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入木三分?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妳為什麽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妳看《筆說》。”
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妳長大成人後,我再傳授給妳。”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
不到壹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王羲之壹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衛夫人流著淚說:“這孩子壹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當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2 ?坦腹東床?
有壹次,太尉郗鑒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裏去看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後,對郗鑒說:“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壹聽到有信使來,都顯得拘謹不自然,只有壹個人坐在東床上,坦腹而食,若無其事。”
郗鑒說:“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壹打聽,原來是王羲之。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3 書成換白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壹些書法理論。有壹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壹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壹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壹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壹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4 不避之字
斐松之、劉牢之、寇謙之、司馬孚之、司馬亮之、司馬景之、司馬曇之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上述人為什麽不避家諱?這裏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秘密。王羲之壹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天師,是張良的八世孫。
5 ?道教情緣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壹有很大的關系。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道教符。
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王羲之(303年—361年,壹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壹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壹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誌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
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壹位堂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瑯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壹時,熾盛隆貴。晉室南渡北民南遷,在江南大融合。山東瑯琊國王氏望族,經王覽(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曠(約274年-328年)時,兩晉(266年-316年),發生“八王之亂”(290年-306年),歷16年,死30萬人。王曠善於審時度勢,效法先祖王覽,於東漢末年避亂南居30年。在五胡侵魯,瑯琊危急,299年開始,兩晉大分裂,北方大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