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
15日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傳奇始於大地,論文寫在大地,更多的豐收將回饋大地。袁老,您放心,您的“禾下乘涼夢”,我們壹定會讓它成為現實。15日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
15日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1今天上午10時,袁隆平院士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舉行。
“***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壹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 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壹期、二期 ,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
2、袁隆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
擴展資料:
1、1971年2月袁隆平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
2、雜交水稻是通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對配制雜交種子不利,先要把壹個品種的雄蕊進行人工去雄或殺死,然後將另壹品種的雄蕊花粉授給去雄的品種,這樣才不會出現去雄品種自花授粉的假雜交水稻。
3、“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奮鬥的最大追求和心願,2013年,啟動“國家雜交水稻農機農藝融合項目”,開始以農機農藝融合方式助力“雜交水稻超高產工程”。
15日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211月15日,在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舉行。同日9點38分,將由湖南省農科院主辦袁隆平院士追思禮,展開對老先生的深情懷念,及近期科研成果進展的.分享。
他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發的先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曾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六屆至第十二屆CPPCC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他被分配到湖南懷化的安江農業學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腳下偏遠落後的安江農校。他在農校的試驗田裏偶然發現了壹種具有特殊特征的水稻。他用這種水稻植物做實驗,發現它的後代有不同的特性。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有性狀分離,所以他推想應該是天然雜交水稻。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領導者。他成功研制出“三系”雜交水稻、“兩系”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水稻壹期、二期。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了“種植三產四高項目”,利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龍平帶領研究團隊李碧湖、尹華奇到海南島雅縣南江農場,在三季稻試驗條件較好的地方進行研究試驗,調查野生稻在該農場技術人員和工人中的分布情況。湖南省農科院成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任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工作。
15日袁隆平院士在長沙安葬3追憶千裏稻香,致敬不朽豐碑。今天上午,“***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會暨靈骨安放儀式在長沙市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這位壹生研究水稻、根植於泥土的老人,長眠在他深愛的土地上。在悲傷和思念中,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學生等前來送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劉少軍出席儀式。
(1990年10月27日,湖南農科院,袁隆平在水稻田調查。湖南日報記者 谷壹均 攝)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 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壹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 種優勢的科學家。他沖破了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壹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1976年起,雜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為了實現“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宏大願望,他又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不斷向水稻要高產。
今年5月22日,這位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的老人與世長辭,享年91歲。但他牽掛的雜交水稻事業仍在賡 續向前,捷訊頻傳。
9月28日,四川省米易縣,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三優2號” 實現了第三代雜交水稻作為中稻種植的超高產收成,平均畝產為1085.99公斤。
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縣,第三代雜交稻“三優1號”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36.1公斤,加上7月份此地測產的早稻平均畝產667.8公斤,得到了壹個讓人驚喜的新紀錄——雙季稻周年畝產1603.9公斤。
10月26日,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壩頭)南繁公***試驗基地,雙季稻測產結果為1586.86公斤,也實現了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創造了當地雙季稻畝產最高紀錄。
此外,耐鹽堿水稻在廣東江門淡鹹水地種植,達到畝產501.2公斤/畝;今年還選育出了多個鎘低積累水稻新材料,並進行了大面積示範……
傳奇始於大地,論文寫在大地,更多的豐收將回饋大地。袁老,您放心,您的“禾下乘涼夢”,我們壹定會讓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