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之”中的破在此處意思應為使.....破裂。原文出自元末·阿魯圖《宋史》。如下: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壹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譯文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年壹樣(古代成年指弱冠,16歲,並非如今的18歲)特別喜歡聽人講《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後回來講給家人聽。從此對《左氏春秋》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饑渴和冷熱。
壹群小孩子在庭院裏面玩,壹個小孩站在大缸(甕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擴展資料
宋代水缸難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於室內;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於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裏還可以養魚、養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壹道別樣景致。
老水缸存世量很大,比如著名的山西喬家大院,院落裏大水缸隨處可見;在號稱中原第壹宅的河南馬氏莊園裏,同樣擺著數口盛滿水的大缸;在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紫禁城裏,水缸就更多了,足足有308個。
提起水缸,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司馬光砸缸”。現代人大多沒使用過水缸,在人們的想象中,水缸應該是比較巨大的,所以才會導致孩童溺水。
以故宮的“太平缸”為例(這種水缸又稱“門海”),其口徑為1.6米,高為1.2米。在明清中原地區的水缸中,“太平缸”算是比較深了,其他大多數水缸深度尚不足1米,孩童即便落入其中,也很容易夠到缸沿爬出來,而不會溺水。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宋代,據考古發現,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馬巷南宋制藥作坊舊址出土的水缸,口徑為1米,深為0.8米;而宋代陶瓷窯址出土的水缸口徑普遍在50厘米左右,高度也在50厘米左右。由此看來,北宋庭院中水缸溺死孩童的可能性並不大。
百度百科-司馬光砸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