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蘇武傳》教學設計「原創」

《蘇武傳》教學設計「原創」

壹、內容及其解析

 學習《蘇武傳》,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

二、目標及其解析

 (壹)目標定位

 A、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壹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的基礎知識。

 B、能力訓練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

 2.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C、德育滲透目標

 突出弘揚愛國主題,引導學生探討新時代中如何繼承蘇武的偉大民族精神。

(二)目標解析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問題診斷分析

 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壹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要解決這壹問題,必須逐壹講清楚,然後歸納列表。必須做到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壹課時

 壹、明確目標

 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壹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的基礎知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鹹陽)人,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

 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去世後,班固因《史記後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於是繼承父誌,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贊賞,召為蘭臺令史,後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於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於《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誌?,取消?世家?並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誌、七十列傳,***壹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誌中的?天文誌?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為壹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壹)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二)落實有關文言語言知識

 給加點的字註音。

 1.稍遷至栘中廄監( );

 2.數( )通使相窺( )觀;

 3.漢天子,我丈人行( )也;

 4.既至匈奴,置幣遺( )單於;

 5.後隨浞野侯沒( )胡中;

 6.陰相與謀,劫單於母閼氏( )歸漢;

 7.置煴( )火,覆武其上;

 8.擁眾數萬,馬畜( )彌山;

 9.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 );

 解釋加點的詞,在橫線處解釋整個詞語。

 1.稍( )遷至栘中廄監;

 2.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

 3.漢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 )其義;

 5.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6.因厚賂( )單於,答其善意;

 7.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8.既至匈奴,置幣( )遺單於;

 9.方( )欲發使送武等;

 10.會( )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11.及衛律所將( )降者;

 12.陰( )相與( )謀,劫單於母閼氏歸漢;

 13.會( )武等至匈奴;

 14.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 )勝曰;

 15. 常能為漢伏弩( )射殺之;

 16.吾母與弟在漢,幸蒙( )其賞賜;

 17.單於出獵,獨( )閼氏子弟在;

 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 );

 19.單於使衛律治( )其事;

 20.張勝聞之,恐前語發( );

 21.事如此,此必及( )我;

 22.虞常果引( )張勝;

 23.引( )佩刀自刺;

 24.馳召醫,鑿地為坎( );

 25.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 )張勝;

 26.武益( )愈,單於使使曉武;

 27.會論( )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28.劍斬虞常已( ),律曰;

 29.副有罪,當相坐( );

 30.復舉劍擬( )之,武不動;

 31.蘇君,律前負( )漢歸匈奴;

 32.幸( )蒙大恩,賜號稱王;

 33.畔主背親,為( )降虜於蠻夷;

 34.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 );

 35.律知武終不可脅( ),白( )單於;

 36.乃幽( )武,置大窖中;

 37.武臥嚙( )雪,與旃毛並咽之;

 38.羝乳( )乃得歸;

 39.武既至海上,廩食( )不至;

 40.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

 41.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 )待;

 42.前長君( )為奉車;

 43.扶輦( )下除( ),觸柱折轅;

 44.劾( )大不敬,伏劍自刎( );

 45.孺卿從祠( )河東後土( );

 46.獨有女弟( )二人,兩女壹男;

 47.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

 48.大臣亡罪夷滅( )者數十家;

 49.常願肝腦塗( )地;

 50.子為父死,亡所恨( );

 51.自分( )已死久矣!

 52.陵見其至( )誠,喟然( )嘆曰;

 53.匈奴詭言( )武死;

 54.使者大喜,如( )惠語以讓( )單於;

 55.單於視左右而驚,謝( )漢使曰;

 56.前以降及物故( );

 57.名副( )其實 無濟( )於事。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少以( )父任,兄弟並為郎;

 2.乃( )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3.因( )厚賂單於,答其善意;

 4.恐前語發,以( )狀語武;

 5.即( )謀單於,何以復加?

 6.屈節辱命,雖( )生,何面目以歸漢?

 7.會論虞常,欲因( )此時降武;

 8.君因( )我降,與( )君為兄弟;

 9.後雖( )復欲見我,尚可得乎?

 10.朝鮮殺漢使者,即( )時誅滅;

 11.若( )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 )得歸;

 13.單於使陵至海上,為( )武置酒設樂;

 14.因( )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15.始以( )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欲自殺,勝惠***止之( );

 2.宜皆降之( );

 3.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

 4.置煴火,覆武其上( );

 5.惠等哭,輿歸營( );

 6.單於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 );

 7.武益愈,單於使使曉武( );

 8.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

 11.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

 12.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 );

 13.單於聞陵與子卿素厚( );

 14.推墮駙馬河中溺死( );

 15.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 );

 16.臣事君,猶子事父也( );

 17.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 )。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

 2.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3.單於募降者,赦罪( );

 4.信義安所見乎?( )

 5.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 )

 6.子卿尚復誰為乎?( )

 7.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 )。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其本字。

 1.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 );

 2.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 );

 3.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 );

 4.武臥嚙雪,與旃毛並咽之( );

 5.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

 6.空自苦亡人之地( );

 7.陵始降時,忽忽如狂( );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

 9.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

 10.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 );

 11.單於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 )。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壹、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

 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

 3.通過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比較閱讀,結合課外材料,體會《漢書》在藝術上繼承《史記》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體感知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壹,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壹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誌士的光輝形象。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於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如蘇武自刺壹節,被置於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於壯其節?。這壹驚、壹哭、壹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凈,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理清課文的基本思路。

 明確文章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壹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壹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壹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盡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鞋侯單於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並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並?厚賂單於?時,?單於益驕?,這也是後來單於悍然扣留蘇武壹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跡。這部分也是文章著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鬥爭情形。具體描寫到匈奴招降***有三次:第壹次是衛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鬥爭激烈,場面緊張。接著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鬥誌,把他囚禁於地窖中,使他備受饑寒,接著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壹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壹生中維持著壹個使者的使命。這時鬥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自然環境做鬥爭。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復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鬥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復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後兩節,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後壹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回歸故國時已是?須發盡白?,壹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於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於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裏,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同的心聲。

 2.提問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麽特點?

 明確首先,以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蘇武留胡十九年,經歷坎坷曲折,漢與匈奴的關系錯綜復雜。作者抓住蘇武經歷中的關鍵之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使蘇武這個人物躍然紙上。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於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鬥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壹展風采。作者又通過壹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壹次被?勝、惠***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並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蘇武的語言也具有典型意義。如衛律逼降時,說:?副有罪,當相坐。?蘇武斥責說:?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使衛律啞口無言,只得無恥地?舉劍擬之?,但蘇武巋然不動。又如,李陵勸降,蘇武仍然不為其情所動,表示?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表現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為了突出表現蘇武的民族氣節,文中著重寫了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壹個是副使張勝,壹個是為虎作倀的衛律,壹個是曾為朋友的李陵。他們都在匈奴的威勢面前喪失了民族氣節,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大義凜然,為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寧死不屈。作者為我們塑造了壹個豐滿的、動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問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後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明確並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我們不難明白,匈奴對蘇武等人的勸降實際上是匈奴與漢朝的壹次對峙,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事發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重負國?是因為事先沒有發現副使張勝的陰謀而導致禍及國家,蘇武意識到,壹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後來,在審訊時被衛律威逼利誘,他在說完壹番大義凜然的話後引刀自刺,壹是以行動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二是要為國家雪恥。匈奴明白了蘇武的決心,知道威權、富貴無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毀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誌。所以蘇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後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從全文看來,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壹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壹、三。

附 答 案:

 A、知識檢測

 1、A(陰,暗中,私下裏)

 2、會(恰逢,恰巧;***同,壹起)

 生(活著,作狀語;活著,動詞,作謂語)

 3.C 膏,給野草施肥。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為肥的意思,此處用作動詞。(C項的:?壁?也是名詞作動詞,駐紮;A是使動,使蘇武投降;B項的?壯?是意動用法;D項?夜?是名詞作狀語。)

 4.A C D(B因為他想殺衛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漢朝的母親和弟弟受到漢朝的賞賜,這是牟取私利,不是愛國行為。)

 5.如蘇武受審前欲自殺,被自己人勸止。受審時以死表明心跡,又被匈奴人救活。情節曲折跌宕、引人入勝。這是對典型事例作者講求描述的生動性。此外還常采用對比映襯的手法。(略)

 6.能答出蘇武高尚的民族氣節即可。

 7.註意分析詩歌意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B、能力提高

 1.⑴A.探望 B.知道 C.柴 D.私下 E.通?邀?,邀請 F.使者

 ⑵B(在他將要回去之前,就請假回家)

 ⑶A B E F

 ⑷C(不是都督告知胡質此事)

 2. 略

 C、拓展空間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