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條形,花褐色。生長在水邊或陰濕的地方,莖可編席,也可造紙。
雖有絲麻,無棄菅蒯。——《左傳·成公九年》
又如:蒯席(蒯草編的席);蒯履(用蒯草打的草鞋)
古地名,春秋周畿內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
用指甲撓。
我綽著經兒,只望著他那癢處替他蒯。——《醒世恒言》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蒯 ·康熙筆畫:16 ·部外筆畫:10
《唐韻》苦怪切,音喟。《左傳·成九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正義:蒯與菅連,亦菅之類。《儀禮·喪服傳疏》屨者藨蒯之菲也。《禮·玉藻》《註》蒯席澀,便於洗足也。《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註》蒯草中為索。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三年》攻蒯,蒯潰。《註》河南縣蒯鄕是也。 又姓。《前漢·蒯通傳》蒯通,範陽人。 又蒯緱。《史記·孟嘗君傳註》蒯緱,把劒之物,謂以劒繩纏之。 又《韻補》苦對切,音塊。引《左傳》葉雖有姬姜,無棄蕉萃韻。 又《索隱·蒯成侯緤註》引《三蒼》,音裴。*考證:〔《左傳·成八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註》毛詩疏曰,菅與蒯連,亦菅之類。〕 謹照原文八年改九年。註毛詩疏曰改正義。菅與蒯改蒯與菅。〔《註》蒯席〕 謹按此玉藻註非喪服註,註上增禮玉藻三字。
多用於人們的姓氏,但用的太少,沒有進入我國姓氏的前100名。
得姓始祖:蒯得。據《風俗通》是記載,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蒯得的後代。春秋時,蒯地成為晉國大夫蒯得的封邑,他的子孫即以蒯為姓,而稱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於襄陽郡,即現在的湖北省襄陽縣。故蒯氏後人奉蒯得為蒯姓的得姓始祖。
蒯(kuǎi)通,本名蒯徹,漢初範陽固城鎮人,因為避漢武帝之違而改為通。有人從楚漢時期記載蒯通的言論以及《史記·田儋列傳》:“從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壹首。”《漢書·蒯伍江息夫傳》:“通論戰國時說士權變,亦自序其說,凡八十壹首,號曰《雋永》”。認為《戰國策》為其所著。 曾建議韓信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老蒯(laokuǎi)這個詞在我國東北農村被廣泛使用過,在趙本山的<<鄉村愛情>>裏也被用到過,這是民間稱呼年老妻子的壹種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