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隸書和後來的字體壹脈相承,但是篆書到隸書的變化似乎太突然了,好像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文字。有沒有發現中間字體?央視探索發現,好像有壹期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那壹集的節目我並沒有全部看完。
分析:
1.《小傳》的出現
篆書種類繁多,有古文、異文、大篆、小篆、苗篆、疊印等,大致可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其中,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金文。關於小傳,許慎《說文解字》說:“秦始皇是天下第壹個皇帝,丞相李斯與他玩,不與秦文合作。司寫《倉頡》,中車府命趙高寫《歷》,太師命胡武靖寫《博學》,都是以史為大印,或頗存,所謂小印也。”
春秋戰國時期,地域劃分,諸侯各行其是,形成了不同的書法風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不久,他命宰相李斯統壹了當時流行於全國各地的大篆、小篆、刻本、蟲本、楷書、隸書、隸書等八種書法風格,實行“同書”,制定了壹套規範統壹的書體,又稱“秦篆”。
秦代的墨跡今天還能看到,如青川木簡、侯書、秦簡《壹夢睡虎地》。竹木簡牘和帛書告別了鐘鼎器物的支撐,使書法以墨的形式系統地出現;而且這些水墨書法風格從長到平,從圓到方,也開始變化了。這壹消息也見於同時期的器物,如鼎。這種尚未脫離篆書體質的隸書,被李健書同稱為“純隸書”——“無波筆,直而不彎,亦孤家寡人”。
秦代石鼓文(又稱陳倉十章、永逸獵章、刻石)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石刻書法。其書法風格介於古書和秦篆之間,是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品。石鼓文於唐初出土於陜西寶雞,韓愈撰《石鼓歌》,對後世影響很大。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班和秦被封統壹度量。他們的書法充滿了規則的氣息,但字是豐富多彩和隨機的,筆畫大多是平行的。秦始皇帶領許多人四處巡視,見山見水,所到之處立碑立石,慶祝他“橫掃六合,升華天下”的大業。據說是李斯寫的石刻有泰山石刻、瑯琊石刻、瑯琊石刻。
《嶧山刻石》是秦始皇登上嶧山,命李嗣基褒其德時所立。唐代已毀,現存的是壹部宋代刻本(名為長安本)。與《碣石頌》和《會稽石刻》壹樣,這種篆書是標準的秦篆(小篆)。小篆的書法風格排列整齊,章法和諧;結構勻稱,上緊下松,纖細婉約,線條圓潤健康,被評為“畫如石像,又是壹把強弩”。
因小篆筆畫線條直、勻、圓,故又稱“玉體字”。
“彜山刻石”原石早在曹操上山時就被破壞了,只留下碑文。今天在* * *林看到的,是宋代的人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刻上去的。繼秦立斯之後,又有五代篆書,分別是唐代的徐鉉、李、清代的鄧、吳昌碩、齊白石。
秦代的石刻不僅達到了它的精神目的,而且創造了壹種使書法經久不衰的方法,開辟了壹種新的書法藝術形式。中國的書法藝術有兩個流派,壹個是碑學,壹個是帖學,而秦代的石刻無疑開創了碑學。
2.隸書的產生和繁榮
關於隸書的產生有壹個傳說,是程邈創制的。程渺,秦朝弟子,因得罪秦始皇而入獄。他發現用篆書寫監獄官員的腰牌很麻煩,所以他把它們做成方形,創造了壹種新的書體。秦始皇看了之後很欣賞。不僅赦免了他的罪,還讓他做了禦史,並規定以後官方監獄都要用這種字體。因為這種新的書體本來是供官吏使用的,而程渺又是官吏,所以被稱為隸書,或左書、左立。當然,這只是壹個傳說,因為,事實上,任何壹種代表書法的出現,都不可能憑空出現,也不可能壹蹴而就。要經過相當壹段時間才能逐漸形成。至於壹個人的貢獻,壹般只是壹個綜合的安排,壹個成果的集合。隸書如此,楷書、行書、草書的制作工藝也是如此。
考古資料證明,戰國至秦簡牘上的墨跡,簡化草篆書已經司空見慣,筆畫減少,字形變長變扁。除了上述的“純官”,很多人物開始遭受腳掌之苦,稱為“秦官”(以“秦官”之名,以區別於成熟的,大量的水墨書法,如長沙馬王堆帛書(如老子甲本、老本)、松柏山漢簡、居延漢簡,都有明顯的官義 它不僅展示了簡單的篆書如何演變成飄逸灑脫的標準韓立的過程,也讓我們真正領略了隸書的風采。 戰國末期到秦朝,雖然隸書已經出現,並為民間所用,獨立占據主導地位,但到了漢代,尤其是東漢,從漢桓帝(147-167)到漢靈帝(168-189),都把它當作隸書。
隸書的出現,和後來的楷書、草書壹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大變革。從書寫的歷史來看,隸書的出現結束了古代漢字的象形特征,進入了書寫符號化的領域。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隸書承篆啟楷書,是書法發展史上的壹個重大裏程碑。隸書用筆突破了篆書用筆的單調。這些要點都是明確界定的,方圓彼此之間是和諧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主筆《燕尾蠶頭》壹波三折。
此外,韓立豪邁質樸的風格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漢帝國的壯麗景象。可惜,如此輝煌藝術的創造者,當時寫丹的書法家,都沒有留下名字,連相關的歷史記載都少得可憐。
劉勰《文心雕龍筆碑》說:“自後漢起,碑刻於雲起。”立碑當然是壹件嚴肅的事情,所以它的書法風格莊重肅穆,是有道理的。漢簡的水墨書法就不壹樣了,雖然謹慎大方,但畢竟是隨性自然,讓我們真正看清* * *隸書的真面目,揣摩書法家落筆時的壹切奧妙。特別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漢簡中還有成熟的草書以及楷書、行書之類的東西,透露出魏晉時期的楷書和晉人行書的消息。
除了這些珍貴的墨器,韓立最有價值的是大量東漢時期的銘文。
西漢的碑刻,如“五鳳雕石”,與當時的簡體字書法相似,達到東漢,官體書法如火如荼。當時立碑之風甚盛,著者多層次,使得各地隸書碑刻極為豐富。、張壽碑、、先玉皇碑、禮樂碑、、夫子廟碑、朝後孝子碑、楊碑、西平碑、義英碑、碑、夏成碑。
這些隸書雖然都以被稱為“蠶頭燕尾”的筆法和腳筆畫為標誌,但各有特色和距離,不得不讓人驚嘆* * *的藝術創造力。就壹種書法風格而言,隸書在東漢時期達到了中國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漢代真的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黃金季節,尤其是隸書。密友康有為高度贊揚了韓立。他在《廣益二舟》中寫道:“漢代書不盛,不但是氣高,而且變化最多,為百代所推崇。杜杜做草,蔡邕做白花,劉德盛做行書,都是* * *。晚季成真,後人不可外。要建立壹個系統到漢朝已經變得極其困難了。”
除了占統治地位的隸書之外,在秦篆的基礎上,漢代的隸書也得到了發展,如穆凱廟石闕銘、遠安碑、太史石闕碑等。更值得註意的是,漢代碑刻也是官方的,裝修風格壹路。至於《祭三公山碑》,特別獨特,是首怪歌。
其他石雕、磚雕,如《公羊傳》、《吉九磚》等也引人註目。它們在為研究書法的演變提供旁證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啟示。來自民間書法家的書法,樸實無華,天真率直,與法度嚴整的傳統別具特色。除了磚雕,漢代的瓦當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正如康有為在《廣益壹舟雙》中所說,“秦漢之瓦,賤而平,士可得其筆法而成親。”
3.韓貝醉影
《石門頌》全稱《楊筠松頌》,建於漢簡二年(148),為大型摩崖石刻。其結構因地制宜,筆法蒼勁舒展,氣象寬廣。
“義英碑”全稱“盧漢項義英請立孔廟百石碑”,建於韓永興元年(153),現藏於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此碑書法結構工整均勻,筆法沈穩,燕尾姿態優美,是韓立規範化、成熟化的代表作。翁方綱稱之為“骨肉之親,感情之暢達”,何贊雲“恒,後開壹門,然莊嚴舒。”
禮碑建立於東漢永壽二年(156)。它的全稱是魯所造的孔廟祭祀碑,所以又叫漢儀碑。現藏於山東曲阜孔廟。碑體造型獨特,碑身四面鐫刻:北洋16行,每行36字;陰碑3列,每列17行;寫字板左邊有3列,每列4行;數位板右側有4列,每行4行。碑的書法風格輕松生動,用字相合,用筆頓挫蒼勁,波浪厚重,堪稱韓立之極治。清代書法家王澍稱贊雲為“奇字無緒”。那些沒有在書上簽名的人的名字似乎是用不同的方式寫的。
《黃碑》全稱《六月碑》,建於八年(165)。碑體氣勢磅礴,結寬扁富,工整均勻,用筆剛勁有力。
《史晨碑》成書於東漢建寧年間(169),現藏於山東曲阜孔廟。碑體兩面雕刻,故又稱“陳石前後碑”:前碑全稱“魯巷陳石祭祀孔子打碑文”,17行,每行36字;後碑全稱“魯石翔陳毅孔廟碑”,14行,每行36字。碑體書法工整,雕刻精細,無書法家姓名。其書法典雅端莊,用筆細膩明快,波浪飛揚。楊守敬對碑文的評論說:“過去說韓立不美,但壹種古老而厚重的精神遙不可及,這是真的。”該碑被譽為“八分真跡”,是後人遊覽誌的典範。
《西陲賦》,全稱是《漢陽阿陽李茂西陲賦》,又稱李茂碑和惠安Xi表,俗稱黃龍碑。東漢建寧四年(171)刻,與《石門賦》、《惠安Xi表》相近。這本書刻在西窄中段青龍頭的懸崖上,高280厘米,寬200厘米,20行,每行20字。是民間書法家邱靜所寫,給凹凸不平的空間增添了幾分自然之趣,結構上有許多篆書,或篆書並立,筆方圓並用。梁啟超在他的《碑銘》中把《西廂記》稱之為“英勇幽靜,韓立正則”;楊守敬《碑文評點》稱贊雲“方而雄偉,無缺端,尤有價值”。
曹全碑全稱為《韓和陽致曹全碑令》,刻於漢州平二年(185),1956收藏於Xi安碑林博物館。碑體書法飄逸,風度翩翩,結構平整均勻,筆法典雅。它與“伊瑩”、“李奇”同屬於美麗與優雅。它生動而風騷,是韓立的壹朵奇葩。
張遷碑,全稱《張君表頌》,建於東漢鐘平三年(186),出土於明代。紀念碑高317厘米,寬107厘米。碑文是
《漢古谷長蕩吟張君表之歌》壹詞為12,為漢代“妙傳”形式。碑文為15行隸書,每行42字,落款人姓名。碑原在山東東平,現藏於山東泰安戴寺。此碑書法頗具個性,結構靈活,筆法簡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