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邵宗元字景康文言文

邵宗元字景康文言文

1. 遊師雄字景叔文言文翻譯

"遊師雄,字景叔"這句話不需要翻譯,遊師雄是北宋名臣,將領、詩人、書法家, 京兆府 武功(今 陜西武功縣武功鎮)人。這句話白話文也就是:遊師雄,字是景叔。

遊師雄人物簡介:

遊師雄(1037—1097),字景叔,北宋名臣,將領、詩人、書法家, 京兆府 武功(今 陜西武功縣武功鎮)人。遊師雄墓誌銘載:“公諱師雄,字景叔,姓遊氏,世居京兆之武功,曾祖永漬、祖裕,皆潛德不仕,考光濟始為大理寺丞,贈朝請郎,………妣張恭人,生子五,長靖、次竤、三義、四守、五踈,皆登科甲”( 三義、四守 左邊都帶立字旁)。 都昌、進賢等地譜載師雄公:師雄公字範世,曾祖恭,祖簡言、考從善………娶蔡氏恭人,生子二,醇、酢。

人物生平:

宋 治平元年(1064)中進士(清雍正《陜西通誌》卷三○說是治平二年中進士),授儀州司戶參軍。

熙寧四年(1071)改任 德順軍判官,與諸將計議邊事,多所建樹,使邊境賴以無患。元佑初,朝廷議棄邊地四寨,師雄極力主張堅守,但意見未被采納。以致西夏得寸進尺,邊境無寧日。

元祐二年(1087)師雄改任 軍器監丞,時夏人謀犯熙河,守將劉舜卿采納師雄禦敵之策,連戰大捷,先後殺敵近四千人,俘獲敵帥九人。捷報傳來,舉國歡慶。不日調升陜西轉運判官。

元祐五年(1090—1091)又任提點秦風路刑獄。次年,夏人侵涇原、熙河兩地,遊師雄在 定西至通渭間修築護耕七寨等戰略據點,以加強防衛,使邊境安定多年。後轉禮部員外郎兼集賢校理,領陜西轉運使。

元祐八年(1093)調為朝奉郎加雲騎尉。後遊師雄以病請求辭職,哲宗接見時,贊揚他的功績,反提升他為衛尉少卿。

紹聖元年(1094),遊師雄又為 哲宗皇帝策劃禦敵要略六十條(壹作十六條),當時謂之《紹聖安邊策》。

紹聖二年(1095),再調河中知府,不日又晉升為直龍圖閣兼秦州知府,領 秦鳳路馬步軍都總管加 飛騎尉等職。

紹聖四年(1097)秋,調為陜州知府,是年七月六日病故,終年60歲,歸葬武功,墓尚在。

2. 郝景春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譯文供參考:

郝景春,字和滿,江都人。鄉試中舉,授鹽城教諭,因犯過失而罷職歸家。啟任陜西苑馬寺萬守監錄事,後調為黃州照磨,代理黃安縣事。到任剛三日,農民義軍突然來攻城,景春等堅守八天八夜,義軍撤走。

崇禎十壹年(1638),升任房縣知縣。農民起義軍領袖羅汝才率九營之眾向熊文燦請降,文燦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猶豫起來。景春單騎至義軍兵營去勸說,並與汝才及其同黨白貴、黑雲祥歃血為盟。汝才到文燦軍門投降,而所部諸營分駐於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與貴、雲祥駐於房縣城郊。當時,鄖陽各縣城墻都被破壞,只有房縣有賴於景春安撫,大體上可以防守。然義軍雜處其間,居民日夜不安。景春與主簿朱邦聞、守備楊道選壹方面修理防禦工事,壹方面與義軍諸營和睦相處。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舉兵反明,約汝才壹同行動。景春子郝鳴鑾還是生員,有萬夫不敵之勇,他對其父說:“房縣城為敵攻擊目標,僅疲憊瘦弱的士兵不過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鎧甲去見汝才說“:妳難道不念曾與我父親燒香盟誓之言嗎?希望妳慎重,不要與張獻忠壹同作亂。”汝才假意允諾。鳴鑾察覺出汝才的允諾並非真心誠意,回來與道選領兵登城防守,而獻忠所遣前鋒已至城下。鳴鑾等斬義軍將領上天龍,遣使向熊文燦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見到文燦。

不久,義軍大隊人馬至房縣城下,獻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隊伍打紅旗。忽然兩軍合在壹起並力圍攻。義軍將領白貴、黑雲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讓給我們,保證無事。”獻忠又令張大經來勸降。景春在城上大罵,鳴鑾且守且戰,堅持了五天五夜。義軍損失不少,獻忠左足受傷,其心愛戰馬也被殺死。守軍指揮張三錫開北門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選在巷戰中犧牲。大經促使汝才勸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問他府庫財物何在,景春厲聲道“:庫藏若還有財物,妳們也破不了城!”義軍殺壹典史、壹守備來恐嚇他,景春終不屈服,與其子鳴鑾壹道被殺。其仆陳宜和朱邦聞壹家都死。朝廷聞知,贈景春尚寶少卿,建祠奉祀,後又改贈太仆寺少卿。

3. 文言文殷不害翻譯

殷不害----孝悌忠信

殷不害/字長卿,陳郡/長平人/也。性/至孝,居父/憂過禮,由是/少/知名。家世儉約,居甚貧窶,事老母,養小弟,勤劇無所不至,士大夫以篤行稱之。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長於政事,兼飾以儒術,名法有輕重不便者,則上書言之,多見納用。梁武帝嘗謂庾肩吾曰:“卿是文學之士,吏事非卿所長,何不使殷不害來邪?”其見知如此。侯景之亂,不害從簡文入臺。及臺城陷,簡文在中書省,景帶甲將兵入朝陛見,過謁簡文。景兵士皆羌、胡雜種,沖突左右,甚不遜,侍衛者莫不驚恐辟易,唯不害與中庶子徐摛侍側不動。及簡文為景所幽,遣人請不害與居處,景許之,不害供侍益謹。簡文夜夢吞壹塊土,意甚不悅,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晉文公出奔,野人遺之塊,卒反晉國,陛下此夢,事符是乎?”簡文曰:“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為中書郎,兼廷尉卿,因將家屬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於別處督戰,失母所在。於時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凍死者填滿溝塹。不害行哭道路,遠近尋求,無所不至,遇見死人溝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閱視,舉體凍濕,水漿不入口,號泣不輟聲,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屍。不害憑屍而哭,每舉音則氣絕,行路無不為之流涕。即於江陵權殯,與王裒、庾信俱入長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見者莫不哀之。

(選自《陳書·殷不害傳》)

妳可是試著像第壹句那樣斷句,就可以把文章讀通的。

難懂的詞義畫上記號。讀完文章,將不懂得詞字用古漢語字典查出。壹般古代漢語的意義是相通的,這樣無論什麽文章都可看懂。不說全通壹知半解是可以的。應付高考應該沒問題。

參考譯文

殷不害字長卿,陳郡長平縣人。極有孝心,在辦父親的喪事時,禮節甚恭,因此從小就很知名。他家世代崇尚節儉,平時家裏很窮困,侍奉老母親,撫養小弟弟,勤勞辛苦無所不至,士大夫都稱贊他行為惇厚。十七歲那年,做了廷尉屬官。殷不害長於處理政事,兼治儒家學術,名分和法治有輕重不便利之處,就上書指出,很多都被皇上采用。梁武帝曾對庾肩吾說:“妳是有文才的人,做官處理政事不是妳的長處,為何不讓殷不害來呢?”他被皇上了解到如此地步。侯景叛亂,殷不害隨簡文帝進宮城。到了宮城陷落,簡文帝住在中書省,侯景帶領穿著鎧甲的士兵入朝謁見天子,經過簡文帝住處順路進見他。侯景的士兵都是羌、胡等雜族人,在簡文帝身邊爭執互鬥,壹點也不恭順,侍衛無不害怕被驚退,只有殷不害與中庶子徐摛陪在旁邊不動。到簡文帝被侯景囚禁,派人請求殷不害同他居住,侯景答應了,殷不害侍奉更加恭敬。簡文帝晚上夢見吞了壹塊土,心裏很不高興,把它告訴殷不害,殷不害說:“從前晉文公重耳出奔,壹個平民送給他土塊,最終返回晉國奪得君位,皇上此夢,征兆正合於此!”簡文帝說:“若上天有預兆,希望妳的話不是謊言。”梁元帝即位,讓殷不害做中書郎,兼任廷尉卿,於是帶家屬西上。江陵淪陷時,殷不害就先到別處去督戰了,母親所在的地方失守了。當時很寒冷,冰雪交加,老弱凍死的填滿水渠壕溝。殷不害哭著走在路上,遠遠近近到處都找遍了,遇見溝渠中有死人,就跳進水中,扶著屍體察看,全身都打濕凍僵,飯食不沾口,高聲哭泣不停,這樣經過七天,才找到母親的屍體。殷不害靠在母親屍體上痛哭,每當說話就憋不過氣來,路人見了沒有不為之流淚的。就在江陵暫且安葬了母親,與王裒、庾信壹起到長安,從此吃粗食穿布衣,面色憔悴極度消瘦,看見他的人沒有不傷心的。

4. 《元史·楊景行傳》文言文翻譯

楊景行,字賢可,吉安太和州人。

延祐二年進士及第,授官為贛州路會昌州判官。會昌百姓歷來不知鑿井飲水,都汲河水食用,所以多患疾病;也不知道使用陶瓦,而是以茅草蓋屋頂,因而多發生火災。

楊景行教當地百姓鑿井飲水,以陶瓦代替茅草建屋,民眾才免受疾病、大災之害。當地有十個豪民,號稱“十虎”,幹擾政事,危害百姓,楊景行將他們全部拘捕,繩之以法。

於是創辦學舍,禮敬儒生並以他們為師,勸導百姓開拓肥沃的田地以繕養士人,管弦誦之聲於是盛行起來。調任為永新州判官,奉郡府之命,核實百姓田地,鏟除了多年的積弊,奸邪欺瞞之事都無地自容,貧窮孤弱的百姓得以仰賴。

改任為江西行省照磨,轉任撫州路宜黃縣尹,處理解決了長久得不到解決的冤獄數十件。升任為撫州路總管府推官,揭發懲治許多奸邪之事,郡中因而沒有冤獄。

金溪縣刁民陶甲,財大而兇惡奸險,曾多次誣陷本縣長官,使他們被罷官離職,從此官吏們都畏懼他,不敢將其治罪,陶甲因而在壹郡橫行不法。楊景行到任後,依法嚴懲陶甲,將其流徙五百裏之外。

金溪縣豪猾僧侶雲住,挖掘民家墓家竊取財物,事情被發覺,官員受其賄賂,放寬不治。楊景行嚴格審理,雲住也想以賄賂打動楊景行,楊景行卻不為所動,雲住又賄賂主持政務的官員,以強橫的言辭相威脅,楊景行仍置之不理,終於將其繩之以法。

從此豪強之民收斂劣跡,善良百姓得以安寧。轉任為湖州路歸安縣尹,奉行省的命令,整頓荒田田租,百姓中沒有壹人對官府欺瞞。

楊景行所經州縣,都有良好政績,離去的時候,百姓立碑刻石頌揚他。

5. 明史邵宗元傳的翻譯

何復,字見元,山東平度州人。邵宗元,字景廉,徐州碭山人。復為崇禎七年(1634)進士,任高縣知縣時,卻敵有功,但違反上官意圖而被貶謫戍邊。後廷臣多舉薦,起任夾山知縣,後歷升工部主事、員外郎。崇禎十七年二月,升保定知府。宗元則由貢生授保定同知。

李自成攻克山西,遣副將劉方亮由固關東進,京師震動。真定遊擊謝嘉福殺巡撫徐標,遣人迎接義軍,人心更加惶惶不安。宗元此時代理保定府事,忙召通判王宗周、推官許白可、清苑知縣朱永康、後衛指揮劉忠嗣及鄉官張羅彥、尹洗等,***商守城。何復聞知,也趕入保定。宗元授他保定府印,復曰:“公部署已定,印還是妳佩著,我可以盡力相助。”他們***同參拜文廟,與生員們講《見危致命章》,詞氣激昂。講畢,登城分守。

都城被攻陷的第二天,義軍致書勸宗元等投降,宗元撕毀來信。第二天義軍大隊人馬向保定而來,首尾三百裏,聲稱“:所過百余城,都開門投降,不降即殺,今京師已破,妳們為誰守城?”城上人聞之,發豎目裂。義軍四面進攻,宗元堅守,數日不下,義軍暫退。

督師大學士李建泰率敗兵敗卒數百,餉銀十余車,叩城求入,宗元等不許。建泰舉敕印給城上人看。宗元等說“:妳蒙天子厚恩,禦門賜劍,酌酒餞別,今不領兵西征,到這來是想躲避嗎?”建泰大怒,拿出尚方劍來威脅。有人請宗元開城門納入,宗元說:“倘若上了敵人的當怎麽辦?”禦史金毓峒認識李建泰,大家叫他去看看,果然是建泰,這才放他們入城。

建泰入城後,義軍攻打更烈,建泰提出“:大勢已去,姑且議降。”寫好了公文,強迫宗元用印。宗元把印壹丟,厲聲道:“我為朝廷守土,義不降。要投降的隨妳們便。”大哭,出刀自刎,左右忙勸止。復自己點燃了西洋炮,火發,幾被殺死。義軍全力進攻,火箭燒燃了西北城樓,何復被燒死。南門又被焚,守將王登州投降,義軍蜂擁而上。建泰中軍副將為內應,保定終為義軍攻下,宗元及中官萬正化均死。建泰率許曰可、朱永康投降。

6. 房彥謙傳 文言文

房彥謙 〔隋〕字孝沖,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玄齡父。

大業(六o五至六壹六)時為涇陽令,謚定伯。善草隸。

《北史本傳》 房彥謙,字孝沖,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諶,仕燕太尉掾,隨慕容氏遷於齊,子孫因家焉。世為著姓。

高祖法壽,魏青、冀二州刺史,壯武侯。曾祖伯祖,齊郡、平原二郡太守。

祖翼,宋安太守,並世襲爵壯武侯。父熊,釋褐州主簿,行清河、廣川二郡守。

彥謙早孤,不識父,為母兄之所鞠養。長兄彥詢,雅有清鑒,以彥謙天性穎悟,每奇之,親教讀書。

年七歲,誦數萬言,為宗黨所異。十五,出後叔父子貞,事所繼母,有逾本生,子貞哀之,撫養甚厚。

後丁所繼母憂,勺飲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樂陵太守豹,竭盡心力,每四時珍果,口弗先嘗。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終禮,宗從取則焉。其後受學於博士尹琳,手不釋卷,遂通涉五經。

解屬文,工草隸,雅有詞辯,風概高人。年十八,屬廣寧王孝珩為齊州刺史,辟為主簿。

時禁網疏闊,州郡之職,尤多縱弛,及彥謙在職,清簡守法,州境肅然,莫不敬憚。及周師入鄴,齊主東奔,以彥謙為齊州治中。

彥謙痛本朝傾覆,將糾率忠義,潛謀匡輔。事不果而止。

齊亡,歸於家。周帝遣柱國辛遵為齊州刺史,為賊帥輔帶劍所執。

彥謙以書諭之,帶劍慚懼。送遵還州,諸賊並各歸首。

及高祖受禪之後,遂優遊鄉曲,誓無仕心。 開皇七年,刺史韋藝固薦之,不得已而應命。

吏部尚書盧愷壹見重之,擢授承奉郎,俄遷監察禦史。後屬陳平,奉詔安撫泉、括等十州,以銜命稱旨,賜物百段,米百石,衣壹襲,奴婢七口。

遷秦州總管錄事參軍。嘗因朝集,時左仆射高颎定考課,彥謙謂颎曰:“書稱三載考績,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貶無虧,便是進必得賢,退皆不肖,如或舛謬,法乃虛設。比見諸州考校,執見不同,進退多少,參差不類。

況復愛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諂巧官,翻居上等,直為真偽混淆,是非瞀亂。宰貴既不精練,斟酌取舍,曾經驅使者,多以蒙識獲成,未歷臺省者,皆為不知被退。

又四方懸遠,難可詳悉,唯量準人數,半破半成。徒計官員之少多,莫顧善惡之眾寡,欲求允當,其道無由。

明公鑒達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無阿枉,脫有前件數事,未審何以裁之?唯願遠布耳目,精加采訪,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標獎賢能。”詞氣侃然,觀者屬目。

颎為之動容,深見嗟賞。因歷問河西、隴右官人景行,彥謙對之如響,颎顧謂諸州總管、刺史曰:“與公言,不如獨與秦州考使語。”

後數日,颎言於上,上弗能用。以秩滿,遷長葛令,甚有惠化,百姓號為慈父。

仁壽中,上令持節使者巡行州縣,察長吏能不,以彥謙為天下第壹,超授鄀州司馬。吏民號哭相謂曰:“房明府今去,吾屬何用生為!” 其後百姓思之,立碑頌德。

鄀州久無刺史,州務皆歸彥謙,名有異政。 內史侍郎薛道衡,壹代文宗,位望清顯,所與交結,皆海內名賢。

重彥謙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總管,辭翰往來,交錯道路。煬帝嗣位,道衡轉牧番州,路經彥謙所,留連數日,屑涕而別。

黃門侍郎張衡,亦與彥謙相善。於時帝營東都,窮極侈麗,天下失望。

又漢王構逆,罹罪者多,彥謙見衡當途而不能匡救,以書諭之曰:竊聞賞者所以勸善,刑者所以懲惡,故疏賤之人,有善必賞,尊貴之戚,犯惡必刑,未有罰則避親,賞則遺賤者也。今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惡之間,上達本朝,懾憚憲章,不敢怠慢。

國家祗承靈命,作民父母,刑賞曲直,升聞於天,夤畏照臨,亦宜謹肅。故文王雲:“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以此而論,雖州國有殊,高下懸邈,然憂民慎法,其理壹也。至如並州畔逆,須有甄明。

若楊諒實以詔命不通,慮宗社危逼,征兵聚眾,非為幹紀,則當原其本情,議其刑罰,上副聖主友於之意,下曉愚民疑惑之心;若審知內外無虞,嗣後纂統,而好亂樂禍,妄有覬覦,則管、蔡之誅,當在於諒,同惡相濟,無所逃罪,梟懸孥戮,國有常刑。其間乃有情非協同,力不自固,或被擁逼,淪陷兇威,遂使籍沒流移,恐為冤濫。

恢恢天網,豈其然乎?罪疑從輕,斯義安在?昔叔向置鬻獄之死,晉國所嘉,釋之斷犯蹕之刑,漢文稱善。羊舌寧不愛弟,廷尉非茍違君,但以執法無私,不容輕重。

且聖人大寶,是曰神器,茍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磐石之據,產、祿承母後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王之位。

況乎蕞爾壹隅,蜂扇蟻聚,楊諒之愚鄙,群小之兇慝,而欲憑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開辟以降,書契雲及,帝皇之跡,可得而詳。自非積德累仁,豐功厚利,孰能道洽幽顯,義感靈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顯,履冰在念,禦朽競懷。

逮叔世驕荒,曾無戒懼,肆於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載,請略陳之。 襄者齊、陳二國,並居大位,自謂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罔念憂虞,不恤刑政。

近臣懷寵,稱善而隱惡,史官曲筆,掩瑕而錄美。是以民庶呼嗟,終閉塞於視聽,公卿虛譽,日敷陳於左右。

法網嚴密,刑辟日多,徭役煩興,老幼疲苦。 昔鄭有子產。

7. “楊守隨,字維真,鄞人,侍郎守陳從弟也

4.C 5.B 6.D

7.(1)中官李興擅自砍伐皇陵的樹木被判決死罪,李興讓家人用四十萬兩銀子行賄請求變更對他的判決。楊守隨堅持原判,案件不能緩解。(關鍵詞“論”、第壹個“獄”、“解”的翻譯各1分,大意2分)

(2)劉瑾心中的怨恨仍然沒有消除。正德三年四月以復審案件存在過失定罪,逮捕楊守隨送入京城關進監獄,並且罰米壹千石輸往邊塞。(關鍵詞“憾”“坐”“覆讞”的翻譯各1分,大意2分)楊守隨,字維貞,浙江鄞縣人,他是侍郎楊守陳的弟弟。成化二年,考中進士,被授予禦史的官職。楊守隨巡視漕運,查核大同軍餉,巡行按察江西,所到的地方都因其風采而被人敬畏。成化六年,上疏陳述六件事,(皇帝)當時沒有采納。太常少卿孫廣安母喪期間被起用任職,楊守隨與給事中李和等人連續上奏章議論這件事,於是朝廷命令孫廣安繼續在家守孝。成化八年冬,朝廷議論因四方遭受災害,決定停止派遣刷卷禦史。會昌侯孫繼宗請求同時停止在京的刷卷禦史,楊守隨說:“孫繼宗等人任意做壞事,擔心自己的罪行被揭露,想借這個機會逃脫。”皇帝沒有追查孫繼宗的罪行,而刷卷禦史也依然派遣如故。山東遭逢饑荒,朝廷議論決定官吏繳納銀兩免除考績。楊守隨極言這種做法不可取,皇帝就廢除了這項制度。楊守隨被提拔為應天府丞,沒有上任,因為母親去世而回家守喪。守喪期滿沒有空缺的官職,等候委任而照常處理事物。當初,李孜省被授予太常寺丞,因為楊守隨向皇帝上書而被改任上林監副,李孜省因此對楊守隨心懷怨恨。這個時候就在皇帝面前誣陷楊守隨,皇帝下旨斥責楊守隨不能等候委任,將之調為南寧知府。弘治初年,楊守隨又被召見擔任應天府尹,調查南京守備中官蔣琮的罪行。蔣琮唆使他的黨羽郭鏞彈劾楊守隨審查給事方向案不公平,楊守隨被貶謫為廣西右參政。過了壹段時間,楊守隨被提拔為按察使。弘治八年,又被召見擔任南京右僉都禦史。楊守隨擔任兩京大理卿。九年期滿,又升為工部尚書,仍然掌管大理寺。刑部案件送到大理寺復審的多被加刑,主事官員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楊守隨說:“從永樂年間開始,大理寺已經設立刑具。刑部囚犯大多未審得實情,怎麽能不重新審判呢?”中官李興擅自砍伐皇陵的樹木被判決死罪,李興讓家人用四十萬兩銀子行賄請求變更對他的判決。楊守隨堅持原判,案件不能緩解。朝廷大臣爭論余鹽,皇帝下旨問:“是什麽大事?”楊守隨告訴韓文說:“確實有比這件事更大的事情。”韓文於是與九卿壹起向皇帝上書指責“八黨”。韓文等人已經被逐出朝廷,楊守隨很氣憤,獨自上奏章極力評論這件事,奏疏給皇帝以後,皇帝仍不省察。劉瑾壹夥特別痛恨楊守隨,於是下旨讓楊守隨辭去官職。楊守隨離去以後,李興於是憑借皇帝的聖旨而免除死罪。劉瑾心中的怨恨仍然沒有消除。正德三年四月以復審案件存在過失定罪,逮捕楊守隨送入京城關進監獄,並且罰米壹千石輸往邊塞。過了壹年,楊守隨又因為包庇鄉親重刑案件被關押,除去名籍,追回撤銷皇帝授官的詔令,又罰米二百石。楊守隨的家頓時破產。劉瑾被殺以後,楊守隨才恢復官職。又過了十年,楊守隨去世,時年八十五歲。贈太子少保,謚號康簡。

8. 顧歡字景怡,壹字玄平

原文:

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歡年六七歲,父使驅田中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過半,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於舍壁後倚聽,無遺忘者。八歲,誦《孝經》、《詩》《論》。及長,篤誌好學。母年老,躬耕誦書,夜則燃糠自照。同郡顧愷之臨縣,見而異之,遣諸子與遊,及孫憲之,並受經句。

翻譯:

顧歡字景怡,吳俊吳郡鹽官人,顧歡六七歲的時候,父親讓他驅趕田裏的麻雀,顧歡作了壹篇《黃雀賦》就回去了,麻雀把田裏的糧食吃了壹大半,父親很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見《黃雀賦》就沒有打他。鄉裏有學堂,顧歡家中貧困不能上學,在學堂墻壁後面倚著聽,沒有漏掉的的。八歲時,可以背誦《孝經》《詩》《論》。等到長大了,專心致誌,勤奮好學。母親年紀大了,顧歡壹邊親自種地,壹邊背書,晚上就把糠點燃,照著看書。同郡顧愷之來到縣裏,見到他(如此勤學)感到驚異,讓自己的幾個兒子與他壹起交遊 ,到了孫憲之處,和他們壹起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