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咖啡是什麽時候進入中國的

咖啡是什麽時候進入中國的

晚清咖啡傳入我國,民國在華已站穩腳跟。

咖啡傳入中國

從語言文字上看,《康熙字典》既無“咖”字,又無“啡”字,更無“咖啡”壹詞,可知清初中國人尚未接觸到咖啡。清中葉中國有沒有咖啡(飲料),目前尚在搜尋當中。筆者仔細查閱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中所收的幾種清中葉至清末的字書、辭書及其他書,均無收獲。如清乾隆年翟灝所編之《通俗篇》(有商務印書館1958年點斷版),清嘉慶年顧張思之《士風錄》,清嘉慶年郝懿行之《證俗文》,清道光年高敬亭之《正音撮要》等。最初Coffee的中譯名肯定不統壹,例如“嗑肥”等。①而且還不排除被音譯成其他詞匯的可能性。不過,今日漢語之正式名稱“咖啡”則應化出於日語的“珈琲”。因為如前所論,日本人先接觸記下咖啡,先開辦咖啡店,且把它寫成“珈琲”。從1894年起日本又大舉侵華……是故漢語就定其名為“咖啡”。據我所查所知,最早的“咖啡”壹詞大概出現於民國初年的《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15年),意思也對:“咖啡,西洋飲料,如我國之茶,英文 Coffee”。此後,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辭源》也收入了“咖啡”壹詞,且解釋得又詳細又正確。可見“咖啡”壹詞在民國時代進入了漢語詞匯庫並固定下來,廣泛使用。

來華的外國人何時何地在中國煮、喝他們自己帶來的咖啡,似乎已很難確定了。不過據現在所查知,在鴉片戰爭以前的嘉慶年間,來到中國當時最大的通商口岸廣州的洋人已煮、飲自己帶入的咖啡。這種飲食習慣中國人亦有所感覺。“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飯後飲之,雲此酒可消食也”。②據《廣東通誌》所說的番鬼、黑酒、飯後飲、能幫助消化等判斷,所謂黑酒,應該是指咖啡。與之有些類似的可可多制成巧克力食用,且可可飲無咖啡飲那樣流行。

個別中國人開始品嘗飲用咖啡可能始於同治年間。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國傳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壹本《造洋飯書》,該書是為來華的外國人吃西餐和培訓中國炊事員、廚師而編寫的。書中除了把coffee音譯成“磕肥”之外,還講授了制作、燒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鏟動,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熱加奶油壹點,裝於有蓋之瓶內蓋好,要用時,現軋”。③這裏先講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飲料時,才軋碎馬上煮。後面則講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沒講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國人培訓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傭的中國人,他們因工作需要難免不嘗壹口咖啡。洋人在中國吃西餐喝咖啡時,有時也會請中國官員和他們的中國熟人吃壹吃喝壹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間已有中國人嘗過咖啡。中國出現經營性的咖啡館則大概在清末。據清末民初之人徐珂敘述:“飲咖啡:歐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國之茶館。天津上海亦有之,華人所仿設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飲”。徐珂的書采取了許多清人筆記,可推斷所談之事出現在清末。但此書出版稍晚於《中華大字典》,故難判明“咖啡”壹詞哪本書最先使用。不過最先印成鉛字的則是《中華大字典》。可見到了民國,咖啡館或大飯店酒店賓館所附的咖啡廳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