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騎省,壹般指徐鉉,(916年-991年),字鼎臣,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市)人。五代到北宋時期大臣、學者、書法家,江都少尹徐延休之子。十歲能文,不妄遊處,與韓熙載齊名,合稱“韓徐”。初仕楊吳,擔任校書郎。再仕南唐,歷任知制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跟隨南唐後主李煜歸順北宋,歷任太子率更令、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淳化初年,因事貶為靜難軍行軍司馬,病逝於任上,時年七十六歲。工書法,與弟徐鍇合稱“江東二徐”。在文字、詩歌、散文創作方面成就十分突出,與人***同校訂《說文解字》,參與編纂《文苑英華》,著有個人文集30卷,《質疑論》若幹卷。《全唐文》《全唐詩》《全宋文》均收錄有其作品。
李山甫,(1019年—1087年),字明叟,壹字公晦,號龍溪釣叟,軍事家,詩人,北宋建昌軍南城縣龍溪保人(今江西省資溪縣高田鄉龍蔭村)。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任建寧知縣。熙寧六年(1073年)從經略安撫使王韶攻取吐蕃占據的河州,因守香子城有功,升為太常博士、河州通判。元豐三年(1080年),王韶以其才可用,薦於朝廷,授作坊使,任澧州。在澧州妥善處理了當地少數民族的問題。積極參加王安石倡導的變法運動,與之交厚,王安石曾赴其家探訪,留有《訪山甫龍溪新居題壁》、《訪山甫入長山不遇》、《題長山山甫故居》等。
赴舉,音fù jǔ,意思為應舉。唐宋時指鄉貢入京參加禮部試。明清時指赴省城參加鄉試。宋·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十八出:“爭如投上國,赴舉奪魁名。”
所知,音suǒ zhī,釋義:1、所知道的;知道。漢·王粲《詠史詩》:“自古無殉死,達人***所知。”2、相識的人;要好的人。唐·元稹《鶯鶯傳》:“張生發其書於所知,由是時人多聞之。”本條詩話中“所知”應為“相識的人”。
黃祖,(?-208年),東漢末年將領。劉表任荊州牧時,黃祖出任江夏太守。初平二年(191年),黃祖在與長沙太守孫堅交戰時,其部下將孫堅射死,因此與孫家結下仇怨。之後,黃祖多次率部與東吳軍隊交戰,射殺淩操、徐琨等人。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與孫權的交戰中,兵敗被殺。
鸚鵡客,典故。黃祖殺禰衡。禰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個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薦禰衡表》,向曹操推薦禰衡,但是禰衡稱病不肯去,曹操封他為鼓手,想要羞辱禰衡,卻反而被禰衡裸身擊鼓而羞辱。後來禰衡罵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給劉表,禰衡對劉表也很輕慢,劉表又把他送去給江夏太守黃祖。黃祖也能善待禰衡。禰衡替黃祖做文書方面的事,孰輕孰重、孰疏孰親,都處理得很恰當。黃祖拉著禰衡的手說:“先生,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說的話壹樣啊。”黃祖的長子黃射,為章陵太守,和禰衡尤其友善。黃射壹次宴請賓客,有人送給他壹只鸚鵡,黃射舉著酒杯對禰衡說:“希望先生(就鸚鵡)作壹篇賦,以此來使嘉賓高興高興。”禰衡提筆就寫,中間沒有任何改動,壹氣呵成,文辭色彩也很華美。後來黃祖在大船上,宴請賓客,但禰衡出言不遜,讓黃祖很難堪,黃祖就斥責禰衡。禰衡更是仔細地盯著黃祖,說:“死老頭!”黃祖非常生氣,想要打他。禰衡更是大罵,黃祖氣憤到極點,就下令殺禰衡。因為黃祖的主簿壹向恨禰衡,即刻就殺了禰衡。黃射得知消息後光著腳來救,但沒趕上。黃祖也後悔,就厚葬了他。禰衡死時年二十六歲。最後因為和黃祖言語沖突而被殺,時年二十六歲。黃祖對殺害禰衡壹事感到十分後悔,便將其加以厚葬。
誌公,音zhì gōng,意思是尊稱南朝梁高僧寶誌(壹作“保誌”)。誌公,南北朝齊、梁時的僧人,又叫寶誌、保誌、保公,(418年—514年)。誌公禪師是個傳說中的“神僧”,據說俗姓朱,是金城(在今甘肅蘭州)人。他年少出家,參禪開悟。後居無定所,往來都市,時而吟唱,頗似讖記,眾人爭問禍福,所言均驗。齊武帝以其惑眾,曾拘其入獄。但人們仍日日見他散步街頭;待查看獄中時,他仍在牢房打坐。齊武帝聞悉此事後,請他入華林園供養,禁其出入。但他並不受約束,仍常來往於龍光、凈名、興皇等寺。至粱武帝建國,始解其禁,並尊奉為國師,時常長談,請開示法要。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保誌》:“今上即位,下詔曰:‘誌公跡拘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南史·隱逸傳·釋寶誌》:“雖剃須發而常冠帽,下裙納袍,故俗呼為誌公。”
麒麟兒,音qí lín ér,指穎異的小孩子。古代中國民間多以“麒麟兒”、“麟兒”、“麟子”等為美稱贊揚別人家的孩子。古時王室成員也可代指自己的孩子。“誌公偏賞麒麟兒”,南朝《陳書·徐陵傳》曰:“時寶誌上人者,世稱其有道,陵年數歲,家人攜以侯之,寶誌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
王建,(765年—830年),字仲初,許州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唐朝大臣、詩人。出身寒微,貧困潦倒。大歷年間,考中進士,壹度從軍。中年入仕,歷任昭應縣丞、太府寺丞、秘書郎、太常寺丞,累遷陜州司馬,世稱“王司馬”。唐文宗大和四年去世,時年六十六歲。擅於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詩作題材廣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宮詞”,為研究唐代宮廷提供重要材料。今存有《王建詩集》《王建詩》《王司馬集》等本及《宮詞》1卷。
李仆射,即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臨潭縣(今甘肅省臨潭縣)人。唐朝中期名將,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元和十二年(816年),出任唐鄧節度使,參與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叛亂,於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王建創作《贈李愬仆射二首》,全詩包舉唐朝的平蔡戰役,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地記錄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奇襲過程。
白香山,即白居易。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禦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壹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東都,指唐朝東都洛陽。唐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於是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員品並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實行兩京制。韓愈曾經在洛陽任職。本條詩話的《東都》詩正式詩名為《東都遇春》。原句為“舊遊喜乖張,新輩足嘲評。”《隨園詩話》將“嘲”誤刊為“朝”。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府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元稹聰明過人,少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但是元稹在政治上並不得意,雖然壹度官至宰相,卻在覬覦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劃下被貶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節度使等職。死後追贈尚書右仆射。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余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100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痞臥》,指因為痞癥而臥床。痞癥是中醫病名,指胸腹部脹悶不適而外無硬結之形的癥狀,也有稱腹內有硬塊的。痞證的臨床表現有:1、有的人可能會出現頭暈目眩的現象。2、還有的人可能會出現咳痰或者是腹部墜脹的癥狀。元稹詩句“壹生長苦節,三省詎行怪”,可以說既間接描寫了痞癥的表現,還對自己為啥得此病進行了反思。
片玉,音piàn yù,比喻群賢之壹。《晉書·郤詵傳》:“(武帝)問詵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壹,猶桂林之壹枝,昆山之片玉。’”
酧,音chóu,意思同“酬”。酧唱:以詩詞相互贈答。康熙字典:《正字通》俗酬字。
正旦,音zhēng dàn,指農歷正月初壹日。另,讀zhèng dàn時,指戲曲角色行當,青衣的舊稱,有些地方劇種裏還用這個名稱。
青臍,指肚臍周圍皮膚色青。臍色發青或青藍,為內有寒積、水飲或風寒內伏中州,常與腹皮寒冷、拘急板滯並見。常有腹痛隱隱,喜按就溫,腸鳴泄瀉,四肢欠溫,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長,舌苔白潤,脈遲或緊。此外,痛證亦可出現臍色發青。元稹詩句“閑觀風色動青臍”,說明元稹對中醫頗有了解。前面說到了“痞癥”,這裏又說到“青臍”,從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推知,元稹患有經常腹脹、腹痛的疾病。也許有人會說,青臍也可能指青色的臍橙啊,“閑觀風色動青臍”不是正合適嗎。可惜,植物學告訴我們,臍橙是蕓香科、柑橘屬植物甜橙的壹類栽培品種,臍橙最早的品種華盛頓臍橙是1870年由巴西的有核塞來他甜橙的枝變而來,20世紀初,臍橙通過數次引種栽培才傳入中國。元稹顯然是沒有見過臍橙的,所以,“青臍”絕非青色的臍橙。
令狐相公,指令狐楚,(766年-837年),字愨士,自號白雲孺子。京兆府鹹陽縣(今陜西鹹陽市)人,郡望敦煌(今屬甘肅)。唐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本條詩話之“仁風扇道路,陰雨膏閭閻”句出自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韻》。唐長慶四年(824年),唐敬宗即位不久,令狐楚便被起用為河南尹兼禦史大夫。同年九月,出任檢校禮部尚書,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及汴、宋、亳諸州觀察使。
仁風,音rén fēng,釋義:1、形容恩澤如風之流布,舊時多用以頌揚帝王或地方長官的德政。《後漢書·章帝紀》:“功烈光於四海,仁風行於千載。”2、亦指扇子。《世說新語·言語》“江山遼落,居然有萬裏之勢”劉孝標註引《續晉陽秋》:“太傅謝安賞宏機捷辯速,自吏部郎出為東陽郡,乃祖之於冶亭,時賢皆集。安欲卒迫試之,執手將別,顧左右,取壹扇而贈之。宏應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合坐嘆其要捷。”後因以“仁風”為扇子的代稱。宋·胡繼宗《書言故事·器物》:“扇曰仁風。”
閭閻,音lǘ yán,意思是原指古代裏巷內外的門,後泛指平民老百姓。出自《史記·平準書》:“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閭,泛指門戶;人家。中國古代以二十五家為閭。閻,指裏巷的門。唐·白居易《湖亭望水》:“岸沒閭閻少,灘平船舫多。”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開成二年(837年),進士及第,起家秘書省校書郎,遷弘農縣尉,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嶽父)幕僚。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壹生困頓不得誌。大中末年,病逝於鄭州。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壹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
簟,音diàn,從竹,覃聲。本義:竹席。冰簟,清涼如冰的簟席。
陸龜蒙,(?—約881年),字魯望,自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裏先生,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詩人、農學家。舉進士不第,曾作湖、蘇二州刺史幕僚。後隱居松江甫裏(今江蘇吳縣甪直)。約中和元年(881年),陸龜蒙去世。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下詔,追贈為右補闕。陸龜蒙與皮日休齊名,人稱“皮陸”。其詩求博奧險怪,七絕較爽利。寫景詠物為多,亦有憤慨世事、憂念生民之作,如《雜諷九首》《村夜二篇》等。文勝於詩,《四舍賦》、《登高文》等均憂時憤世之作。小品文寫閑情別致,自成壹家。著有《耒耜經》、《吳興實錄》、《小名錄》等,收入《唐甫裏先生文集》。
包山,音bāo shān,山名。位於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山下有洞庭穴,為地脈。也稱為“洞庭西山”。
緗蕤,音xiāng ruí,釋義:1、水草名。壹名紫荇。清·厲荃 《事物異名錄·百草·荇》:“緗蕤,紫荇也。”2、黃色下垂的花朵。緗:淺黃色,《說文·新附字》帛淺黃色也。蕤:草木枝葉下垂貌,《說文》蕤,草木華垂貌。宋·姜夔《洞仙歌·黃木香贈辛稼軒》詞:“花中慣識,壓架玲瓏雪。乍見緗蕤見瑯葉。”本條詩話錯將“緗”刊刻成“湘”,此二字在古代亦不能通假。
朱竹垞,即朱彜尊,(1629—1709),字錫鬯(音chàng),號竹垞(音chá),又號醧舫,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別號金風亭長,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清朝詞人、學者、藏書家。詳見《硬讀<隨園詩話>(267)》
阼階,音zuò jiē,意思是指正房門口東側的臺階,或東廂房前的臺階。《儀禮·士冠禮》:“主人玄端爵韠,立於阼階下,直東序西面。” 鄭玄註:“阼,猶酢也,東階所以答酢賓客也。”漢·賈誼《新書·禮》:“禮,天子適諸侯之宮,諸侯不敢自阼階。阼階者,主之階也。”《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丁未,齊主至,帝降至阼階,見以賓主禮。”郭沫若《屈原》第二幕:“正面四大圓柱並列,中為明堂內室,左右有房,房前各有階,右為賓階,左為阼階。”
杜少陵,即杜甫。
燈檠,音dēng qíng,意思是燈架。北周·庾信《對燭賦》:“刺取燈花持桂燭,還卻燈檠下燭盤。”宋·陸遊《冬夜讀書》詩:“莫笑燈檠二尺餘,老來舊學要耘鋤。”
蒲桃,音pú táo,古時對葡萄的別稱,也稱蒲陶、草龍珠、賜紫櫻桃、菩提子、山葫蘆。明·陳與郊《昭君出塞》:“妳有壹日蒲桃春釀賞,又只怕鴻雁秋來斷八行。”
酂侯,音zàn hòu,或cuó hòu,亦作“鄼侯”。漢代開國功臣蕭何的爵號。蕭何所封酂侯,酂有兩地,音分別為zàn、 cuó。南陽郡酂(zàn)縣在今湖北省老河口壹帶。酂(cuó)在劉邦、蕭何的家鄉豐沛不遠,在今河南永城西酇城鎮之地。《史記集解》、《史記索隱》都以為蕭何封地應為南陽酂縣,大多數參考材料也註“酂侯”音為“zàn hóu”。但據《朱紹侯文集(續集)》“酂侯蕭何封地考”考證,其封地應該在河南永城西酇城鎮,故“酂侯”實應為“cuó hóu”。《辭海》未註,《詞源》也認為應讀“cuó”。
馬援,(前14年-49年),漢族,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壹。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壹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壹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
量移,音liàng yí,釋義:1、多指官吏因罪遠謫,遇赦酌情調遷近處任職。唐·白居易《自題》詩:“壹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清·顧炎武《日知錄·量移》:“唐朝人得罪貶竄遠方,遇赦改近地,謂之量移。”2、泛指遷職。清·梁章鉅《歸田瑣記·歸舟》:“道光辛醜秋七月,由粵西量移蘇撫。”
範蠡,(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南陽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越國相國、上將軍。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興越滅吳,後隱去。著《範蠡》兵法二篇,今佚。
伍員,音wǔ yún,( ?—前664年),字子胥,春秋楚人。與父兄俱仕楚,後楚王聽讒言殺其父兄,員逃亡吳國佐吳伐楚報仇,並輔吳稱霸。吳王夫差滅越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不聽員諫,因信讒殺之。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後九年越果滅吳。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