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瘠
亦作“ 貧塉 ”。 1.土地不肥沃。 宋 蘇轍 《民政策下》之三:“膏腴之鄉,民不加多,而貧塉之處,民不加少。”
2.貧窮。 明 陳繼儒 《巖棲幽事》:“古隱者多躬耕,余筋骨薄,壹不能;多弋釣,余禁殺,二不能;多有二頃田,八百桑,余貧瘠,三不能。” 明 張居正 《請擇有司蠲逋賦以安民生疏》:“通查年月久近,地方饒瘠,再行減免分數,如果貧瘠不能完者,悉與蠲除,以蘇民困。”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壹個貧瘠的市鎮,像壹個負重的窮老頭子般的匍匐在萬山叢中。”
3.指貧民。《新唐書·李大亮傳》:“方歲饑,境多盜賊, 大亮 招亡散,撫貧瘠,賣所乘馬,稍稍資業之,勸墾田,歲大熟。”《遼史·後妃傳·興宗仁懿皇後蕭氏》:“仁慈淑謹,中外感德,凡正旦、生辰諸國貢幣,悉賜貧瘠。”
fèn rán
憤然(憤然)
1.奮發貌。《淮南子·人間訓》:“ 孔子 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嘆。” 宋 王禹偁 《鹽池八十韻》序:“天實惠我,使之補亡……遊覽之際,憤然成章。”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壹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禦者矣。”
2.氣憤貌。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下:“ 楊 劉 之學盛於壹時,其裁割纂組之工極矣, 石介 憤然以為破碎聖人之道,著論排之甚力。” 明 李贄 《開國小敘》:“蓋自其托身 皇覺寺 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汙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 沙汀 《淘金記》二五:“‘什麽叫面子哇?’寡婦憤然作色地說,連自己也沒料到地變激昂了,‘我的面子早丟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