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清明節的文化習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插柳
祭祖: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
吃饊子、棗糕、雞蛋
壹、河南普通節日傳統風俗習慣
1.河南春節習俗——送神慌年忙祭竈
2.河南中秋節的習俗有:鐵塔燃燈、夜設茶果月餅、面向月亮許願
3.端午節(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4.重陽節(九月初九)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壹個登高節,,重陽賞菊的活動越來越盛行。因為菊花都在九月開放,民間還把九月稱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壹項重要內容。
河南其他特色節日
1.龍擡頭節(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擡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壹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到田野裏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壹項重要內容。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2. 過小年(六月初六)
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壹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裏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壹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鬥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壹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裏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3.乞巧節(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主要參與者是少女,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河南新鄉壹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壹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準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
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壹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壹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壹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壹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4.牲口節(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壹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餵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壹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壹千,罵壹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5.臘八節(臘月初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壹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餵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壹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壹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措施罷了。
6.祭竈節(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壹個重要民間節日,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劈劈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壹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竈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竈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竈儀式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竈儀式多在晚上進行。
祭竈時,祭竈人跪在竈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祭竈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竈糖和火燒等祭竈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在河南,典型的祭竈食品要首推竈糖。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人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