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然能很清楚記得第壹部讀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早忘了是向誰借的,書前大約撕了有十多頁,書尾不知撕了有多少頁,每壹頁紙都卷著邊,稍用力大壹點,就會撕破。那時候,我的年齡應該還很小,應該不超過十歲。之前,除了看《少年文藝》、《兒童文學》,似乎也沒有什麽適合那個年齡的孩子閱讀的書籍。
其實,對於我讀過的第壹部長篇小說《創業史》的主要內容已經記不起多少了,僅記得主人公的名字,還有壹段略微暖昧的描寫。至今想起來,仍然會為自己能記得這段描寫而有些羞愧。年少時光,整個世界在我的心裏還是壹片空白,那些能剌激得心怦怦亂跳的情節現在讀來平淡無比,只是壹種很意像的描述,與現在的下半身寫作相比,用天上地下猶不可比。
那個時候,只要能找到的小說,不管內容精彩與否,走路看、吃飯看,甚至上課也偷偷看。也許正是那個時候的積累,很多時候,我寧願壹個人縮在他人視線不能及的角落,用那些殘留在記憶中的文字構建起的畫面,來串起我的成長,我的快樂,企望它們淹沒現實的生活。
曾經那樣持久、癡迷的沈緬於文字帶給我的欣喜中。
可現在,那種癡迷於壹個故事情節的情形已經沒有了,不知是書在我的生活中已不再顯得奢侈,還是現實中太多的誘惑讓我不能夠再那樣持久、那樣癡迷的沈緬於書中。盡管,總是習慣在床頭觸手可及的地方堆放壹些書本,可漸漸浮燥起來的心讓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改變,不再像從前那樣,得著壹本書,就壹氣兒看完。也許正是那個時候的閱讀方式,讓我對於借閱這種獲得書籍的方式始終產生壹種排斥。更不喜歡時下盛行的網絡閱讀。
我所想要的理想的閱讀方式,就是當夜深人靜,或者壹個靜靜的午後時分,壹個人,倚在床欄上,最好是夏日,躺在陽光照射的窗前,壹只柔軟的布藝沙發,身旁是剛擦拭過還泛著水色的地板,手中是盈盈壹握,散播著好聞的墨香的書,陽光從窗口瀉下來,照在地板上,散射開的余光恰到好處的照亮著書頁。讀壹段,沈吟片刻,沒有人再催著提醒我還書的期限。我可以從從容容,壹個字壹個字細捋出人物關系和故事的脈胳。
書架上滿滿的幾架書,有些書好多年都沒有翻壹下,但每次收拾屋子時,還是會用目光壹本壹本的撫摸它們,目光掠過書脊,書中的內容便閃現出來。我總會微笑著迎合這些記憶。
擁有這些書的同時,也沾染上壹種不良的習慣,總是在壹本書還沒有讀完的情況下,又拿起另壹本書,多數時候,目光和思想都浮遊在壹些看似淺顯的句子裏,然後思想便如脫僵的野馬,任著想像散開,這樣的時候,我總是會想,也許,書裏的故事就在我身上。
只是,它們發生在遠離我的另壹個城市。
很怕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喜歡讀書,每當看見引用大段文字裝點的文章,心裏總是有壹些惶惑。細想起來,如果不是再把那些讀過的書找出來,我甚至不能完全無誤的描述出壹些精彩段落的原句。這讓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歡讀書。於是,惶惑更甚。
可我仍然喜歡現在的讀書方式。
書,如果不作為專業探究的工具,就應該成為如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壹樣可以愉悅我們的生活用品。即便有時候並不為了閱讀,只是手執壹卷,只是任著目光癡然的望著窗外,想起從前,想起遠方,那盈盈壹握的書卷,便成了貼心的伴兒。因為,它除了吸納我們的故事,還可以將它們流傳開去。
讀書,始終不是讀給別人看的……『散文天下』關於讀書作者:壹帆楓葉?讀適合妳的書如果妳的專業不是文學,妳大可不必去讀那些被稱之為名著的書。
對壹個普通的愛書者,他不必認為讀某部書是“必要的”。許多名著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沈悶而拖泥帶水的,如果妳看十八世紀的書,其中會有大段大段的道德說教,而十九世紀的名著裏充斥著毫我意義的景物描寫,妳盡可以跳讀,甚至因為這些原因幹脆不去讀整部書。不要由於看不進去這類書而懷疑自己,大多數時候這都不是妳的錯。有些作品是由於它的作者出了大名,被胡亂選進了文集,如果讀雪萊的《貓》,妳是無法從“壹只貓咪真痛苦,確確實實不舒服”這樣的劣句中感受到詩之美的,那不如忘掉它!
總之,妳和適合妳的作品應該是壹見鐘情,這種鐘情不要受社會意見的左右。
許多名人和名著是社會的、歷史的產物,但不必是妳個人必須欣賞的。妳個人的原則應該是率性而讀,妳的閱讀應該帶給妳最大的快樂,讓妳看了第壹段,如果不看第二段就會當場憋死。
此外,人的年齡與接納性有著極大的關系,這就像河水的發展,在上遊它是涓涓細流,而它的中下遊會越來越易於囊括更為廣大的東西;也像樹的枝頭,每壹時刻它都在尋找高於現在的高度。所以如果妳的年齡剛好適合瓊瑤,那就坦然地讀她。等妳長大了,妳自然會得到更為高級的東西。
讀書如飲酒讀書不要以功利為目的,比如通過讀書成為作家和有名的學者,或者通過讀書能在聊天的時候力壓群儒,或對女朋友交談時口若懸河。讀書只要使妳笑了,哭了,使妳思索了,就完全達到了目的。它就像飲酒壹樣,只是陶醉足矣,根本不必作出詩來。而且妳(不能)像酒鬼壹樣,對酒產生崇拜,這恰恰是讀書人的大敵。壹個讀書人能否做出偉大成就,取決於他與書的正確關系。他必須是愛書的,但又不能溺死於書海。
1856年4月11日,馬克思寫給女兒勞拉壹封家書,他說:“書是我的奴隸,應該服從我的意旨。”
妳不要把讀書變成苦讀,當成艱苦的任務,否則難免做出些頭懸梁、錐刺股之類的傻束,這種作法不要說是為了欣賞,即使為了趕考,也再蠢不過。試想,困到了必須靠頭發的牽痛和鐵針刺皮肉才能不倒下去的程度,妳的閱讀還有什麽愉快可言?何不先去大睡壹覺,然後悠閑自得地讀上幾頁。
壹歲讀壹部書不要認為壹歲讀壹部書這個目標太低了。如果妳能活70歲,妳將讀70部書!妳可以隨便找壹位朋友,讓他開壹個讀書清單,妳會發現,他列不出70部。
10歲以前,妳不可能壹年讀壹部書,那時損失的10部要在中學或大學時代補上,這意味著,學生時代妳將每年多讀2至3本書。這並不算多,因為這恰是妳讀書的季節。
困難的是,30歲以後,當妳從事與書關系不大的工作時,妳還能不能壹歲讀壹部書?如果不能,妳將是壹個因精神世界貧乏而未老先衰的人。
對於少數愛書如命的人,壹年只讀壹部書又是壹個忠告,在信息時代,壹年讀許多書的人,無疑將會顯得呆頭呆腦,因為他在這個時代必須應付的許多事,都由於濫讀而貽誤了。在今天,讀書破萬卷的人,下筆定無神。這個時代有更多的方法帶給我們歡樂,
讀書已從求知和娛樂的主導地位,降低到與影視、廣播、磁帶、唱盤、報刊、旅遊同等的地位。青年時期讀書不必貪多,以求得更廣泛地融入生活之中。中年以後不要放棄讀書,
它可以保持浪漫、天真、年輕、清醒。
保持妳的書櫥英國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長》壹書中,記述了他最後壹次拜訪簡·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格雷夫人坐在窗子旁,正在閱讀蘇格拉底關於死亡的精采篇章。當時,她的父母正在遠處花園裏遊獵,犬聲相吠,喊聲越窗而入。作家見她不隨家人出獵而獨自倚窗讀書,便驚訝不已,但格雷夫人說:“他們在花園裏得到的全部快樂,遠遠不及我在柏拉圖的書中得到的多。”(蘇格拉底的言行全部記載於他的學生柏拉圖的書中。)書籍就是這樣壹種奇幻的東西,如果妳能在印刷品時代日漸遠去的時候,在妳的房間保持壹套書櫥,妳將把持住明潔的性情,因為讀書比任何壹種愉悅的方式更需要心智的寧靜,也更能帶給妳安詳。在越來越躁動的世界裏,書籍會給妳壹個棲息地,它是另壹個世界,收藏著許多人、許多時代、許多地域的傳奇。它所賦予妳的思想遠比現實生活賦予妳的更為生動,正如湖水裏反射的湖光山色總是比真實的湖光山色更加美麗迷人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