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最常用的詩詞古文典故(2)

最常用的詩詞古文典故(2)

最常用的詩詞古文典故匯總

問鼎

 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位。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問鼎,有凱覦周室之意。後遂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位。

 見背

 背,離開。謂父母去世。

 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見背。”

 三尺

 是法律的`代名詞。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詞。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三尺法”。

 杜康

 《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後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鴻鵠

 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誌氣高遠的人。

 《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彭祖

 彭祖,傳說故事人物,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八百余歲,舊時把彭祖作為長壽的象征,以“壽如彭祖”來祝人長壽。

 謝家

 唐宋詩詞不達意處常用“謝家”之典,這些典故所指意義上主要有兩方面:

 ()用謝安、謝玄家事,意指人有風度。《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曾問子侄:為什麽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這是說,謝安子弟講究舉止風度,其服飾端莊大方如芝蘭玉樹壹般。故用其事指有風度的人。辛棄疾《泌園春疊嶂西馳》:“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

 ()指山水詩人謝靈運之事。《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於會稽山“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後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獻芹

 《列子楊朱》有壹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裏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後,竟“蜇於口,慘於腹”。後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執牛耳

 用“執牛耳”指盟主。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壹點牲血,主盟的人親自割牛耳取血,故用“執牛耳”指盟主。後來指在某壹方面居領導地位。《左傳哀公十七年》: “諸候盟,誰執牛耳?”後常指在某壹方面居領導地位。黃宗羲《姜山啟彭山詩稿序》:“太倉之執牛耳,海內無不受其牢籠。”(太倉,人名)

 作壁上觀

 壁:營壘、壁壘。觀:觀望。在壁壘上觀望。比喻觀別人成敗,不卷入其中。語出《史記項羽本紀》。

 虞美人

 罌殼科壹年生叢生草本花卉,亦稱麗春、寒牡丹。相傳此花系西楚霸王項羽愛妾虞姬自刎墳下碧血所化,故有聞虞兮歌而起舞之說。

 辛棄疾有詩曰:“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只今草木憶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詩曰:“君王意氣過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該詩角度新穎,情切動人。

 紅豆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

 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彜尊《懷汪進士煜》:“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進士。在唐時甚紅。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

 擊楫中流

 也作“中流擊楫”,楫,船槳。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即東晉大將祖逖率部渡江,當船行到江中時,他敲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決不生還。後借指決心報效祖國,收復失地。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 “慨然有神州陸沈之嘆,發而為中流擊楫之歌。”

 雞口牛後

 《戰國策韓策》:“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比喻寧願在局面小的地方當家作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壁還

 敬詞,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還別人的贈品,或指毫無損傷地歸還借用別人的物品。

 方家

 典出《莊子秋水篇》,原指深於道術的人,後特指精通某種學問、某項技術的專家。

 等身

 典出《宋史賈黃中傳》,敬辭,比喻著作多,堆起來等於該人的身高。

 青鳥

 青鳥,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壹只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詩雲:“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梨園

 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其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且在這裏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此,後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抱柱

 相傳古代尾生同壹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河水猛漲,淹沒橋梁,尾生為了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裏。後以喻堅守信約。李白《長幹行》:“常存抱住信,豈上望夫臺。”

 班馬

 送別詩多用以抒發惜別之情。

 春秋時,晉、魯、鄭伐齊,齊軍趁夜間撤走。晉國大臣刑伯聽到齊軍營裏馬叫,推測道:“有班馬之聲,齊國軍隊壹定連夜撤走了。”班馬為離群之馬,後送別詩多用以抒發惜別之情。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