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麻煩推薦幾種好吃的潮汕小吃,而且有帶相關資料的,比如做法呀,歷史呀什麽的……

麻煩推薦幾種好吃的潮汕小吃,而且有帶相關資料的,比如做法呀,歷史呀什麽的……

材料簡單 味道獨特

廣式點心以洋氣見長,如奶黃包、蛋撻、叉燒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鮮著稱,如蟹黃灌湯包、魚茸春 韭菜粿

卷。北方小吃則以面食為主。潮汕小吃則是無米不成粿。壹個潮汕方言“粿”字就將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盡。在潮汕字典中“粿”是這樣解釋的,壹種大米粉做皮,有餡的果品。韭菜粿因為皮是番薯粉,餡是蔬菜,俗稱“無米粿”,可見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面食當果品,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果品。這就是“粿”的來歷。後來,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斷花樣翻新,相沿成習,人們就把所有祭祀的包點都稱為“粿”。潮人在運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壹種原料既是皮也入餡——“米包米”的。如有壹種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飯入餡,粘米亦可作為材料(糯米的吃了易膩而粘米則不會),非但不覺乏味,還非常清香可口。 潮汕盛產番薯,這種又平又賤的農作物也被大量用於小吃中。番薯粉可作小吃的皮,如有甜、鹹餡的“水晶球”,“韭菜粿”等。也可摻和瓜果蒸成 “馬鈴薯粿”、“芋粿”、“馬蹄粿”等。還可以做成“糕燒番薯”,“番薯湯”等等。別看番薯出身卑微,它在潮汕小吃中可是壹個大家族呢。 和上海等沿海地區不同,潮汕小吃中用海鮮的相對少些,更鮮見諸如龍蝦、魚翅、螃蟹等名貴的海鮮。個中原因,壹是因為潮汕氣候炎熱,海鮮食品難存放之故,此外,也是其平民化的特點所致。凡沿海地區都盛產蠔,而將蠔做成美味小吃——“蠔烙”的,卻只有潮汕了。其做法也非常簡單,也就是番薯粉和蠔摻和在壹起煎成餅,味道卻極為獨特,外酥內軟,濃香嫩滑,成為聞名遐邇的小吃。 綜觀潮汕小吃,以素為主而少見魚肉,其選材簡單,大都取材於隨處可見的 普通農作物——大米、番薯、蔬菜,卻以獨具壹格的田園風味贏得人們的青睞,更因為其價格低廉而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編輯本段秀色可餐 情趣盎然

潮汕小吃既然是壹種非“吃好”,而在於講究“好吃”的美食,人們在講究其美味的同時,自然要講 桃粿

究其形式美。紮成香包似的粽球,碧玉般的桃粿,晶盈剔透的水晶球等等,外形也都非常雅致有趣。 形式是不能吃的,但形式可以刺激人的食欲,潮人很早就懂得了“秀色可餐”的道理。

牛肉丸

簡介

牛肉丸作為著名的潮汕小食,在汕頭已有近百年歷史,牛肉丸可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肉 牛肉丸

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裏加進了壹些嫩筋,很是有點嚼頭。

傳統制法

是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醬,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鐘,隨後用大缽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裏,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鐘,撈起牛肉丸。 據說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許能作此表演,由於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機制的要高。80年代初出現打丸機後,手打的傳統制作方式也便日漸稀少。 隨著來汕的外地人及老汕頭人希望嘗到那種“掉地上還能彈得老高”的手打牛肉丸的要求也日益強烈,這才使美味的手打牛肉丸重現“江湖”。

食用

食時用原湯和牛肉丸下鍋煮至初沸(煮時水不能太沸,否則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適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醬或辣椒醬佐食。吃牛肉丸有不少人蘸辣椒醬,不過還是蘸本地特產沙茶醬最為地道。 牛肉丸還可烤著吃,燒烤時把牛肉丸剖成兩半,抹上醬料和蜂蜜烤熟即可大嚼。

編輯本段乒乓粿

簡介

乒乓粿

乒乓粿是揭陽市榕城區的特色美食。壹般為扁圓形。裸皮半透明,是用糯米浸泡後磨成漿,炊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軟帶有稠度。采用白砂糖、芝麻仁、花生仁、檳醅麩、蔥珠油為粿餡。

乒乓粿得名的由來

檳酷麩是用糯米谷來制作的,炒糯米谷寸,當米谷炒熱後,谷殼會膨脹,這時“劈啪”連聲響起,有如乒乓球跳動的聲音。便借助這壹“劈啪”聲將粿起名為“乒乓粿”,十分生動形象。壹九九七年在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乒乓粿”以揭陽生產的最負盛名。現在“乒乓棵”多采用半機械化生產,成品經真空吸塑包裝,在不使用防腐劑的情況下,可保存三到六個月,既提高了產量又方便攜帶,包裝方面也比較精致典雅,深受遊客的喜愛。

編輯本段潮汕小吃做法

叉燒包 所屬菜系 小吃 基本材料 叉燒肉,鹽,花椒,蔥,姜,醬油各適量,面粉。 做法: ①叉燒肉切小塊,蔥姜切末,加醬油、鹽拌成陷;面粉中加糖、溫水、發酵粉,省二小時,至面團發起時,加香油、白糖。 ②將面分成份,搟成中間厚、兩邊薄的皮,將叉燒肉塊及蔥姜末包成包子,上屜蒸15分鐘即可。

菜頭粿(蘿蔔糕)

基本特點 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基本材料 蘿蔔、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米漿、薯粉 民間小食。又稱蘿蔔糕。菜頭系蘿蔔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壹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制。制作時先將蘿蔔刮去粗皮,刨成絲,下鼎鍋炒軟,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又法:蘿蔔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腸粉

基本材料 澱粉、甘栗粉、鹽、辣椒醬及香菜 制法 ①將澱粉加溫水調成糊狀,倒入甘栗粉、鹽,再加水拌和揉透,靜置2小時; ②將面團搓條,摘成胚子,再撳成皮子,卷成卷兒;上籠後擱置2至3分鐘,用旺火沸水蒸壹刻鐘左右,出鍋後,撒辣椒醬及香菜點綴即可。 艇仔粥: 荔灣壹帶有小販用小艇經營粥品,傳統的艇仔粥制法是將處理好的魚片、蝦仁、海哲絲、炒花生、炸粉絲、姜絲、蔥絲等粥料放入碗內,然後舀取煮沸著的白粥沖入碗內而成。艇仔粥快捷便當,饒有風味,鮮香味美,解渴充饑,深受人們歡迎。 生滾粥: 將預先煮好的粥底加入新鮮肉料逐碗滾熟,就是"生滾粥"。生滾粥是壹種統稱,根據用料不同,有牛肉粥、肉片粥、魚片粥、滑雞粥、上什粥、田雞粥等。粥底是放江瑤柱、大地魚或豬骨煲出來的白粥。

蟹黃灌湯餃

原料: 1、制皮用料:面粉500克,酵面25克,燙熟面(用50克面粉用沸水50克和勻)適量,堿1.5克,清水100克。 2、制餡用料:瓊脂膏1000克,豬瘦肉末200克,鮮蝦肉末150克,熟蝦肉末75克,水發冬菇丁50克,蟹肉末50克,味精、精鹽、生抽、熟豬油、芝麻油、胡椒粉、白糖各適量。 制法: 1、將中筋面粉500克等各種制皮用料和成面團,擦至純滑,然後用濕毛巾蓋好靜置15分鐘。 2、將制餡的各種用料拌勻,置冰箱中冷藏1小時,備用。 3、將面皮摘小劑,再搟至極薄,包入餡心1份,捏作餃形,放入墊有荷葉的小籠內,以大火沸水鍋中蒸熟即成。 特點:本品色如蛋黃,皮薄,軟韌爽滑,鮮美香郁,為茶市中的廣式點心佳品。

馬蹄糕

原料:馬蹄粉750克,馬蹄肉250克,白糖250克,豬油15克,食用紅色素少量。 制法: 1、將馬蹄肉切成薄片。 2、馬蹄粉加白糖、清水拌勻,分成8碗,其中4碗加少許食用紅色素,調勻待用。 3、取方盤1個,刷上豬油壹層,將壹碗沒有色素的馬蹄粉倒入,上面鋪放壹層馬蹄片,上蒸籠蒸7分鐘左右,取出然後再倒入壹碗在紅色素的馬蹄粉蒸熟;按此方法壹層層鋪上、蒸熟、取出,即成。 特點:本品紅白相間,口感甜脆爽口。

雞仔餅

制作方法 將糖肥肉切成如白豆般大的粒狀。杏仁、核桃肉和欖仁均切成如紅豆般大的粒狀。把白面粉、沙糖、綠豆粉、肥肉粒同放臺板上拌勻,再放入欖仁粒、瓜子肉、核桃肉粒、芝麻、南乳、幼鹽、紹酒等,搓成團塊的餡料。 制餅皮方法是,白面粉與麥芽糖混和搓成粉團,再分成小粉團,每件小粉團分別捏成圓粉皮,包入壹份餡料,接縫處要包密,以免餡料散出。包好後,放入雞仔餅模型中,用手壓實,然後將模印輕輕敲打,雞仔餅即脫模而出。最後把雞仔餅排放在鐵烤盤內,餅面塗壹層蛋黃水,放進已燒熱的烤爐中,以250度爐溫,局約15分鐘,餅呈金黃色時,即可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