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
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壹***三個基本要素。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
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壹,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壹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征,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壹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從章法上看,蔔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2、金文
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
3、小篆
長方形,以方楷壹字半為度,壹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壹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4、隸書
從篆書發展而來的,篆書的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筆蠶頭收筆燕尾,化圓為方化弧為直,變畫為點變連為斷,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5、楷書
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壹直沿用至現代。
6、草書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壹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壹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按壹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征之壹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
7、行書
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著壹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收放結合。壹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體。壹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麽草。
擴展資料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蔔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壹般是占蔔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壹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最早的甲骨文隨著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在周代成為書體的主流,因鑄刻於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據考察,商代銅器上便刻有近似圖畫之金文,其後繼續演進,至商末之金文亦與甲骨文壹致。此種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緒延至秦漢。但商代器物和銘文皆少,秦漢以已至末流,所以應算周代為主流。
百度百科-甲骨文
百度百科-金文
百度百科-小篆
百度百科-隸書
百度百科-楷書
百度百科-草書
百度百科-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