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含義
(1)說話聽聲,鑼鼓聽音: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2)後來用知音稱知己,能賞識自己的人
(3)知心朋友
3、典故出處
《禮記·樂記》:“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太平禦覽》卷五八壹引 漢桓譚《新論》:“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為知音。” 宋周邦彥《意難忘》詞:“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黃秀才僥靈玉馬墜》:“ 僖宗皇帝 ,妙選天下知音女子,入宮供奉。”
《管錐編》關於文藝審美的觀點,散珠於各冊各條,雖不如《談藝錄》而自成體系,但浸淫既久,也不免多有發見。冊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好音多以悲哀為主”、“聽樂與聞樂”、“文詞風格與辨偽”三條,由“知聲”、“知音”、“知樂”的遞進而及文藝審美,似可合觀而資談藝之助。串珠之勞,俾以益於“知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