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佩良
在香港,李嘉誠是個神話。
有港人的地方,就有李嘉誠的名字;或者現在說,有華人足跡的地方,就會有李嘉誠的名字。
他名噪壹時,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是這個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之壹,還因為,在香港他創下華資財團吞並外資財團的先例;他是華人入主英資財團的第壹人。
當他下屬的"長實"集團以6.93億港元的資產,成功地控制了價值50億港元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浦有限公司的時候,香港輿論界對李嘉誠的成功,形容為"蛇吞大象"、"石破天驚"。不過,在李嘉誠看來,英國人不是大象,中國人也不是蛇。他說,"壹生之中,我還沒有強迫收購過壹家公司。到今天為止,我所收購的公司,都是友好的,大家好商量的。"
1958年,當他在香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工廠,並被譽為"塑膠花大王"的時候,人們談到了李嘉誠;1979年,當"長實"集團超過英資財團"置地",成為香港最大的地產集團時,人們談到了李嘉誠;1984年,當老牌英資怡和財團宣布遷冊百慕大,而他宣布"'長實'決不遷冊""所屬公司都在香港註冊"時,人們談到李嘉誠;當李嘉誠私人捐資十幾億港元興建汕頭大學時,人們依然在談著李嘉誠;2001年,當美國《福布斯》雜誌在最新全球富豪排名榜上,將他評為"亞洲首富"及"全球華人首富",時,人們談論著李嘉誠;毫無疑問,在以後的歲月中,人們還會時常談起這個名字。
這個簡單而富有中國文化韻味的名字,是壹個奇跡,如果說法國人是以"拿破侖"這個名字作為白手起家的典範的話,那麽中國人也可以以"李嘉誠"三個字為自豪。然而,這並不能由此就說,二者是同壹類人,或者可以比較。正如李嘉誠自己所說,"不敢說壹定沒有命運,但假如壹件在天時地利物理等方面皆相背,那肯定不會成功的事,而我們貿然去做,至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歷史人物拿破侖是不少人所欽佩的,但我覺得他有些說話亦很過分,例如他說在其字典裏沒有'難'字,結果他終於失敗,並於半囚禁中在荒島淒涼終老。"
對於壹個中國人來說,能與李嘉誠面對面懇談無疑是壹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他的壹生因富有傳奇色彩而顯得如此吸引人。少小離鄉,幼年喪父;從壹無所有,赤手空拳,到30歲成為千萬富翁,而今李嘉誠的商業帝國遍及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然而,想要通過文字準確地記載下他卻決不是壹件易事。這並不是因為他難以接近,或者說守口如瓶。恰恰相反,關於他的傳記和文章很容易就搜尋的到,然而,對於那些關於他耳熟能詳,至今尚在人們口頭,或是通過書面流傳的故事,人們有時會有所懷疑,李嘉誠,他真實的人性如何?
因為,這世上刻苦努力之人成千上萬,多少白手起家者將李嘉誠奉為楷模,然而這位華人首富能有今日成就,絕非僅僅是因為勤奮,他靠什麽?
李嘉誠援引《論語》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怎樣看待名利、富貴,果真人如其言嗎?
下屬、朋友、學生……幾乎所有接觸過李嘉誠的人都對他贊譽有加,是真實,還是謊言?
財富與情感,本是每個人的困惑,七十二歲的李嘉誠對此又是怎樣評說?
財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938年,李嘉誠剛剛讀初中的時候,日軍轟炸潮州,迄今李嘉誠還記得投擲的炸彈落在身邊的樣子,生於死只有壹線之隔。事隔壹年之後,李嘉誠隨父親李雲經由汕頭逃亡至香港,童年的印跡使得李嘉誠壹生對醫療與教育有著不同尋常的關註與感情。
"因為他(父親李雲經)有肺病,我便去買些舊書。買些有關肺病治療和如何照料肺病患者的書籍來看。那是我才十三歲,看過那些書後,給嚇了壹跳,所有病癥我都有。我的童年歲月很艱苦,苦在沒有人可以傾訴;難道妳寫信告訴媽媽?絕對不會。壹生中有什麽不如意事絕對不告訴媽媽;對爸爸,只有壹件事至今可以讓我安慰自己。爸爸過世前壹天,他反過來,他沒有什麽話可說,只有問我,問我有什麽事跟他說。若妳細想壹下,也覺得悲哀;但我很自信的跟他說,安慰他:'我們壹家壹定會過得好。'"
在香港,李嘉誠也許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至今日,年過70的李嘉誠依然健步如飛,很多年輕人趕不上他,而他的手表,亦永遠比別人調前了15分鐘,李嘉誠能有今日成就,絕非偶然。在創業的時候,他每天打工14、5個小時,還要堅持晚上到夜校讀書。1981年香港電臺選風雲人物采訪李嘉誠時,曾問過他這樣壹個問題:"李先生,妳今天的成功,與運氣有多大關系?"
李嘉誠當時的回答是,"我不能否認時勢造英雄……"
而今李嘉誠重新面對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那時我說得謙虛,今日我再坦白壹點說。我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而賺錢。投入工作十分重要,妳要對妳的事業有興趣;今日妳對妳的事業有興趣,工作上壹定做得好。"
冥冥中命運似壹雙翻飛的手,有相當壹些人認為自己生不逢時,李嘉誠是否相信命運?
"從小時絕不相信命運,年幼時可說生不逢時,抗日戰亂,避難香港,父親病故,15歲挑起家庭重擔。小孩子的時候,我是非常非常喜歡念書的人。先父是染了肺病逝世的,先父進醫院2、3天,我就知道我自己也有肺病,因為13歲小孩子懂得去買舊的醫書來看。3008個日夜,壹個醫生都沒有看過,早上痰有血,下午發熱,所有癥狀,沒有人可以講,記起這個,真的是無處話淒涼,不盡辛酸。
那個時候肺病是必死之病,去照X光片,醫生會嚇起來,我的肺裏面好多不同的洞,已經鈣化了。到了那個時候怎麽醫呢?吐血吐了很多,妳也沒有錢,如果有什麽傷風了,身體不好了,喝鹽水。鹽水不能治病。但是妳如果喉嚨痛啦,傷風發熱啦,鹽水會有用。
21歲的時候,我的肺病已經好了。我18歲已經做經理,19歲做總經理,負責辦公室的工作和工廠的工作。雖然打工,我壹天都做10多個小時,有的時候做到晚上,做得非常非常疲倦,公寓晚上11點就沒有電梯了,我常常爬樓梯到10樓住所,有時候疲倦的不得了,就閉著眼睛爬。我說,我壹定有壹個辦法,可以令到我自己爬樓梯的時候舒服壹點,就壹邊爬,壹邊數樓梯,數夠了樓梯級數,就睜開眼睛……"
李嘉誠每壹天的生命,總是比別人提前開始,而休息,卻永遠要比別人晚。
"五十八年了,五十八年了,我工作了五十八年了。"
五十八年間,李嘉誠從壹無所有,發展到今日擁有四間上市公司,市值三千億,他面對的順與逆,見證了香港自戰後以來創出的經濟奇跡,而他個人的發展歷程,亦正是壹部香港自戰後以來的商業史。
而從三十歲那年起,李嘉誠就再沒有仔細數過自己的財富。
"五七、五八年初次賺到很多錢,人生是否有錢便真的會快樂?那時候開始感到迷惘,覺得不壹定。後來終於相通了,事業上應該多賺錢,有機會便用錢,這樣壹生賺錢才有意義。當我最初打工的時候,我有很大的壓力。打工的時候,尤其是最初壹、兩年,要求知,又要交學費,自己儉到不得了,還要供弟妹讀中小學以至大學,頗為辛苦。開始做生意的最初幾年,只有極少的資金,的確要面對很多問題,很多艱辛。但慢慢地,妳想通了,以這樣的勤力,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創新的意念,慳儉自己,對人慷慨。交朋友,有義氣、又肯幫人。自己做得到的,盡力去做。如果從這條路走,遲早壹定有某壹程度的成就,應該生活無憂。當生意更上壹層樓的時候,絕不貪心,更不會貪得無厭。"
時至今日,社會環境已與多年前李嘉誠奮鬥時有很多不同,有人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李嘉誠卻說,"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亦必不能長久,如俗語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對於像李嘉誠這樣的成功者而言,勤奮無疑是基本而必要的,然而,世上刻苦努力的人成千上萬,取得巨大成功的卻終是少數,對於夢想成功的人,李嘉誠娓娓道來,"除勤奮外,要節儉(只對自己,不是對人吝嗇);此外還要建立良好的信譽和誠懇的人際關系;具判斷能力亦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凡事要充分了解及詳細研究,掌握準確資料,自然能作出適當的判斷。
求知是最重要的壹環節,有些人到某壹地步便滿足,不再求知,停滯不前,今天我仍繼續學習,盡量看最新興科技、財經、政治等有關的報導,每天晚上還堅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
有人說,李嘉誠是世界上最儉樸的億萬富翁,他卻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義:不止是商人,壹個國家亦無信不立
李嘉誠從小就對自己的兩個兒子李澤鉅、李澤楷寄與很大的希望。
"'澤'這個字是我們家族的輩序,我替他們取名時,希望他們能做到鉅大,足作楷模。"
在兩個兒子讀書時,李嘉誠經常帶他們到公司看我們開會,讓兩個孩子安坐在壹旁。"我的目的不是教他們做生意,而是要讓他們知道,做生意並非那麽簡單;要花多少心血、開多少會議、靠多少人的幫助,才能完成壹件事。富家子弟等於溫室長大的植物,無論是大樹或是什麽植物,根部壹定不壯。若再放縱他壹點,將來他壹生辛苦。遇到什麽打擊、面對逆境,他便無法應付。我雖然不是很本事,但可以說,我這顆小樹是在風雨中,從砂石縫中長大的。妳可以到山上試壹試,要拔起從砂石縫中長出來的小植物是相當費勁。"
談起父親的教育,大兒子李澤鉅感慨萬分:"爸爸很懂得用錢,懂得用錢是指他知道生命中,那些事情對他重要。他覺得如果能在壹生中,幫助那些較不幸的人,不論在醫療或教育也好,他覺得這樣做可使他感覺得更富有……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別人估計不到我們的生活這麽簡單:但簡單不是苦,簡單是幸福。"
有壹天,李嘉誠住處有壹棵大樹被臺風吹倒橫在門口,兩個菲律賓工人在大風大雨下鋸樹,全身濕透。李嘉誠立即叫兩個兒子趕快起床,換遊泳褲,工人鋸樹,他們負責把樹拖開。"最重要記得人家與自己同樣是人,因環境不如我們,背井離鄉到這裏工作,今天大風大雨,亦估不到他們在鋸樹,叫他們穿遊泳褲走去幫忙,他們年幼時亦很聽話,真的走下去幫忙擡樹。"
中國幾千年的商業文化,宣揚的都是壹個"奸"字,然而,對於這位30歲即憑自己努力成為豪富的人來說,商人最重要的素質卻是信。
"令別人對妳信任,不止是商人,壹個國家亦是無信不立。"
其實,李嘉誠事業上的"信"與他對人的"誠"是分不開的,而誠信相合,即為"義"。這壹點,他屬下的員工感觸頗深。
在李嘉誠的公司裏,曾經有壹個工作了10多年的中級會計,因為患了青光眼,而沒有辦法繼續工作,此時公司規定限度的醫療費用都已用完了,人生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李嘉誠知道後,說了兩句話,"第壹我再支持妳去看病;第二,不知道妳太太的工作是否穩定,如果是她不穩定的話,可以來這裏工作,我可以擔保她壹份穩定的工作。妳太太有壹個穩定的工作,妳就不用擔心收入和生活了。"
後來那位患病的會計接受了醫生的建議,到新西蘭去退休。事情本來應該過去了,然而難能可貴的是,多年來,每當李嘉誠在報章上看到有關於治療青光眼方面的文章,就會叫下屬把那些文章寄往新西蘭,寄給那位患有青光眼的會計,看看他知道不知道這個消息,知不知道這些新的治療方法。那個會計的全家都很感動,他的孩子們都很小,可能還不到10歲,但是孩子們自己用手畫了壹個祝福卡,送給李先生,壹張薄薄的卡片,說的卻是壹個大寫的"人"字。
如果說,從對子女的教育上,最能看出壹個人的為人和心中的想法,李嘉誠說,"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教兩個兒子做人道理,現在有時會談論生意,約三分之壹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我年紀小的時候,已知道應認識那些人和長幼之序,如何教導'給予',教導'蝕底'才是大學問。世界每壹個人都精明,要令人家心服和喜歡與妳交往,那才是重要。我經常教導他們,壹生之中,如這刻,有多十倍資金都不足以應付那麽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自己。世界金融波動隨時會發生,要時常提防,最重要教導他們要守信。對人守信用,朋友之間有義氣。今日而言,也許很多人未必相信,但實在我覺得'義'字,是終身用得著的。"
"十幾年前,當時兩個孩子還年幼時,記得當時是夏天,我們來到這個湖,在這裏劃獨木舟。壹樣的山色,壹樣的環境;壹百年、壹千年後,山色依舊,人可不同了。當妳想起人生只是短短的旅程,便希望趁著有能力做事的時候,盡量在世上播下好的種籽,這是值得的。"
教育、醫療:超越生命極限
"中國有很多哲學,有的到今天還是有用,但是有的也是不可思議。因為我有的時候,壹個人事這麽多,自自然然煩惱也多。甚至辦這個醫療教育,也有受氣的地方,也感到不公道。有的時候,妳也氣餒。
在國內做醫療跟教育,金錢當然也是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時間、心血、擔心、還有投入的感情。所以有的時候,有激動。為什麽這麽簡單的事,有些人根本不懂,就是因為有成見,有地位,令到妳知識分子也敢怒不敢言,有的事真的是不對的呀。我是敢言的,但敢言之中,妳有的時候發覺到,要他理解啊,難。因為妳有感情,心裏就有難受的地方。"
經年累月辛勞,李嘉誠坦言自己也會覺得累,但是能夠他我維持熱誠、思維清楚的原因,卻是他對名利得失有個人的看法,不會刻意經營,李嘉誠說,"成功之後,利用多余的資金做我內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間自有天地。"
據說,曾經有這樣壹個故事,有壹次,汕頭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來到香港,與李嘉誠約好在午飯時間商談籌建汕頭大學醫學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誠的兒子在生意上有壹些事要與李嘉誠商談,李嘉誠說,給妳五分鐘,五分鐘之後我約了汕頭大學的人談公益。對於那些要用錢的公益項目,壹談兩三個小時還嫌少,然而對那些賺錢的生意,卻是只給兒子5分鐘,這就是大富之後的李嘉誠。
而對於他的父老鄉親而言--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李嘉誠私人捐資迄今已逾20億港元)。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醫學院及附屬的兩所醫院和壹個眼科中心。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中國第壹個較為正規的臨終關懷機構"寧養院"
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曾經說過壹句幾乎讓所有汕大人所傳誦的名言,"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
10年以前,當李嘉誠開始捐建汕頭大學的時候,當時香港大學的校長,曾經警告過他,說醫學院很貴的,好像壹個大海洋壹樣,比壹般的大學可能貴10倍。在買儀器,及各方面的投入都要多,而且醫學院壹定要有附屬醫院才有用。他勸李嘉誠捐建大學不壹定要建醫學院,可以建壹些費用較低的大學,可是李嘉誠堅持要搞壹個醫學院,這當然不會是沽名釣譽。
多年以來,李嘉誠對醫學院和附屬醫院的捐資巨大。李嘉誠本人的視力相當好,但是他對於醫學院眼科中心的治療,卻傾註了更多的心血。他說人沒有壹個腿,沒有壹個手,還能看得到這個世界,可是沒有眼睛的人,整個人生都是黑暗的。
中國人素來有句俗話叫做"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似乎天經而地義,在籌建汕頭大學之時,更有人建議將其冥冥為李嘉誠大學。然而,當李嘉誠為汕大投入了無數的金錢、心血和感情的時候,汕頭大學裏卻沒有留下李嘉誠的名字,提及於此,李嘉誠的回答是,"這個名呢,真的是……如果妳建起壹個大學,太多的股東的名字,這邊壹個,那邊壹個。我自己好像是感到有不好的地方。有的人希望最好自己的名字更大壹點,更醒目壹點。但是,壹個人有壹個人的人生觀,我的人生觀就是我做的都是自己認為對這個國家民族有利的,只要能這樣做下去的話,那麽沒有我的名字是不要緊的。只要做好這個事業。我利都沒有了,名都不寫,那麽我為教育、醫療做什麽事的時候,假如有壹個部門,或者有壹個人,專門要刁難,什麽原因我不知道,那麽他心裏要想壹想,我這人來到國內,來到這個地方做事,為了什麽?如果有難為我的地方,他午夜夢回的時候,也應該感到有慚愧的地方了。"
走進汕頭大學,有兩點會給所有來訪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壹個是在整個校園裏,妳幾乎找不到李嘉誠的痕跡;另壹個就是李嘉誠如果來到汕大,學生對他的愛戴程度,看了會讓任何壹個人感動。當學生們搶著和他握手的時候,能把他壹只胳膊都握滿了。
當壹只只年輕的手掌,和那只並不蒼老的胳膊握在壹起的時候,那力量,就是希望。
李嘉誠壹生歷經風霜坎坷,面對坎坷、失敗、誤解、阻力,不可計數,身處其中又是如何調整自己、平衡心態的?
他的看法頗為豁達,"坎坷經歷是有的,辛酸處亦罄竹難書,壹直以來靠意誌克服逆境;壹般名利不會形成對內心的沖擊,自有壹套人生哲學對待;但樹大招風,是每日面對之困擾,亦夠煩惱,但明白不能避免,惟有學處之泰然的方法。"
工作了60年,李嘉誠是怎樣處理好家庭和事業關系的?
"家庭、事業之間的沖突是有的,因時間不足,極難兼收並蓄,良好安排是重要藝術之壹。"在談及如何看待愛情、親情、感情這壹話題的時候,李嘉誠說,"互相愛戀、情投意合還不夠,互相了解、互相體諒、和諧相處才是最重要。親情是與生俱來,感情是要培養,但亦要講緣份。"
在談及人生此刻的心願時,李嘉誠說,"此刻的心願是'無煩惱',但要求似乎太高,亦太不實際。"
60年間,浮雲只是壹瞬。那壹年,李嘉誠從潮州古道走進了香港,從香港西環的爹士校街的小塑膠廠走向新蒲崗,走向筲箕灣,走向北角,進而走向香港中環的心臟地帶皇後大道中的華人行,最後又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