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有關網絡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

有關網絡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

網絡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便利和機會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壹些問題,如網絡暴力、變態網戀、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網絡性心理障礙等,並由此產生了壹系列的網絡道德危機。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有關網絡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網絡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篇壹

《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表現與成因研究》

[摘要]網絡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便利和機會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壹些問題,如網絡暴力、變態網戀、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網絡性心理障礙等,並由此產生了壹系列的網絡道德危機,如誠信危機、價值危機、主體危機和安全危機等。引起這些危機的主要原因有制度原因、 文化 原因、主體原因、技術原因等幾個方面。面對網絡發展帶來的問題,研究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表現與成因就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 教育 的壹個重要部分。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 道德危機 表現 成因

[作者簡介]肖虎(1980- ),男,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學研究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壹、網絡道德及危機的定義

網絡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絡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範。

網絡道德危機是在網絡生活中產生的網絡道德問題以及存在的潛在危險,其表現在於網絡主體為了達到壹定的目的或滿足個體的某種需要而采取的有悖於傳統道德價值理念或不利於良好公***網絡環境形成的言行和信息。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表現

1.誠信危機。大學生之所以在網絡活動中隨意操作、散布謊言、傳播虛假信息而不用擔心被發現受到相應的懲罰,是因為網絡具有隱蔽性的特點。有了這種隱蔽性的保護,大學生就容易產生壹些不誠信的網絡言行。因為網絡中的不誠信行為加大了對大學生不良行為的影響,從而導致現實生活中出現更多的不誠信行為,如大學生考試使用手機和高科技手段作弊、盜用別人的賬號密碼、拖貸欠貸等時有發生。大學生誠信問題已到了不得不引起廣泛關註和重視的地步。在壹份關於“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調查中,有過這樣的數據:在“妳是否有過在網上下載 文章 來完成作業的經歷?①”的選項,文史類和理工類學生分別有37.2%和13.7%選擇“經常”、25.9%和27.8%選擇“有過,但不經常”、37.1%和58.5%選擇“沒有”。從以上的調查可知,大學生不誠信行為的影響極其深遠:壹方面,他們不惜違背學術道德,利用網絡下載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竊行為踐踏了學術尊嚴;另壹方面,更是加劇了學術腐敗在現實中的蔓延和滋生,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大學生為人、為事的標準急劇下降。

2.價值危機。網絡信息極為豐富,各種信息混雜在壹起,使許多青年學生沈溺其中,不辨是非、美醜、善惡,造成價值觀混亂,導致其價值迷惘。首先,“文化霸權”導致青年學生價值迷惘。在網絡社會中,由於網絡資源占有的不平等,信息生產權被掌握在少數西方國家、少數人手中,在網絡中形成“文化霸權”。這使得大學生在優秀的傳統倫理道德和西方倫理價值之間迷茫、遲疑,難以抉擇,使得大學生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紊亂。其次,黃色信息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產生負面影響。壹方面,黃色信息在網絡中泛濫;另壹方面,青少年是非判斷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受新奇的富有刺激性的信息的吸引,久而久之便沈迷於此,甚至上癮墮落,嚴重影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再者,“技術英雄”導致青少年價值追求偏頗。在網絡世界中,技術是衡量壹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青少年群體對“技術英雄”壹味地盲目地崇拜,容易造成其人文精神的失落與價值追求的偏頗。

3.主體危機。大學生長期處於孤獨的物理空間之中,會造成大學生脫離現實群體,迷失自我,情感上變得脆弱而冷漠,隨之產生主體危機。首先,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別容易導致人格沖突。有些大學生在現實環境和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判若兩人:現實中自我封閉、少言少語,在網上則變得激情滿懷、興奮異常,這樣造成了大學生雙重人格的沖突和主體異化。其次,網絡的機械化和程序化容易造成主體人格異化。網上學習、網上購物、網上交流等行為都被設計者預先設定妥當,人們只需簡單地通過敲擊鍵盤、點擊鼠標或輸送代碼就可以完成,壹切都變得十分簡單和機械。但同時也加重了人們對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的依賴,造成了人們的思維定式和局限,尤其會引起青少年主體人格的異化。再次,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容易引起主體道德思維能力下降。網絡會導致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冷漠,缺乏許多真實的道德生活,以及體驗與鍛煉,使道德判斷、選擇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缺失。

4.安全危機。網絡的發展給人和社會帶來了壹系列安全危機。網絡信息和網絡言行很難得到有效監控,網絡犯罪和網絡越軌現象日益突出。我們經常看到各大電視臺、雜誌、廣播經常報導大學生網絡犯罪事件,輕者入侵他人電腦或數據庫,重者破譯賬號密碼非法侵占國家和他人的財產,更有甚者散布謠言引起社會動蕩,傳播反動言論給國家和民族安全造成威脅。大學生網絡安全危機的動機各有不同,有的是受利益驅使,企圖非法占有他人財物;有的則出於炫耀技術、嘩眾取寵的心理。有些調查在問及大學生如何看待“黑客”問題時,不少大學生竟選擇“崇拜”“羨慕”。②

三、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成因分析

1.制度原因。目前,大學生的網絡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缺乏統壹和權威性的明文規定、責任落實不到位、缺少法律支持;即使有的局部區域或個別單位有類似的規章,往往也是壹紙空文,不切實際、不便於操作。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方面,計算機網絡本身沒有明顯的地界和屬地,不屬於任何哪個機構和組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壹部正式、通行的國際法規來約束網絡活動。所以對於不道德的網絡行為和網絡犯罪缺乏相應的處理依據。我國目前針對網絡的法律法規同樣還存在著許多的不完善,壹些投機分子和犯罪人員便在這種虛擬空間中投機鉆空子,侵占他人財產和危害國家安全。另壹方面,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學校和家庭在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上並沒有明確的分工,劃分各自的責任,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兩者在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上不但不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反而會相互推脫、相互阻礙。

2.文化原因。首先,計算機網絡的特點決定了網絡文化具有不可預知性、不可控制性、超現實性、隱蔽性、便利性等特點。網絡文化的這些特點,壹方面,會對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大學生產生極強的誘惑力,對大學生的道德成長構成嚴峻的挑戰,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③另壹方面,會改變大學生傳統的 人際交往 方式,這種新的交往方式大大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現實交流,使個體對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大降低。其次,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文化導致全球範圍的重智輕德傾向。以上種種原因助長了在校大學生“重智輕德”的傾向,有可能導致當代大學生片面重視理論學習和 智力開發 ,而忽視了思想道德和意誌品質的修養,更為嚴重的情況會引發個體私欲的膨脹和高科技犯罪,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這已經成為了壹個全人類有待解決的問題。再者,另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校園內外不良文化的誤導。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是變化多樣的,容易被外界不良文化所誤導。這些不良文化與 傳統文化 相比,能夠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展示個性和情感,但其過於追求形式和感覺,容易導致大學生對社會的參與限制在膚淺和感性的層面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從而造成大學生的道德認同變得困難,進而導致道德約束趨於松懈。

3.主體原因。壹方面,大學階段正是人壹生中逐漸向成人轉變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成才的需求往往與社會所能提供的教育環境產生壹定的矛盾。世界發展的全球化趨勢與網絡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結合越來越緊密,大學生知識結構尚未完善,心智尚不成熟,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惡意曲解,以及西方自由主義的不斷侵襲,導致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困惑,不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壹方面,30年的改革開放給社會經濟環境帶來了巨大變化,引發了大學生群體道德與價值觀念的嬗變。其次,目前的不良社會風氣、發展中產生的不公平現象和諸多的社會問題也給壹部分大學生帶來了較強的憂慮和不滿傾向,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網絡道德規範的形成。再次,當前的就業形勢與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沒有達到和諧的狀態,就業的現實情況往往與大學生的期望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許多大學生有壹種失落感,很多人把發泄途徑投向了網絡這個虛擬空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網絡當成了消遣對象,無節制的上網讓壹些大學生逐級喪失了個體性,甚至淪為工具客體的危險。

4.技術原因。專家指出,科學技術的步伐,常常比倫理學的步伐要急促得多,正是這種科學技術與思想觀念發展的間距對網絡道德的養成構成了嚴重威脅。首先,由於信息技術形成的不同主體之間信息權利的不對稱性導致網絡資源占有的不平等。 網絡技術 人員、網絡專家、網絡所有者在知識和資本等方面占有絕對優勢,他們憑借這些優勢可能侵犯個人和公眾信息,從而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損失。如幾年前炒得沸沸揚揚的“網絡螞蟻”事件就是壹個典型案例,其因使用簡單、下載速度快等優點很快在網民中流行開來。但後來,網民們發現這個軟件可以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自動訪問其他網站,更為嚴重的是泄露個人信息,這在國內引起了廣大網民關註網絡隱私的問題。其次,網絡作為壹門技術,利用好的話可以造福人類,但也可能成為滿足某些人邪惡要求的工具。網絡軟件都是網絡技術人員設計出來的,從技術的角度講,壹則軟件本身就有可能存在缺陷,為黑客們留下“後門”;二則,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終有被攻克和解除的時候。因此,有專家認為:網絡道德問題僅靠網絡技術單方面是無法解決的。

當代大學生離不開網絡,但網絡不能成為他生活的全部。引導學生將網絡與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審視網絡,看到網絡的利弊、優勢與不足,架構好網絡與生活的橋梁,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指導學生 反思 自己和同伴的網絡行為,進行網絡生活的道德體驗教育和道德評價活動,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網絡行為道德與不道德的不同結果和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並處理好上網娛樂與上網學習、上網學習與讀書學習的關系,樹立科學、理性、自覺的網絡及網絡道德觀念。幫助學生疏導網絡生活中的主體矛盾沖突、困惑、苦悶等,引導學生明白網絡的不足,樹立正確的網絡生活觀念,加強網絡道德修養。社會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大學生網絡道德發展和互聯網發展的規律,積極調研、勇於創新、投身實踐,努力探索大學生網絡文明工程和網絡道德教育的新 方法 、新思路、新 渠道 和新成果,為廣大青年大學生營造寬松和諧又穩定健康的網絡環境,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從而將他們培養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高級人才。

[註釋]

①韓振峰.警惕大學生網絡道德失範[N].河北日報,2003-11-05.

②彭雪開.網絡文化價值滲透試析[J].求索,2002(3):36.

③於睿.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3):112.

[參考文獻]

[1]王鳳秋,何葵.網絡對學校德育的沖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1).

[2]韋文廣.論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改革與戰略,2007(9).

[3]張燕.論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危機[J].考試周刊,2009(7).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有關網絡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