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文言文和字的意思是什麽

文言文和字的意思是什麽

1. 解釋古文和字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裏的:有叫顏回的,好學 ,不指責別人,同樣的錯不犯第二次

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筆下禽也。--史記裏的,應該是高祖篇:陛下(指的是劉邦)不能帶兵,卻善於帶將領(前個將是動詞帶領的意思,後個將是名字,就是將領,或者帶兵的人)這就是為什麽韓信(信就是韓信)成了您的手下(這個筆應該是個通假字,是麾下,麾下禽的意思就是別人的手下)

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這個不知道出處,應該說的是唐朝的賈島,鳥宿池邊夜,僧推月下門。好像是這麽寫的,據說當時賈島為了用“推”還是“敲”曾經思思考很久。這句的意思是:常常擡手做推和敲的姿勢

引手的引是擡的意思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不知道出處|宋國有個富人,天下雨把墻淋壞了

暮而果大亡其財。--這句沒有上文,最後果然喪失了很多財產

螳螂委身曲附 附( ) 如我,能將幾何 將( 把的意思,能把它怎麽樣)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 嘗(曾經 )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雨( 下雨) 不築,必將有盜 盜( 賊)

其鄰人之父亦雲 雲(說 亦雲:也這樣說的意思) 其家甚智其子 智(這個是個意動詞,以其子為智,就是以為兒子很聰明的意思 )

暮而果大亡其財 暮( 字面上應該是最後,終了的意思) 亡(這裏應該做喪失講 )

說說我的見解,古文讀的是個意境,很多東西是翻譯不出來的,我們翻出來的東西會喪失了古文真正的味道,建議讀古文的時候能少翻譯多體會,告別這樣教條的教育方式

2. 及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

1、追趕上,抓住。 及,逮也。——東漢·許慎《說文》

2、至,達到。 及,至也。——《廣雅》

3、待,等到。 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4、遭受。 鐵铦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與……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6、連累;關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7、通“給”。供應。 然則大囯內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 趁。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 連 和,與。 洄曲及諸道橋梁。——《資治通鑒唐紀》 洄曲及四境。 扣其鄉及姓字。——明·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又如:孔子及門徒。 副 1、表示反問,相當於“豈”。 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左傳》 2、表示頻率,相當於“又”。 兒寬家貧,當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史記》 3、表示程度,相當於“極”。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滸全傳》

3. 文言文中 哪些字的意思是 她 和 妳 的意思

·文言文中沒有“她”的稱謂,古代男女的人稱代詞多數壹樣,男女不分。

“她”是現代漢語裏常用的壹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這個字,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

在古文裏,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後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壹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後,有的文學作品也用“伊”字來指女性,如魯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壹個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稱女性。

壹時轟動全國。“她”字壹出現,就遭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卻很快得到人民群眾的承認、稱贊,並被廣泛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此事在當時文化界成為轟動壹時的新聞。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壹次“大仗”。

·二、第二人稱(妳)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妳、妳的、妳們、妳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妳怎麽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妳”,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妳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妳”,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妳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妳”。

10、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妳是個被雇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麽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於“妳”。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遊《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妳的父親。

句中的“乃”就是代詞,“妳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妳爹爹回來時,壹定會跟妳算賬的。

“而”便是代詞“妳”。 三、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

這裏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

“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殺了。

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字也同上壹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壹“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

這裏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稱“人家”。

····························· 壹、第壹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

“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輸》——我知道妳用什麽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

“余”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嶽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壹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

“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 ······························ 至於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之用,壹般譯著“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微薄的力量,還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樣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兩座大山怎樣呢,句中的“君”。

4. 文言文中“和”字的全部解釋

和:1.音樂和睦。

《老子》:“音樂相~”和睦,協調。《左傳》:“秦,晉不~久矣”2.溫和,暖和。

李白《雉朝飛》詩:“春天~,白日暖。” 以及.和悅.《戰國策》:“齊王~其顏色。”

3.攙和。杜甫《歲晏行》:“今許鉛錫~青銅”4.連詞。

與,和。嶽飛《滿江紅,懷飛》:“八千裏路雲~月”5.介詞。

連。都。

秦觀《阮郎觀。湘天風雨破寒初》:“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雁無。”

6.車軾上的鈴《荀子。正論》:"~鸞之聲”(鸞:車鈴)7.和讀第四聲(賀)。

為跟著唱。《後漢書。

黃瓊傳》:“陽春之曲,~者必寡。”(陽春之曲:古代所謂的高雅的歌曲。)

5. 文言文中的合字是什麽意思

1. (會意。

從亼( jí),三面合閉,從口。本義:閉合,合攏) 2. 同本義 [close;shut] 合,合口也。

——《說文》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莊子·秋水》 3. 引申為開合之稱 合則成體。

——《莊子·達生》 合蓋隆起。——《後漢書·張衡傳》 四面竹樹環合。

——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綠樹村邊合。——唐· 孟浩然《過故人莊》 暝色已合。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4. 又如:蚌合;合上書;合祛(開閉);合喙(閉口);合盤(猶合掌);合瞑(閉目;閉目入睡) 5. 會聚,聚合 [assemble] 於是乎合其州鄉朋友婚姻。——《國語·楚語下》 將合諸侯。

——《周禮·秋官·司儀》 離則復合,合則復離。——《呂氏春秋·大樂》 齊桓公合諸侯。

——《呂氏春秋·精諭》 公子即合符。——《史記·魏公子列傳》 晉鄙合符。

合江夏戰士。——《資治通鑒》 五萬兵難卒合。

卒與屍合。——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6. 又如:合眾(集合眾人);合族(聚合全族的人);合火(結夥,結伴);合軍(集結軍隊);合散(聚合消散);合緒(聚集在壹起) 7. 聯合;聯絡 [unite;ally]。

如:合盤(合夥);合出(湊合出來);合字(同夥;黑店) 8. 結合 [bine;unite]。如:合色鞋(用幾種顏色料子湊成鞋面的鞋子) 9. 符合,不違背 [conform to]。

如:合機(跟事實相符);合程(合乎格式或規定的程序);合情合理;不合自然 10. 適合 [suit] 合於桑林之舞。——《莊子·養生主》 甚合孤心。

——《資治通鑒》 11. 又如:合式(合適;合意);合中(適中);合折兒(合適);合景(與當時場面相適合,相般配);合折(恰當;合乎心思;合適);合他意思 12. 合並 [merge;amalgamate]。如:合傳(紀傳體史書的創作,合兩人以上的事跡作傳,稱合傳) 13. 覆蓋;籠罩 [cover]。

如:合撲(面朝下撲倒);合在缺底下(蒙在鼓裏) 14. 匹配;配偶 [mate;marry] 天作之合。——《詩·大雅·大明》 得耦為合。

——《周禮·媒氏》註 豈合令郎君。——《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5. 又如:合和(結婚姻之好;親睦);合姓(指結婚。

男女兩性合為壹家);合獨(使鰥夫寡婦結成夫妻) 16. 交鋒 [engage in a battle or contest]。如:合刃(軍隊相遇,刀刃相接);合戰(交戰) 17. 折算等於 [be equal to]。

如: 壹米合三尺 18. 制作 [棺材] [make]。如:合甲(制成皮革);合壽材 19. 應該 [should]。

如:合當(合該;應當);合行(合當;應該;集中在壹起);合受(應該受到) 20. 吵架 [quarrel]。如:合嘴(爭吵);合爆(合皂。

混鬧;喧鬧);合嘴合舌(吵架) 21. 合掌 [clasp]。如:合手 22. 回答,答 [answer]。

如:合要(各舉簡要的言辭,以互相答辯) 23. 交媾。雌雄交尾,男女 *** [sexual intercourse]。

如:合蓋(已得手。特指成男女情事)。

6. “文言文”三字的意思是什麽

是不是“赤兔之死”還是“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在 初中作文網)裏,自己去找。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妳吃飯了嗎?”。

7. 文言文典型字的各個意思

走(跑的意思)吾(我的意思)壹、理解詞語和句式——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B級) [知識要點] 對高中生來說,文言文閱讀就是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所謂“淺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幾個標準來衡量。 第壹,從文章運用的詞匯來看,主要是常用詞與次常用詞,非常用詞出現的機會極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專門術語也很少運用。第二,從文章出現的語法結構來看,主要采用常見的文言句式以及壹般性的詞類活用。

文言虛詞的運用也以常見的典型的用法為主。第 三,從文章的體裁上看,主要是敘事、寫景、抒情、壹般說理等形式,而不是專門性較強的學術著作之類的作品(如《文心雕龍》)。

第四,從文章內容涉及的範圍來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聯系較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從文章的整體風格來看,屬於典範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兩漢散文與唐宋八大家之類後世古文家(不是駢體文作家)的作品。

不過由於高考這壹選拔性考試自身的要求,並非所有淺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試的材料。大致說來,文言文閱讀的命題在選取文段時常有這樣壹些考慮:語言規範標準,卻又不刻板雷同;內容深淺適中,但又含有較深的意蘊;文筆流暢多彩,決不晦澀單調;風格雅正典範,卻又不千篇壹律;設題之點較多,而又能分出深淺層面;總體難易適度,無過難或過易的地方。

此外,選段還應和學生應該具備的文言知識有壹定的聯系。 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變化量大的是詞匯。

因此,在文言文學習中,積累壹定數量的實詞和虛詞非常重要。而實詞與虛詞相比較,更是閱讀文言文關鍵的壹環。

要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必須做到能夠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實詞的詞義。而要達到這壹要求,又必須註意以下四點: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2.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壹詞多義; 3.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實詞活用的多種形式。

知識點解說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古今漢語的同形詞語,只有壹些基本詞(“天”、“地”、“山”、“水”等)和壹些專有名詞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大多數都有了變化。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移,或感 *** 彩不同。

有的變得完全不同,如“湯”、“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無貶義);大多數情況則是,壹些多義詞語,只是其中壹兩個義項古今相同,其他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討伐”的意義,但古代還有“功業”、“自我誇耀”的意義。

另外,現代漢語中的壹些雙音詞,古代都是壹個詞組,意義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

閱讀文言文,如果不註意古今意義的差別,以今度古,望文生義,就很易出錯。下面將常見的古今異義詞語,按單音和雙音兩類分列於後,括弧內註明古義或古代才有的意義。

對古代是詞組現代是雙音詞的不再加以說明。 單音詞 被(遭受,覆,蓋,通“披”) 兵(武器,軍事) 除(建築物臺階,任命官職) 床(壹種坐具) 存(思念、愛撫) 黨(古代居民組織,偏袒) 豆(古食器) 多(稱贊) 伐(功業,自誇) 訪(咨詢) 墳(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諷(背誦,委婉勸告) 封(疆界,築土為壇祭山神,分 封) 國(國都,城邑,封地,地方) 購(懸賞捉拿) 河 (專指黃河) 恨(遺憾) 集(棲止) 幾(希望) 假(借 給,借助,寬容) 江(專指長江) 揭(高舉) 就(靠近, 完成) 竊(表自謙) 窮(困窘,竭盡) 勸(勉勵) 卻 (退,推辭,回頭) 去(離開,相距) 讓(禮讓,責備) 稍(漸漸) 少(稍微) 身(自身) 是(這) 適(前往) 樹(種植,培養) 速(招來,邀請) 湯(熱水,開水) 涕(眼淚) 偷(得過且過) 臭(氣味) 厭(滿足,吃飽) 再(兩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賊(禍害,殘害) 遮(攔住) 走(快行) 雙音詞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見識鄙俗) 處分 (處置,安排) 從容(語言得體) 聰明(聽力好與眼力好) 大塊(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縱橫) 獨立(單獨或孤獨站立,超群不凡) 反復(改變以往局面,書信來往) 放心(散失了的誌意) 非常(意外情況) 風流(有功績而又有文采,流風余韻) 逢迎(迎接) 感激(感動奮發) 光景(光陰) 故事(往昔的事,舊例) 橫 行(縱橫於四方而無所阻擋) 交通(勾結,彼此相通) 結束(整裝,裝束) 經濟(治理國家) 舅姑(公公與婆婆) 具體(具備形體)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可憐(可愛,可惜) 烈士(有誌於建功立業的人) 美人(妃嬪) 莫非(沒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實(它的果實,他[或它]的實際) 妻子(妻子和兒女) 親戚(父母家人,族內外親屬)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劍,指法律條文) 山東(崤山以東,太行山以東,華山以東) 身體(親自實行) 首領(頭和脖子) 書記 (主管文書的官員) 雖然(雖然這樣,即使這樣) 提綱 (抓住綱領) 同誌(誌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現) 文法(法令或法令條文) 文章(法律條文,文彩) 無 賴(無所依恃,無聊) 無論(不要說) 無日(沒多少日子) 犧牲(古代祭祀用。

8. 文言文中什麽字有“是”的意思

漢字若 釋義ruò ① 像。

《赤壁之戰》:“眾士慕仰,~水之歸海。” ② 及;比得上。

《鄒忌諷齊王納諫》:“徐公不~君之美也。” ③ 妳;妳們;妳(們)的。

《鴻門宴》:“~入前為壽。”《捕蛇者說》:“更~役,復~賦。”

④ 這樣的;這。《齊桓晉文之事》:“以~所為,求~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⑤ 至於。《齊桓晉文之事》:“~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⑥ 假如;如果。《肴之戰》:“~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⑦ 或;或者。《漢書?食貨誌》:“時有軍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 好像;似乎。《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 用於形容詞後,表示“……的樣子”,也可不譯出。《詩經?氓》:“桑之未落,其葉沃~。”

若華若木之花。 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生於日落之處,青葉赤花。 若時⒈順應天道。

時,四時;天運。⒉此時。

⒊彼時。 若屬妳們這些人。

若許猶“如許”。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

9. 常見的文言文的幾個字的意思``

1.於 .引出動作的時間等 2.表示比較 3.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4.動詞詞頭,無義. 於 於 yú 〔介〕 (1) 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意義相當於“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於野。

——《後漢書·列女傳》 (2) 又 成於機杼。 射於家圃。

——宋·歐陽修《歸田錄》 (3) 又 葫蘆置於地。 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於:介詞,到。)——清·姚鼐《登泰山記》 (4) 又如: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於以(在何處);於茲(在此);於時(在此) (5) 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相當於“向”、“對”、“對於” 告之於帝。

——《列子·湯問》 何有於我。——《論語》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唐·韓愈《師說》 言於李愬。——《資治通鑒·唐紀》 語於富者。

——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於人民有益 (7) 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意義相當於“從”或“自”、“由” 。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8) 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相當於“被” 不拘於時。

——唐·韓愈《師說》 苦於多疾。——宋·蘇軾《教戰守》 傷於縛者。

——清·方苞《獄中雜記》 擇於自然。——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9) 又如:我限於水平,未能對這篇文章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10) 引進比較對象,意思相當於“比” 甚於婦人。

——《戰國策·趙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同於真。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11) 又 同於幻。 近於自然。

——蔡元培《圖畫》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於壹切 (13) 表示把動作、行為加給對方,相當於“給” 。如:榮譽歸於教練 (14) 表示相對的位置 。

如:垂直於肋板的脊柱 (15) 姓 於 2.為讀二聲時,1.為是動詞,解釋為:以為、認為……2.用在句末時,是語氣詞3.表被動時,是介詞。 讀四聲時,是介詞,當“替”講3.以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2.率領 《左傳》”宮之奇其以其族行” 3.認為,以為 。

4.原因《列子》 “宋人執而問其以” 5.介詞。在……時候;憑借……身份;因為(“孫臏已此名顯天下”)。

6.連詞。用法相當於“而” 7.和“上”“下”等詞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如“以上”;“以東”。 11.通假字,“已”,已經。

《史記》“固以怪之以” 以 1.作介詞 則以鐵範置鐵板上 何以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憑 因為 2.作連詞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可譯為“來” 3.作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認為4.其第三人物代詞,相當於“他(她)”、“他們(她們)”、“它(它們)”;“他(她)的”、“他們(她們)的”、“它(們)的”:各得~所。莫名~妙。

三緘~口。獨行~是。

自食~果。 ◎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個”、“那些”:~他。

~余。~次。

文如~人。名副~實。

言過~實。 ◎ 那裏面的:~中。

只知~壹,不知~二。 ◎ 連詞,相當於“如果”、“假使”:“~如是,熟能禦之?” ◎ 助詞,表示揣測、反詰、命令、勸勉:“~如土石何?” ◎ 詞尾,在副詞後:極~快樂。

大概~。5.而而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壹絲而累,以至於寸。

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壹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

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妳,妳的。

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而已)罷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

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誌。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6.然然 rán ㄖㄢˊ 對,是:~否。不~。

不以為~。 以為對,答應,信守:~納(以為對而采納)。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