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關於作詩 平仄 的疑問,請高人回答。

關於作詩 平仄 的疑問,請高人回答。

古詩的平仄問題,較難辨別的只有古入聲,現代漢語普通話沒有入聲,中古時期的入聲字分派到了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之中。由於仄聲包括上、去、入三種聲調,因此入聲消失後變成上聲和去聲的字仍然是仄聲,只有變成現代平聲字的那部分古入聲才會造成辨識上的壹些麻煩。

所謂入聲,其實是韻尾為-p\-t\-k的字,例如:“別”的中古音韻尾是-t,“郭”的中古韻尾是-k,“合”的中古韻尾是-p,分別代表了三種入聲字。廣東方言中的粵語和客家話都較為系統地保留了中古的入聲字,不知妳的母語是哪種方言,如果是粵語和客家話,妳的口音中就保留了這三種入聲。但是妳可能沒有受過語音學的訓練,雖然口音中就有入聲,卻分辨不了。

要分辯古代詩歌中的平仄,妳可以先用普通話逐字讀壹遍,把平聲字都找出來,然後用粵語或客家話來讀這些平聲字,那些發音非常短促,聽起來像炒豆子般“畢畢博博”和“滴滴答答”(用粵語或客家話讀)的短促聲音的就是入聲字。這些字在廣東方言中收的是塞音韻尾,字音根本不能拉長。

妳可以試壹下上面那首詩中的入聲字,“郭”、“白”、“壹”、“別”是變成平聲的入聲字,用粵語發完“郭”和“白”的音以後,咽喉部是閉塞的,因為這兩字的韻尾-K是不爆破的閉塞音;發完“壹”和“別”的音以後,舌尖是抵著上齒齦的,韻尾收-t,同樣是閉塞的。上邊的詩中沒有收-p的字,妳可以試著發“合”的音,發完以後,上下唇是閉合的。

詩中的“北”、“落”、“日”也是入聲,但是妳可以先不去理會它們,因為“北”在現代普通話讀上聲,“落”、“日”現代讀去聲,還是在仄聲範圍裏邊。

我也是廣東人,初學辨認平仄時就是用這種方法,多練幾次就能掌握了。為什麽我不叫妳直接用方言聲調去辨認呢?因為妳不是學語言學的,不知道方言的調值,普通話的拼音讀過小學的人都能懂。先用普通話找平聲字,再用方言去檢驗是否裏邊有古入聲,是辨認古詩平仄最快捷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那些分派在上聲和去聲的古入聲妳也就都能分辨了。

笨辦法就是從網上找《平水韻》,把入聲韻部的字全背熟。可是久了不用就會忘記。所以我主張妳充分利用廣東人的方言優勢,用我教妳的辦法,學會了永遠都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