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字筆畫順序是:橫、折、撇、捺。
其他相關
戈(拼音:gē)是漢語常用字,始見於商代,其古字形像壹把戈。戈是壹種兵器,也是商周時代常用的兵器之壹,因此“戈”也是壹般兵器或戰爭的代名詞。
戈是漢字部首之壹,用戈作意符的字多與兵器或軍事有關。與兵器相關的如戟、戮;與軍事相關的如戍、戰、戒。
中文名:戈,拼音:gē,部首:戈,五筆:AGNT(86);AGNY(98),鄭碼:HM,字級:壹級(0104),外文名:dagger,註音:ㄍㄜˉ,平水韻部:下平五歌,筆畫數:4+0,造字法:象形,結構:獨體字,獨體結構,統壹碼:CJK,統壹漢字:6208,倉頡碼:I,四角號碼:53000。
文字溯源
象形字。戈所模擬的就是古代兵器戈,戈的最大特點就是與柄垂直的戈刃,正是根據這壹特征,先民們形象地創造了戈字。豎的壹筆是木質的戈柄(柲bì),頂部為“柲帽”;下部的叉狀或箭頭則是戈柄底部的金屬套件“鐏”,可以插在地上。
上部壹橫就是戈頭,前半截為“援”,上下都有刃;穿過木柄後半部分為內(nà),右下系有飾物。金文基本上保持了甲骨文的形狀。
西周金文柲飾下移,鐏上移到柲中,柲作弧形。戰國文字承襲西周金文,或加“金”加“皿”繁化。小篆的下部就不像了,但戈頭還像。楷書就完全不像了,但意思未變。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並)古禾切,音鍋。《說文》:平頭戟也。徐鍇曰:戟小支上向則為戟,平之則為戈。壹曰戟偏距為戈。
《禮·曲禮》:進戈者前其?,後其刃。正義曰:戈,鉤孑戟也。如戟而橫安刃,但頭不向上,為鉤也。直刃長八寸,橫刃長六寸,刃下接柄處長四寸,竝廣二寸,用以鉤害人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戈柲六尺有六寸。又: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註: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胡,其孑也,援,直刃也。
《釋名》:戈,過也。所刺擣則決,所鉤引則制之,弗得過也。《書·牧誓》:稱爾戈。註:戈,短兵也。人執以舉之,故言稱也。
又《典略》:周有孤父之戈。又國名。在宋鄭之閑,寒浞子豷封於戈,少康滅之。
又姓。《史記》:夏後有戈氏,宋戈彥,明戈鎬。又司戈,武職,從八品,唐天授年閑置。從弋,壹橫之。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