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壹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壹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的是兒童在學習中的自主探究的精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就是力圖從尊重學生的這種精神需要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自由抒發感受,實現個性的自主發展。為此,我在學校開展的探究性學習這壹課題研究的實踐中,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註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下面是我在課題研究中的幾點做法,不當之處請予以指正。

壹、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疑”又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在學每壹篇新課文時,我總會先讓學生根據題目及預習的情況提出問題。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不同,他們提問的質量也有差異。為了避免問題重復或過多出現簡單問題,更好地提高提問的質量,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座位前後左右為壹個學習小組,先在小組內交流各人的問題,凡是能在小組內解決的問題就在小組內解決掉,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則由組長寫在紙條上並貼上黑板。這樣,問題的數量減少了,質量也提高了,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課文起了壹個良好的開端。這壹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學第九冊中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時,出示題目之後,我就讓學生根據題目說壹說想知道哪些問題?有的學生提出:“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為什麽加引號?有的提出:為什麽說“精彩極了”又“糟糕透了”呢?……然後我要求學生先自由讀課文,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學生非常投入地讀完後,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了記號,隨後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對於較簡單易懂的問題,就在小組內消化解決。例如有的學生提出“謹慎“是什麽意思?在組長的帶領下,這個小組通過查字典準確地理解了”謹慎“這個詞的意思。又如,有的學生提出:“針對作者寫的詩,母親和父親分別是如何評價的?”問題壹提出,這個小組的成員就迫不及待地為他解答。之後,各小組學生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紙條上貼到黑板上:作者為什麽說“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壹個***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成年後,作者越來越體會到兒時是“多麽幸運“這是為什麽?……我看後發現,如果解決了第壹個問題,學生就理解了本文的重點、難點。於是,我把這個問題作為突破口,要求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壹石激起千層浪,經過認真思考和討論,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二、培養學生解疑的能力。

質疑的目的是解疑,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在教學中壹壹解決。教師應該教會學生解疑的方法。用什麽方法來解決呢?傳統的教學往往是由老師解答,而“探究性學習”則要求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學生采用什麽方法來解決問題也由他自己決定。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生可以離開座位,可以自己選擇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同學組成小組學習;我還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壹個問題來解決,並同意他們選擇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全班交流,隨時做好回答其他同學提問的準備。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做旁觀者,而要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參與探究。這樣的解疑過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例如在教學《九寨溝》這課前,我想:九寨溝的風光是美麗的,可對於學生來說又是陌生的,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過。怎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呢?方法不少。可以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來體會;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九寨溝的美麗景色;可以通過賞析詞句來進壹步理解;還可以大量補充課外的音像圖片資料,給學生最直觀的印象……如果這些方法都運用,顯然在教學時間上不允許。後來想到既然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地學習,那何不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自主選擇壹種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呢?於是,我引導學生歸納出了平時運用的五種學習方法:讀讀議議、想想畫畫、賞析詞句、質疑解疑、查找資料,並告訴他們:“妳們可以自由選擇壹種或幾種方法來學習《九寨溝》;可以按相同的興趣組成若幹個學習小組,在臨時選出的組長的帶領下學習。”這壹下,教師裏熱鬧起來了,他們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埋頭作畫,有的圈圈畫畫,有的熱烈討論。最後在全班交流時,既有個人代表小組交流的,也有整組參與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從而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這個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歸納總結是要求學生對當堂課的學習內容作總結反思,自由抒發學習後的所感所想。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計壹些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練習,讓學生舉壹反三,觸類旁通,以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也可以布置壹些拓展性的家庭作業,使課內學習在課外得到更廣闊的延伸。例如在學習《只有壹個地球》壹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多了解地球資源和環境遭受破壞的情況,課下我布置學生借助書籍和網絡收集有關資料。第二天上課,同學們有的帶來了有關的書籍,圖片以及從網上收集到資料後制作的幻燈片……於是我讓學生逐壹的進行匯報、演示,使同學們直觀形象地感受到了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所受到的威脅,從而激發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達到了教學目的。再如教學《兩小兒辯日》壹課,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於是,學習完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樣壹個環節幫助學生進壹步理解課文,就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而且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創編,結果學生的表演超出我的想象,這時的孔子不是文中所說的“不能決也”,而是對太陽的遠近、大小、冷熱解釋的明明白白,頭頭是道,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理解,培養了他們根據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質疑、解疑和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過程,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註入式、學生接受式的教學模式,而成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