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策略
學會理解和溝通對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非常重要。善於溝通的人,往往善於發現他人的價值,懂得尊重他人,樂於信任他人,寬容他人,能夠容忍他人不同的觀點和行為,不為他人的錯誤斤斤計較,盡量幫助他人而不是責備他人。
(壹)人際交往中個人形象的優化
人際交往中個人形象的優化主要是指個人道德品質的優化。其內容不僅包括遵守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還包括對自己和他人的寬容。良好的個人形象不僅可以增強個人自信,還可以獲得他人的信任,穩定人際關系。
1.接納自己,克服自卑
想要協調人際關系,讓別人接受妳,喜歡妳,首先要接受自己。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指出,“只有學會喜歡自己的人,才能對別人慷慨友好。”“壹個人壹旦開始喜歡自己,那麽人可能會更願意去對待別人。壹旦他克服了對自己痛苦的抱怨,他就不會那麽挑剔別人,也更容易包容別人。”俗話說:不愛自己,怎麽去愛別人?如果妳不尊重自己,妳怎麽能尊重別人呢?
壹個人的自卑和不自信,往往與他沒有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密切相關。我們在和別人進行社會比較時,第壹,要註意比較的標準,不能因為自己的缺點而比別人長,這樣必然會產生比較誤差。第二,比較的時候壹定要註意客觀,千萬不能認為自己在某壹方面不如別人。
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自己有壹個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只有客觀合理的認識和評價自己,才能增強自信,只有強大的自信,才能克服不必要的自卑。如果不符合實際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誇大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只會在別人面前失去自信,增強自卑感。在交往中,要對交往的成功有信心,不要總被人際交往會失敗的心理所困擾。只有多與人交流,才能增加與他人進行社會比較的機會,也有助於發現自己的長處,從而有助於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增強自信,克服自卑感。
人際交往是壹個雙方都主動的過程,壹方主動而另壹方被動,必然導致正常交往的困難。主動大膽的與人交流有利於消除膽怯害羞帶來的交流障礙,因為主動大膽的與人交流可以鍛煉妳的勇氣。只有大膽嘗試,積極參與社交活動,才會不怕見陌生人,羞怯感才會逐漸消除。
2.真誠待人,尊重他人,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大學生在認識和交往中真誠待人時,需要澄清壹些錯誤認識,分清真誠、正直、坦率、公正之間的關系。真誠是指壹個人對待他人的態度,是壹個人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而不是虛偽。正直是指壹個人的性格。是對壹個人穩定壹致的品質的判斷和評價。“對”就是公平正義,“直”就是正直。壹個正直的人,就是壹個人主持正義,主持公道,為人正直,辦事誠實,光明磊落,不謀私利。有的同學把率真、坦誠視為正直、真誠,認為誠實、正直至少意味著說真話,也就是思想上要直爽;最不愉快時的忠告有益於行動,苦味時的良藥利於疾病。說得好聽點,就是虛偽不真誠。其實忠告不壹定不好聽,良藥不壹定苦。真誠不等於坦誠,正直不等於說真話。人與人溝通時,要註意方式方法,尤其是表達不滿時,要考慮溝通對象的接受程度,這樣工作才能優化人際關系,減少人與人之間不必要的沖突和摩擦。
總的來說,在表達不滿的時候,我們認為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第壹,要以物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當妳對某件事不滿的時候,只是表達妳對事件本身的不同看法,不要攻擊對方的人格。第二,善待自己而不是他人。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要直接表達內心的感受,不要輕易對對方的行為下結論。壹般來說,大學生的理解力是很強的。壹個人委婉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後,會有所感觸。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研究了人的需求後,將人的需求分為五類,並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這壹理論已被東西方許多心理學家廣泛接受。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可以看出,最底層的需求是人的生物需求;中層的需求屬於人類的社交和性需求;最高層次的需求是人的精神需求。要求尊重是人的五大基本需求之壹,也是人的高級精神需求。自尊是渴望擁有成就和名譽,渴望獲得他人的常識、信任和關註。前者是基於自我評價的尊嚴,後者是基於社會評價的尊嚴。
要尊重別人,必須做到:首先要學會微笑。英國詩人雪萊曾經說過:“笑的確是善良的象征,是快樂的源泉,是通向他人的橋梁。有了笑聲,人類的感情就會溝通。”微笑是真誠的友善,是接納、認同、理解、包容、尊重他人,而不是虛偽;嚴肅傳達給人的是封閉、冷漠、拒絕、敵意、仇恨等信息。所以,要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就要學會微笑。第二,認真聽。另壹種表達尊重的重要方式是認真傾聽。如何認真聽講?就是真誠地、耐心地、認真地去聽,用四只“耳朵”——兩只耳朵、眼睛和頭腦去聽。用眼睛觀察對方說話的表情,用大腦分析對方說話的意圖,以示對交流對象的尊重。即使對方的發言不是很有趣,妳也要讓別人說完。
尊重他人是人際交往中的“綠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嚴,期望在各種場合得到尊重。尊重可以引發他人的信任、坦誠等感情,縮短溝通的心理距離。
壹般來說,大學生自尊心很強。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大學生要特別註意尊重他人,不損害自己的名譽和人格,承認或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成績的原則。否則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和沖突。堅持尊重原則,壹定要註意在態度和性格上尊重同學,平等待人,註意語言文明禮貌,不搞惡作劇,不亂給同學起外號,尊重同學的生活習慣。
3.平等待人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平等本身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等各個方面。交往中的平等主要是指精神和人格上的平等,主要是指精神和人格上的平等。在現實生活中,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地位上很難完全平等。每個人的外貌和才華也不同,但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應該是平等的。
人際交往應該遵循壹個相互尊重的原則,或者說對等原則。馬克思說,“搬運工和哲學家的原始差別比家犬和獵狗的差別要小得多,他們之間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在智力、體力、技能、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地位等方面也存在差異。但這是社會分工造成的,並不代表人生來就有高低貴賤。《世界人權宣言》明確指出:“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平等對待他人的原則意味著尊重壹個人的基本人權。同時,平等待人的原則也意味著壹個人基本人格的獨立,意味著否認人與人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難真正平等地交流。比如地位較高的人往往會鄙視地位較低的人,往往有居高臨下的心態;地位較低的人容易自卑,不敢爬或不願意爬,容易造成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壹方面要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要以貌取人,以潛力取人,以才能取人,以事取人,以家庭取人,以學業取人。另壹方面,要平等對待自己,克服自卑心理,不要自卑。
4.大方真誠體現了大學生的良好品格。
大學生自尊心很強,不允許別人輕易得罪自己也無可厚非,但有時候也要學會忍耐。有的同學日常生活根本不吃飯,壹按按鈕就跳,點壹把火。本來他們是想維護自己的自尊,但往往事與願違。
蘇軾在《論候》壹文中說:“人受風辱,拔劍而立,非勇者也。世界上有偉大勇敢的人,但他們死了也不驚訝,無緣無故被加進來也不生氣。這是壹個偉大的人質,他們的野心很遠。”即勇者不能沒有遠大誌向,有了遠大誌向,才能忍辱負重,不被觸發於死角。小疏忽可能釀成大禍。有些人之所以忍無可忍,為了壹兩句話,為了壹件小事,就吵個沒完,互不讓步,甚至動拳頭,這是每個男人的勇氣。像韓信這樣的將軍,甘願被雙腿羞辱,不是因為他不勇敢,也不是不想要他的尊嚴,而是因為他有大智慧和勇氣。
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比古人有更遠大的誌向和更寬廣的胸懷,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寬容他人,在與人交往中應該學會忍耐、妥協和原諒他人,這在某種意義上是更高層次的人格。
大學生性格的多樣化和他們的“過敏”,必然會產生壹些矛盾。這就要求大學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要謙虛、大方、克制、耐心,不要在意對方的態度,不要在意對方的言語,要勇於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做到“宰相肚裏能撐船”。只要妳心胸寬廣,生氣的人肯定會覺得煩。寬容和克制不是軟弱和懦弱的表現。相反,它是壹種自我約束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可以“化幹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
5.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和語言藝術。
溝通方式是否恰當,確實影響良好人際關系的質量。在人際交往中,語言是土壤,非語言技能是雨衣陽光。
將言語和非言語交際技能有效地結合起來,並在實際交際中最大限度地運用,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能力之壹。
(1)溝通時註意運用語言的藝術;
善用語言藝術可以優化人際交往。相反,如果不註重語言藝術,往往會在無意中傷人,導致或激化矛盾。掌握人際交往語言藝術的方法有:
第壹,標題合適。稱呼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聯系程度。恰當的稱呼能使人獲得壹種心理滿足,使對方感到親切,有良好的心理氛圍進行交流;不恰當的稱呼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厭惡,從而阻礙或中斷交流。所以在交往過程中,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交往的場合,雙方的距離來決定對方的稱呼。尊重長輩,對同齡人親切友好,對親近的人直呼其名,對不熟的人用恭敬的話。
第二,說話要有禮貌。正確使用語言,表達清晰、生動、準確、富有感染力、邏輯性強,少用俚語、方言,避免平淡無奇、濫用詞語、含糊其辭;語音、語調、語速要適當,根據談話的內容和場合,采用相應的語音、語調和語速;講笑話要註意對象、場合和分寸,避免講笑話不恰當,傷害他人自尊心。
第三,適度贊美對方。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贊美自己的優點。如果我們能發掘對方的優點並加以贊美,他們會非常願意和妳多交流。但贊美要適度,有具體內容,切不可阿諛奉承。真誠的贊美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避免爭論。年輕的大學生喜歡爭論,但爭論往往以互不相讓、臉紅心跳、不愉快甚至直接人身攻擊或嚴重敵意告終。這對人際關系的有害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大學生要盡量避免糾紛,通過討論協商解決分歧。最終“求同存異”的方式既體現了必要的原則,又不傷害彼此的友誼,不強加於人,有保留的余地。
如果語言藝術運用得好,可以吸引和抓住對方,激發對方的激情和興趣,從內容到形式適應對方的心理需求、知識經驗、雙邊關系和交際場合,使交際關系密切。
(2)非語言交際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技能。
溝通技巧是指除語言交流以外的各種人際交往,包括肢體語言(眼神、表情、手勢、動作)、空間距離、著裝等,所以也叫肢體語言交流。非語言交際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言語交流只占7%,高達93%的交流是非言語的。其中55%是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和手勢傳遞的,38%是通過聲調傳遞的。可見,擁有良好的非語言溝通技巧對於每壹個想要成功的個體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羅夫壹樣?沃爾多。愛默生說,“人的眼睛和舌頭壹樣會說話,不用字典就能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整個世界,這就是它的優點。”因此,非語言交際的研究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與外界的交流中,身體語言的把握好壞直接關系到個人在社會中的成長。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會像嘴巴壹樣說話”。面部表情是內心情緒的外在表現,都可以表達人的態度和情緒。如果妳快樂,妳就會生氣。在交流中,人體動作也可以用來表達思想。在人際交往中,大學生可以根據談話的內容和場合,正確、巧妙地運用非語言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時可以起到“無聲勝有聲”的作用。但非語言藝術要運用得當,不能過於頻繁和誇張,以免給人矯揉造作的感覺。
大學生也要學會有效傾聽。人際學者認為,“傾聽”是維系人際關系的有效法寶,幾乎所有人都喜歡“聽他說話”的人。所以大學生要學會傾聽,有效地傾聽。溝通時,作為傾聽者,要少說多聽,不要打斷對方的談話,而且最好不要打斷,等別人說完再發表意見;盡量表現出傾聽的興趣和適當的肯定與表揚。
在聽別人說話時,妳要正視他們,避免小動作,以免他們認為妳不耐煩;試著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對對方表示關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輕易與對方爭論或評論。
此外,人們在交流時選擇合適的距離是非常重要的。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壹定的彈性,這取決於具體的情境、雙方的關系、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情等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交流距離。這種差距是人們對“自我”的不同理解造成的。社會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間距離也不同。同時,人對自我空間的需求也會隨著具體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知道了人在交往中需要的自我空間和合適的交往距離,就能有意識地選擇最佳的距離與人交往。而且通過空間距離的信息,可以很好的了解壹個人的實際社會地位、性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好的與人交流。
合理利用我們與他人的空間,會達到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有鑒於此,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學會在與人交往時把握適當的距離並有效運用,是當代大學生良好的交往技能。
(二)正確處理人際矛盾
由於缺乏社會交往、溝通以及處於競爭激烈的學校或社會環境中,同學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壹般來說,同學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嫉妒、幕後討論和誤解。處理不當會對同學的人際關系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正確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是學生之間溝通的重要環節。
1.調整心態對待同學的嫉妒和背後的討論。
嫉妒是壹種不愉快的情緒,產生於面對他人的壹些優勢。因為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改變現狀而以背後議論的方式表達對對方的不滿。在現實生活中,當壹個同學取得優異成績或榮譽,或者被委以重任(比如當班幹部),即使他聰明、靈活、有魅力,嫉妒也可能伴隨著他。
與嫉妒的人分享快樂和榮譽,有助於消除危害人際關系的空氣。這壹成就離不開他人的幫助。當妳獲得成就和榮譽時,妳應該註意不要忽視他人,更不要邀功。讓所有人,包括嫉妒,分享這份喜悅和榮譽。
面對不公平的爭論,要以平常心對待。害怕在別人背後議論,本質上是壹種恐懼的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的原因大多是自尊心受挫,壹時沒有辦法擺脫這種挫傷。被人議論其實是家常便飯。我們應該虛心聽取正確的論點,忽略不正確的論點。
走自己的路,不要被別人的冷嘲熱諷分心。當妳在壹兩次考試中超過別人,別人可能會認為是偶然,妳只是嫉妒自己的“運氣”;但是,當妳的成績穩定在比別人高的水平時,別人會由衷地佩服妳是名副其實的高材生。此時,妳將不再是他們嫉妒的對象。
2.及時消除同學之間的誤會。
同學之間經常發生各種誤會。有些誤會是小事,時間久了就會忘記。但有些誤解,如果不解釋,會讓人牢記在心,如鯁在喉。我們應該努力消除這種誤解。否則,不僅會影響學生之間的團結,還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同學之間產生誤會的原因很多。比如有時候就是因為我們把別人的壹些無意義的行為當成了有意義的行為,導致了誤解。有時候是傳統偏見造成的誤解;有時候是別人的偏見造成的;有時候是因為壹些同學說閑話引起的...諸如此類。
俗話說“壹輩子不做錯事,半夜敲門也不會吃驚。”誤會必須消除,最終決定對錯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誤會發生後,就要冷靜下來,也就是進行所謂的“冷處理”。另壹方面,如果妳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委屈,急急忙忙地去為自己辯護,可能得不到同情,反而會尷尬。我們應該冷靜分析誤解的根源,找到癥結所在。如果責任在自己壹方,不妨“有則改之”;如果沒有,也不用擔心。有句諺語說:“時間是消除誤解的明礬”。
不要對錯怪自己的人懷恨在心。因為關系緊張,針鋒相對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引起並發癥,造成更大的誤會。需要註意的是,大多數情況下,誤解的發生,總是意味著被誤解的人與妳之間存在著壹定的差距,而這種差距並沒有被妳註意到,在壹定條件下,往往是表面的。這時候就需要做壹些“修復工作”。歷史上著名的“和而不同”的故事可以在這方面給我們以啟示。唐代詩人許渾說:“湘潭雲出暮,巴蜀雪消春。”只要我們能像藺相如那樣正確對待廉頗的誤會,誤會就有可能成為“雲消時”和“雪消時”的轉折點。另壹方面,如果我們對誤解情緒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誤解很可能成為我們關系進壹步惡化的導火索。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大學生要與時俱進,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作鬥爭。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現代化的接班人,應該使自己的視野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現實。
交往是人們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最大、最迫切的需求。人要想有所作為,學會溝通是基本條件。當今世界,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沒有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有效溝通已經關系到人們的社會心理、社會交往、經濟合作效率、素質教育和社會文明建設。
傳播時代的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棟梁,理應肩負起拓展自己的傳播空間,與世界對話的責任。大學生傳統的交往範圍僅僅局限於“校園內”,脫離社會的“理想化”交往模式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兩耳不聽窗外事,壹心只看聖賢書”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時代呼喚壹個動態的、開放的溝通渠道的出現。現代社會呼喚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平和冷靜的心態迎接高科技、高效率、高競爭的社會大潮和市場經濟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