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格律詩都是押平聲韻,所以寫格律詩首先都是在這三十個平聲韻中選定所需的壹個韻群,然後在寫作中需用韻的地方(律詩術語叫韻腳),都必需用同壹韻群聲韻,否則就是出韻或走韻。比如《聲律啟蒙》中“壹東”: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壹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壹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煉青銅。
1
2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壹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其中空、蟲、東、宮、紅、翁、童、翁、東、風、銅、弓、虹等韻腳地方都是“東韻”韻群裏的同韻字。以此類推。詞與曲有押仄聲韻的,所以按詞與曲譜所需可在韻書七十六仄韻中選取韻群。
《平水韻》韻書裏歸類的106韻,除了韻腳押韻選用外,句中平仄交替也照其聲使用。它的平仄聲調與現代漢語有壹點差異的地方,現代漢語中壹、二聲(平、上)是為平聲,三、四聲(去、入)是為仄聲。但新舊聲在同壹首作品中壹般不可混用。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妳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麽意思?”朱乘機拍了壹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麽‘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壹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麽是入聲。
那麽什麽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壹下。壹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壹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壹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壹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