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的古義是停留,止息,住,居住。
資料擴展:
處(拼音:chǔ、chù)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狀似壹個頭戴皮冠在幾上坐著的人。處本義為暫時停下來、止息,引申為居住。用於使動,引申為使事物各得其所的行為,特指對過失或壞的行為進行處理。
在中國古代,讀書人不外出做官稱為處士,而未嫁的子女稱為處子或處女。以上義讀chǔ。處還讀作chù,作名詞用,意思是所處的地方、場所,又指機關或機關裏的壹個部門、機構。
字源演變:
《漢語大字典》認為,處的金文字形像壹個頭戴虎皮冠的人據幾而坐的形象;幾是古人席地而坐時供依靠的器具或擱置物件的小桌子。
古人家居時,習慣席地而坐。坐累了就靠在或坐在幾上,這樣做只是暫時休息壹下,故處的本義為暫時停止、歇息壹會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處表示壹只猛虎暫時蹲踞在某個地方。從處字的金文字形來看,它的上面是壹只虎頭,右下是個依坐的幾,左下的“止”表示虎腳。合起來表示停止、休息的意思。
小篆形體,將金文的上半部分變成了虍,下面是壹只腳和依坐的幾,變成了從虍聲的形聲字。隸變後的楷書寫作處,即繁體字形。有的小篆將上部的虍省去,隸變後的楷書寫作“処”。現代通行的簡化字形處則是由処變化筆畫而來的。
處由暫停、歇息進而擴展為停止、留下。三國魏·曹植《浮萍篇》:日月不恒處,人生忽若寓。大意是時間是不會永遠停止在那裏的,人生是匆匆而過的。處是在屋內暫歇,故又引申為居住、棲息、安頓。
如屈原《九章涉江》:幽獨處乎山中。處由居住又引申為壹道生活,有交往的意義。《詩小雅黃鳥》:此邦之人,不可與處。不可與處,即不能交往、不好相處。和平***處,更是現代的常用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