。大正藏中自第十八卷至二十壹卷,***收573部密教經典,約有110部中收有悉曇文的經、咒資料。
僅學習過現代梵文天城體(Deva-Nagari)的人,見到大正藏中的梵文悉曇(Siddham)時,大約僅可猜出少許幾個字,但大部份還是看不懂。現代人所稱的梵文經咒,並非全指悉曇。
悉曇和梵文的概略認知:
以時代來分:
以廣泛的角度來看,印度河谷文明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 年至1800年)即有所謂目前史跡所發現最早使用的文字,雖早已隨著該河谷文明消失而失傳,但以資料推測:約在西元前三世紀開始使用的婆羅密(Brahmi)字,是由左向右書寫的字型,也幾乎是印度現用的天城體的來源始祖,當然其中經過許多演進的變化過程。但此時介紹面暫且精縮在:介紹悉曇。目前僅存最古老的資料是有名的:「阿育王碑文」,阿育王:(紀元前268~232年)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王皈依佛教,為向屬民告示信仰佛教和保護佛教,在全國各地設置石刻的詔敕文。梵字是隨著時代、地域、形狀逐漸發生變化。初由單純的線或點構成,到了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代,整體呈現曲線,形成優美的字體,由這時代的笈多型字體為基礎,出現五種字體。其中之壹就是 (Siddhamatrika),從六世紀左右使用,約於十世紀為界後漸被(Nagari) 型吸收,從而逐漸消失。悉曇文字盛行時約在西元六世紀。目前較為人知的古代資料是日本法隆寺所收藏的貝葉寫本,收有梵文悉曇體的般若心經、佛頂尊勝陀羅尼、悉曇五十壹字母。
以宗教經典翻譯歷史來看: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期約在西元前二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中國自後漢時開始譯經,如鳩摩羅什法師(344-413)所譯的妙法蓮華經。漢譯佛典最早提及悉曇字母約為義熙十三年(417)譯的大般泥洹經? 文字品,其次是北涼曇無識譯於玄始十年(421)的大般涅盤經?卷八。在開元三大士: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不空(705 -774)的純密(日本真言家稱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大法為純密)時期,所依據的佛經原典主要,皆以悉曇體書寫。尤其在譯到有關陀羅尼與「字母」時,多半會使用梵漢對照,並附列(悉曇文體)。佛經翻譯在玄奘、義凈法師時,中國對悉曇的學習與使用頗為盛行,於是有關研究悉曇的著作在此時期頗多流傳。主要約分為四大類:
悉曇章類:主要述及悉曇字母及其組合方式。
悉曇章解說類:解說悉曇章的內容。
悉曇章類支流:說明悉曇字母有關的各種流派或異體字。
梵語語匯解說類:梵漢或漢梵字典。
在悉曇學上必得提及日本對於此影響;約在日本推古十六年(中國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時,日天皇派遣隋使小野妹子與學問僧等八人赴中國,從而將悉曇文獻、佛經、密教圖像等文獻帶到日本,後存藏於法隆寺。悉曇學在日本不僅止保存妥善,甚至於演成壹門獨特的學問。尤其對日本天臺、真言兩教發展有很大影響。在日本文化史上曾有壹段封閉外來文化的時期,因此沒隨著時代朝流演變,才保存了古體悉曇文,且更致力於悉曇學研究。悉曇在中國晚唐時代後逐漸衰微。
名稱上的界位:
唐朝初期稱梵文字母為悉曇,稱梵語的文法及語義等為梵文或梵語,後來泛稱梵字,甚至於與其相關的學問皆為悉曇。這種習稱在宋朝以後逐漸不用了。在宋朝幾乎都只用梵字壹詞,也因後來從印度傳入的天城體與悉曇有相當差異,因此稱新來自印度的文字為「梵字」或「天竺字」,而在原來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稱為悉曇。在此所引述「悉曇」部份,是指大正藏中所匯集的古文體。以上略為簡介悉曇名相由來與流傳時代因緣。
略談梵字與悉曇
撰文:兒玉義隆 中譯:依觀法師
壹、僅存於日本的梵字悉曇
如果說,梵字悉曇至今只有日本仍在使用,並不過言。但是,它只是宗教圈內在使用。真言宗、天臺宗、凈土宗、禪宗等無不使用梵字,其使用形態不壹,有用於窣塔婆的,或者用於護摩劄、交通安全等祈願劄的,或用於種子曼荼羅、阿字觀、字輪觀等禮拜對象的,以及用於石塔、石碑、磨崖、幡、華鬘等的。後者為古人所留存的貴重的梵字資料。像這樣,如今在日本仍被活用的梵字,可以說今後都會與佛教壹齊留傳。但是,我們對於梵字的來龍去脈,以及傳入日本的途徑,連可說是專門人士的僧侶都未必詳知,因此,本文先就梵字與悉曇的概念稍作說明。
二、何謂梵字?
所謂梵字,是用以表記梵語(Sanskrit)的字體。它是西元前三世紀左右發展於印度的文字。關於梵字的成立,自古以來日本的梵字悉曇學,即有:「梵天所說」「龍宮相承」「釋迦所造」「大日相承」等四種說法。但就史實而言,以上諸說都不正確。
既然如此,梵字、梵語中的「梵」又是什麽呢?
據清田寂雲《悉曇學入門》所述,「梵」有如次的解釋:
(壹)梵指梵天(Brahman)。在印度,梵天、毗紐天、濕婆天特受崇信。梵天為創造萬物之神、毗紐天為維持之神、濕婆天為破壞神。印度人認為文字及語言皆梵天所創。
(二)梵指婆羅門(Brahmana)。婆羅門既是宗教者,也是學者,其權威淩駕於王侯之上,是印度的代表者,因此,印度也稱為「婆羅門之國」。婆羅門的訛音為「梵」,故梵國的文字、語言稱為梵字、梵語。
此二說中,清田先生特別強調第二說,亦即:「梵」指印度的語言。
又,從歷史來看又是如何呢?首先,在古代印度的文字中,有所謂的象形文字,但這種文字迄今尚未被解讀出,因此,它與梵字悉曇的關系不明之處仍多。經過很長壹段時間後,出現於印度的文字,是在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的時代。此時所出現的文字有佉盧虱底(Kharosthi)及梵書(Brahmi)二種系統。
第壹種的佉盧虱底文字,使用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三世紀間,是壹由右向左橫寫的表音文字。但是這種文字後來不再傳承。
第二種的梵書,也稱為梵天之書,是印度諸國所有文字的根源,據傳由西方腓尼基及阿拉姆輸入,是由左向右橫寫的表音文字。以梵書所寫的最古資料,是阿育王法敕文,簡稱阿育王文字,或依其王朝名而稱為孔雀王朝體( Maurya-type )。以此梵書為基本,衍生許多種文字。又,梵書及佉盧虱底,在大乘經典普曜經中也有銘記,故就歷史而言,梵字之來源,可求之於梵書中。
梵字
廣義:
印度文字之總稱
狹義:
指梵書
三、何謂悉曇?
悉曇大抵可分為如下二種用法。第壹種為書體悉曇,即由梵書衍生的梵字,第二種為語義悉曇,即含有某壹意義的語言。
(壹)書體悉曇(Siddham)悉曇,是指西元六至九世紀間,以北印度為中心而流行、發展的書體,克實而言,即指悉曇字母型(Siddhamatrka-type)壹般稱為悉曇。悉曇文字是由西元四世紀笈多王朝時代的笈多型(Gupta-type)文字發展的,傳至日本的梵字,即以此悉曇字母型為基本,例如:法隆寺貝葉梵本之書體即是。因此,在印度長久的文字歷史過程中,悉曇雖發展自梵書,但其直接的成因,應是笈多型文字。
(二)語義悉曇。悉曇雖是印度歷史上流行的書體之壹,但就語義而言,它具有成就、完成的意義。成就、完成,是指它本身即是可單獨發音的文字。也就是說,它是具有母音的文字。「悉曇」此語,自古即有種種不壹樣的解釋,今大略整理如次:
壹、《悉曇字記》的用法:唐?智廣撰的《悉曇字記》,關於悉曇有如下之記述:「其始曰悉曇,而韻有六。長短兩分,字十有二。將冠下章之首,對聲呼而發韻。聲合韻而字生也。即阿(上聲短呼)阿(平聲長呼)等是也」。據其所述,悉曇指摩多(母音)十二韻。但是另壹方面,《悉曇字記》也說,體文(子音)三十五字皆含母音「阿」,其自身可單獨發音,因此,摩多體文合稱為「悉曇」。此壹見解,逐漸擴大解釋,終將摩多體文之字母,稱為「悉曇」。
此外,《悉曇字記》另有相當於題目的「娜麽娑啰縛社若也悉曇」(Namah Sarva-jnaya Siddham歸依壹切智者,成就)。其後才說摩多體文,十八章切繼。從此題目可以看出,「悉曇」可附在摩多體文(字母表),或十八章切繼之前,作為歸敬文之用。
二、《梵字悉曇字母並釋義》的用法弘法大師空海所撰之《梵字悉曇字母並釋義》中,有「悉曇啰窣睹」( Siddham rastu,正確地說是Siddhirastu)的用法,並有如次之解釋:「右四字題目,梵雲悉曇啰窣睹,唐雲成就吉祥章」。
據義凈三藏的《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載:古代印度用來讓幼童學習字母表、綴字法(書寫法則)的習字帖前,記有祈求學業成就的歸敬句「悉曇啰窣睹」。此句後來逐漸成為題目,附在字母、綴字法之前,成為祈求其文字成就吉祥之語。(附帶壹提,《悉曇字記》的用法是南天相承,《悉曇字母並釋義》的用法是中天相承。「娜麽娑啰縛社若也悉曇」、「悉曇啰窣睹」雖因南天、中天不同的相承而有別,但兩者皆將「悉曇」放在歸敬文中。)
三、《法隆寺貝葉梵本》的用法由遣隋使小野妹子攜至日本的《法隆寺貝葉梵本》,是世界上最古的悉曇資料。此梵本的內容,在〈佛頂尊勝陀羅尼〉、梵本般若心經,皆有言及,其後段之末列悉曇字母五十壹字。字母的最初系以梵字寫上 Siddham ,其後配列五十壹個字母。根據此壹用法,「悉曇」可說是字母的總稱。像這樣,對於「悉曇」壹語的解釋有相當多種。此外,在梵語學史名著《日本韻學史?研究》(馬淵和夫著)〈第壹卷〉中,除揭出古來悉曇學者之說外,又加上他個人的看法。即:(悉曇)附在陀羅尼之前,是含有成就吉祥之意的祝福語。此說與《悉曇藏》諸家所說完全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