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的筆順:橫、撇、豎彎鉤、撇、點、點、橫、撇、豎提、撇、捺 。
襲(拼音:xí),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 。最早見於金文? 。本義表示死者穿的衣襟在左邊的內衣,後引申為重疊、重復、承襲等義。
形聲字。西周金文及籀文所見從衣,龖聲。 《說文》小篆從衣,龖省聲。漢代以降承襲省聲寫法,或下形上省聲,或外形內省聲。楷書以下形上省聲結體。
楷書簡體把省聲“龍”寫作“龍”。本義表示死者穿的衣襟在左邊的內衣。《說文》:“襲,左衽袍。”朱駿聲通訓定聲:“凡殮死者,左衽不紐。”段玉裁註:“袍,褻衣也。”又表示給死者穿衣。
《釋名·釋喪制》:“衣屍曰襲。襲,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由以衣周匝覆之引申為衣上加衣。《禮記·內則》“寒不敢襲”,鄭玄註:“重衣。”由此又引申為重疊、重復、承襲等義。
說文解字註
衽袍。小斂大斂之前衣死者謂之襲。士?禮。乃襲三稱。註曰。遷屍於襲上而衣之。凡衣死者。左衽不紐。按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襲亦左衽不紐也。袍、褻衣也。記曰。纊為繭。緼為袍也。許曰。袍、襺也。
士喪禮。襲衣有爵弁服、皮弁服、褖衣。註。褖衣所以表袍者。子羔之襲繭衣裳與稅衣為壹是也。斂始於襲。襲始於袍。故單言袍也。襲字引申為凡揜襲之用。若記曰帛為褶。士喪禮古文作襲。叚借字也。喪大記、玉藻用禮今文作褶。
註曰。褶、袷也。有表裏而無著。許依古文禮。故不收褶字。凡經典重襲之義。如筮襲於夢。武王所用。祥襲則行。不襲則增。修德而改?。皆當作褶。褶義之引申。
從衣。龖省聲。
似入切。七部。?[7]?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席入切。?音習。《玉篇》:重衣也。《禮·玉藻》:裘之裼也,見美也。服之襲也,充美也。
又《樂記》:周還裼襲,禮之文也。
又《通鑒》:趙烈侯賜公仲連衣二襲。註:上下皆具曰襲。
又《說文》:左袵袍也。
又服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襲朝服。
又合也。《周語》:朕夢協於朕蔔,襲於休祥,戎商必克。
又因也。《禮·曲禮》:蔔筮不相襲。又重也。《左傳·哀十年》:蔔不襲吉。
又入也。《晉語》: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敖大國襲焉曰誅。
又受也。《左傳·昭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受之。
又掩其不備也。《左傳·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