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倉頡創字”是什麽典故?意思?

“倉頡創字”是什麽典故?意思?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民間傳說倉頡造字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壹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裏牲口的數目、屯裏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裏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麽辦呢?倉頡犯難了。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壹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裏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壹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壹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壹連用了好幾年。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壹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壹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壹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壹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壹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壹喜:既然壹個腳印代表壹種野獸,我為什麽不能用壹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麽,形成了文字。過程流傳於鄭州市郊區、新鄭、新密、登封壹帶。新鄭市城南關有座風臺寺,相傳是古代倉頡造字的地方。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結繩記事。軒轅黃帝統壹中華後,命大臣倉頡造字,倉頡在洧水河南岸的壹個高臺上造屋住下,專心造字。好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倉頡很著急,壹天他正坐在茅屋前苦想,壹只鳳凰嗚叫著從天空飛過,鳳凰嘴裏銜的壹片樹葉落下來,上面有個明顯的獸蹄印,壹名老獵人說這是貅蹄印,各種獸的蹄印都不壹樣,他只要壹看蹄印,就知道是什麽獸。倉頡由此受到啟發:世上萬物各有特征,抓住特征,畫出圖像,不就是字嗎?從此他註意觀察各種事物,造出了山河湖海、日月星雲、樹木花草、鳥獸蟲魚等很多字,從此中國有了文字。後人為紀念倉頡造字的功勞,把倉頡造字的高臺叫“鳳凰銜書臺”,宋朝人又在這裏建寺築塔,稱為“鳳臺寺”。歷史起源及演變倉頡造字起源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壹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臺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中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發展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裏,倉頡也不是壹個,有的在刀柄上刻壹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壹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壹采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壹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人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壹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人物簡介倉頡陵遺址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壹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倉頡,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裏吳村人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臺北有倉頡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