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我想知道關於康熙的真正歷史

我想知道關於康熙的真正歷史

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燁(1661--1772在位)酷愛書法,他說:“人果專心於壹藝壹技,則心不外馳,於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之與我之耆舊,善於書法者俱長壽,而身強健。復有能畫的漢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絕於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畫作如常,由是觀之,凡人心誌有所專,即是養身之道。”

玄燁主張“誌有所專,即是養生之道”,過去有人認為勤奮、刻苦會損害身心健康,影響長壽,其實這樣是不對的。玄燁認為書法家為寫好字,在揮毫之前,總要“收視厭聽,絕慮凝神,盡量做到心正氣和,其效果對於身心健康大有好處。”他還舉例說,古代長壽的書法家大有人在,如書寫“九成宮”的唐代書法家歐陽洵,終年八十五歲;寫“天子廟堂碑”的虞世南,活到了八十九歲;寫“玄秘塔”的柳公權,八十八歲才去世。可見玄燁的這壹論斷,確實是經過壹番考證的。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大腦緊張的工作開始得越早,持續的時間越長,人衰老的速度反而會越慢。所以,人要想衰老得慢,就必須保持腦力和體力的活動。然而現在的中老年退休後工作量和運動量都較小的情況下,不僅需要四肢肌肉筋骨運動,同時也需要大腦的思維運動,這兩者的具全是延年長壽必不可少的。而書法正是這兩者的結合,所以說書法可以令人長壽是有其科學依據的。

而康熙皇帝級夠從書法家長壽的現象中,觀察到書法可以令人長壽的奧妙所在,這不得不令人信服且佩服。

數學解方程時,人們總會碰到"元"、"次"、"根(解)"。不過,妳知道題目中的數學術語"元"、"次"、"根(解)"(當然只是指漢語譯名)是誰創造的?說來妳也許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壹個抱負遠大、好學上進的君主,他曾拜比利時的南懷仁等傳教士為師,學習天文、數學、地理,還學拉丁文。康熙大帝雖然聰穎過人,但是聽外籍教師講課並不輕松。因為南懷仁等人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還能夠勉強對付著,而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出來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當時課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譯本也是半通不通的。這樣,學習中就必然有許多精力被消耗在語言溝通上,進度不快。

不過,康熙學習很刻苦,也很有耐心。壹遍聽不懂,就請老師再講壹遍,直至真正弄懂為止。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腦子常常被搞得暈暈糊糊的。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呢?壹陣冥思苦想後,壹個妙法突然冒出來。他向南懷仁建議,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了下來,隨即用這些新創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求二'元'壹'次'方程的'根(解)'……果然掃除了很多障礙,提高數學效率。南懷仁驚疑地盯著康熙,楞怔了壹會兒,突然按照西方最親切的禮節壹下子將康熙緊緊抱住:"我讀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來沒見過壹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

在清朝皇帝的禦膳譜裏,除了山珍海味和各種精細食品外,還有壹種粗糧:玉米粥。在德齡著的《清宮瑣記》中,就記載著慈禧太後愛吃玉米粥的事。那麽,玉米粥是怎麽進皇家食譜的呢?

相傳,康熙皇帝壹次帶著侍從到灤平的長山峪壹帶打獵。眼看太陽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往回走,忽然發現壹只梅花鹿,他急忙快馬加鞭,緊追不舍。這時,天色漸黑,侍從也不知哪裏去了。康熙累得氣喘籲籲,肚子也餓得咕咕叫,只好策馬往回走。走了壹會兒,突然見前面有燈光,近前壹看,原來是壹家農舍。康熙勒住了馬,從窗子裏看到壹個白發老人和幾個兒子正要吃飯。飯桌上擺著熱氣騰騰、焦黃焦黃的玉米面幹糧和香噴噴的玉米粥,還有野兔肉燉蘑菇、燒金針菇和壹大盤涼菜。香味壹陣壹陣撲鼻而來,真是饞人。康熙這時更覺肚子餓了,他下馬走進農舍,向壹家人施禮說:“我是過路的,因為天晚了,肚子也餓了,想借壹餐,壹定多付銀兩。”山裏人直爽好客,壹聽說遠來的客人,立刻讓到上座。康熙略略客氣幾句,就和這壹家人吃了起來。康熙覺得從來沒有吃過這樣香美的飯菜。但是他最愛吃的還是玉米粥,又粘乎,又爽口,樣子也好看,就像珍珠粒壹樣。康熙壹連吃了三碗。這家人見他實實在在,也很高興。

康熙吃完飯,問道:“這麽好吃的飯菜是誰燒的,壹定是個巧媳婦吧?”老人說:“不是,我家沒女兒,只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上山打獵,二兒子上山砍柴,三兒子在家種菜做飯。這飯菜就是三兒子做的。”康熙看見三兒子長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歡。正在這時,皇帝的侍從在外邊看到皇帝的禦馬,找了進來。這家人這才知道來客是皇帝,惶恐萬分,趕緊磕頭。康熙笑著說:“看妳們壹家快快樂樂享太平,朕很高興!”他吩咐賞銀百兩,才乘馬而去。

過了幾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漢的三兒子,讓他在禦膳房裏專做玉米粥。從此,玉米粥便寫進了禦膳房的食譜。

康熙的母親對書法頗有研究,尤其喜歡當時書法大家趙涵的壹些字帖,便讓康熙學習。康熙也樂此不疲,學習壹個時期後康熙覺得差不多了,便試著上街寫字。壹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縣城私訪,在大街上鋪開紙張,揮筆寫到:“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丟了上邊的壹點,盡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語道:“聽說周至有個趙涵字寫得不錯,諸位看我的字與趙涵比誰居其上?”

話音剛落,壹位老者提筆在那個“然”字上添了壹點,這壹點點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康熙見狀驚問:“請問老先生尊諱?”人群中有人搭話:“他就是我們周至的趙涵!”聽說是趙涵,康熙立即請他到酒家,席間便請教起書法來。趙涵也不客氣,從運筆到布局,從揣摩到腹稿,講得頭頭是道。康熙聽了如醉如癡,不住地稱奇:“先生造詣頗深,教誨之言當為師訓。”分手時,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並請趙涵進京稱臣。趙涵聽說是皇上駕到,嚇得連連叩頭:“萬歲明鑒,恕小人無禮!”

康熙私訪回京,想試試母親對書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寫的字拿給她看。母親拿起字來端詳了壹會兒,說:“康熙學字數十年,只有壹點像趙涵。”並把趙涵添上的壹點指給康熙。康熙聽後對母親更加敬重,從此也堅定了他學習趙涵書法的決心。

電視劇中,有孝莊給順治下毒的情節,順治的歸宿也以出家告終。事實上,順治死於天花。死亡時間為順治十八年六月初八。

在教育兒子方面,至少在順治婚姻問題上,孝莊並不是壹個成功者。也許正因為如此,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年幼的皇孫身上,要求玄燁舉手投足、壹言壹行都要符合帝王規範。玄燁出痘痊愈後,孝莊就讓他“入書房讀書”,還讓皇孫隨從“站班當差”,同大臣壹起參加各種跪拜禮儀。

玄燁當上少年天子後,孝莊常給他講“得眾則得國”的道理。壹次,祖母當著王公大臣的面問康熙的誌向,他不假思索,按照祖母平日的教誨回答說:“惟願天下安寧,百姓安居樂業,***享太平之福而已”,這壹回答著實令在場的官員稱贊不已。

隨著鰲拜專權問題的日益嚴重,康熙在祖母的支持和策劃下,開始實施擒鰲拜的計劃。當鰲拜到內廷覲見康熙時,內侍將壹個折腿椅子請他坐。康熙命賜茶,內侍用壹只經沸水煮過的碗盛茶,鰲拜接茶時因炙手難耐,茶碗猝然墜地,鰲拜屈身拾碗,身後的內侍趁勢將他撲倒。《清史稿》記載說:太後不幹預朝政,朝廷每有大政,康熙“多告而後行”,委婉說出了孝莊在康熙朝前期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康熙八歲喪父,十歲喪母,因此對祖母有特殊的依戀。壹次,孝莊去五臺山禮佛,康熙備下八人擡暖轎壹乘。因考慮到轎夫行走山路不便,孝莊堅持乘車上山。康熙暗中令轎夫隨車後行。由於山路顛簸,乘車實在不穩,孝莊面露難色。這時康熙命轎前行,來到祖母面前。孝莊大為感動,撫著孫兒的背贊嘆說:“車轎細事,且道途之間,汝誠意無不懇到,實為大孝。”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在75歲高齡時病倒。康熙衣不解帶,睡不安榻,晝夜守在祖母身邊達壹個多月之久。

宮中神秘侍女——蘇麻喇姑

歷史上,蘇麻喇姑確有其人。蘇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爾沁部壹個牧民之家。確切的生年不知,但從她作為孝莊的陪嫁侍女來推算,蘇麻喇姑應該比康熙大40歲左右,應是玄燁的祖母輩。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冊封五宮後妃,孝莊被封為西永福宮莊妃。也就在這壹年,蘇麻喇姑作為大清的“女秀才”,受命制定滿族衣冠服飾。這說明她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對滿、蒙、漢服飾有精深造詣。

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後來的塞外經歷,使蘇麻喇姑練就了不凡的馬上功夫。她常常騎馬外出,為孝莊辦理各種事情,是孝莊身邊最得力的侍女。

康熙在宮外避痘的幾年間,蘇麻喇姑確實擔當了教育玄燁的重任。《嘯亭雜錄.蘇麻喇姑》中記載,玄燁幼時,“賴其訓迪,手教國書”。從現存的朱批檔案中可見,玄燁的滿文寫得相當好,而康熙的這壹成就,正是蘇麻喇姑手把手教育的結果。

康熙即位時虛齡只有8歲,但從他的身體發育和心理年齡上看,無疑是早熟的。也許正因如此,康熙才在祖母孝莊的旨意下,於康熙四年七月娶四輔臣之首的索尼的孫女赫舍裏氏為皇後。這時康熙只有11歲。再看此時的蘇麻喇姑,至少應在50歲左右,與康熙不可能有其他曖昧關系。而她愛慕漢人伍次友等等,更屬子虛烏有。

蘇麻喇姑平生有些“怪癬”,《嘯亭雜錄》說她壹年中從不洗壹次澡,只有除夕那壹天,用極少的水對身體進行擦洗,然後將“穢水自飲”,據說這是“為懺悔”。至於“懺悔”的是什麽,就不得而知了。

蘇麻喇姑死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葬以嬪禮”安葬在孝莊的昭西陵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