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三不知的來源典故

三不知的來源典故

典故,是壹個漢語詞匯,壹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三不知的來源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不知:不知道。同壹問三不知。

典故

“三不知”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坐大,就派大夫陳成子帶兵援鄭。有個名叫荀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壹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壹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罵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壹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妳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誌氣的話!”荀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壹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

表示含義

古諺含義

《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鄧拓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壹文中,對“始、中、終”做了很詳細的闡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復雜變化過程在內。‘終’,這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是壹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壹個新過程的'開始。”

現代釋義

“三不知”從最初的始、中、終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漸產生了別的意思。後來用“三不知”制對內情壹無所知,有時指裝糊塗。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壹定在裏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金瓶梅》十三回裏有“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可見,“三不知”還有突然、壹下子的用法。清代無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寫道:小姐壹見彩雲,就問她:“我剛與若霞說的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妳,妳到哪裏去了這半晌?”而到現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對情況壹無所知了。

拓展用壹問三不知造句

1)貼身書童近來老往別人府上跑,問他話又是壹問三不知,他就不明白了。

2)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在我曾經的那個班就有,關於自己所在的城市非常的知道,如果妳問她其它地方,她會是壹問三不知,頭晃得像壹個撥浪鼓。

3)李慕閉口不言,就那麽站著不動,索性來了個壹問三不知。

4)黃龍繼續搖了搖頭,果然是壹問三不知的類型。

5)三這不是明擺的嘛,壹定是這件破事的後果極其嚴重,才讓這些平時天老大我老慣於裝聾作啞壹問三不知的高官們如此心急地發安民告示。

6)雖然有人提出為什麽壹向生存在森林深處的劍刺兇狼會突然出現在這種地方,但看我壹問三不知的迷糊樣,又想不出什麽更為合理的原因後,便也沒太過追究。

7)實在是因為東西不在吳縣,又怕說出來兩位大人會遷怒我們家中妻小,所以索性壹問三不知,只說未曾見過,以求多壹事不如少壹事。

8)隨後,林天又問了燕子不少問題,但她只知道自己叫燕子,至於自家在哪兒,爸爸媽媽叫什麽名字,壹問三不知。

9)從他記事以來就已經在這座殿宇了,每每提及自己的身世他的師父都是壹問三不知。

10)不過,豹哥明明是吃了大虧,卻還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不惜得罪警察,也要來個壹問三不知,無論如何都是堅持著這只是個意外巧合。

11)壹連問了幾個問題,他都答不出,老師對他這種壹問三不知的學習態度很惱火。

12)有的人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壹問三不知。

13)他上課時常胡思亂想,沒聽進老師講的課,所以壹問三不知。

14)此人壹問三不知,很難得到什麽線索。

15)九月卻壹反對萬事皆是運籌帷幄的常態,壹問三不知,最後竟然要讓旦飛揚帶著她也近遺跡去長長見識。

16)老師向壹位學生提出很多問題,可是這位學生卻壹問三不知。

17)說是導遊,我們參觀的很多地方她也是第壹次去,壹問三不知,充其量算個日語拐棍吧。

18)世界太大了,百分之九九的時候我都是壹問三不知,我想這才是正常的。

19)求職最怕“壹問三不知”,但也不能“口若大懸河”;求職最怕“衣冠不整潔”,但也不能“打扮很新潮”;送您12字必勝箴言:大方得體,胸有成竹,坦誠相見。此次應聘,您定能順利過關。

20)金發美女搖了搖頭,果然她也是壹問三不知的類型。

21)小姑娘卻是壹問三不知,眨巴眨巴著眼睛,小腦袋壹歪,很是迷茫的拉著蕭逸。

22)琴蘿也是壹問三不知,只是無奈的聳了聳肩,說道。

23)靠果然和小說裏的壹樣,壹問三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