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如何欣賞麥穗黃

如何欣賞麥穗黃

文/江南鐵鷹

(欣賞)我最喜歡長頭麥,在風中微笑,變紅。

——讀瑞·Xi·姚穎《麥穗是黃的》

入夜,鶯唱青柳,明月當空醒。最愛長頭麥,風中笑紅。是著名詩人歐陽修在《小滿》中描寫的景色。夜鶯在蔥翠的柳枝上自由啼叫,明月在萬裏裏照亮天空。花漸落,落成紅陣;小麥茁壯成長,未成熟但灌漿飽滿的小麥在風中微微搖擺。

小滿時節,是小麥生長的季節。看著風中搖曳的麥子,詩人向我們展示了壹幅豐收在望的小滿時節的美麗畫卷。

散文《麥穗黃了》仿佛就是在用散文的美,像畫筆壹樣,在農村展開壹幅繁忙的夏日景象。

第壹張圖是黃河的前景。作者只有寥寥數語,讓人仿佛看到了那面氣勢磅礴的旗幟。黃河平靜地流著,兩岸的壹片麥地在夏風中翻滾出金色的波浪。有沒有壹只布谷鳥唱著歌掠過麥浪?

第二張圖也是作者的第壹章。如果可以把全文看成壹個樂章,那麽前面就是序曲,這裏是第壹樂章。作者用了副標題“?小麥收獲小麥。

原諒我的無知,這個“?”我不知道歌詞。我在字典裏查了壹下。解釋是壹把兩邊有鉤子的鐮刀,刀身,刀下有壹個長長的木柄。也就是鐮刀的壹個名字。什麽是兩邊都有鉤刃的鐮刀?我不知道。我以為大概是作者當地對鐮刀的發音,是“?”發音。

所以這壹節是“割麥收麥”。這種用法很土。

作者這壹章很精致,1200多字,占了全文整整三分之壹。盡妳所能,妳已經看出了它的意圖。

作者寫了出發前的準備,忙著思考壹場即將開始的大戰役的準備。生火煮包子,很有生活氣息。我註意到作者用了這個“?”又來了。字,寫在這裏”?小麥的鐮刀。”可見這是作者家鄉的壹句方言俗語,意思是“割麥子”為?小麥。”說明了在作者的家鄉,“?”這個詞不被解釋為鐮刀,而是延伸到使用鐮刀切割的動作。

我很欣賞作者在這裏的用法,鮮明的鄉土氣息很符合文章需要反映的主題。

這壹章把壹個* * *分成12個自然段,圓滿完成了麥收全景。主場景有大人彎腰,緊張,忙碌。“他們戴著草帽,脖子上圍著毛巾。壹人壹行,貓彎著腰,壹手拿著鐮刀,壹手拿著稻草,它們敏捷地走著?,之後我們會去取的。”

還有閑暇時間,孩子們的玩耍。“遊手好閑的孩子們在空地上玩各種遊戲。比如:扭腰、踢毽子、捉迷藏、老鷹捉小雞、頂牛等。”

它不僅描繪了中青年麥收的形象,也描繪了老年。“有些年紀大的人會因為長時間彎腰駝背而酸痛。他們會偶爾擡起頭休息壹會兒。對了,他們會把空著的手在褲子上來回搓,用手拉著脖子上的毛巾,擦著額頭上還沒來得及滴下的汗水,盯著已經走了壹半的麥壟,幾秒鐘就弓著背,埋著頭繼續前進。”

在這裏,作者引用詩人白居易的壹句詩《看割麥》,“婦人姑食豐足,子擔壹壺漿。隨田翔去,丁壯在南港。”應該說,在作者的筆下,就是這樣壹幅麥收的生動畫面。

作品第二樂章的標題是《磨麥養田》。壹* * *七自然段,800多字。它詳細描述了從小麥被烘幹的地方,到小麥的研磨,然後到田地的過程。“大麥田是提前拉著滑輪(軸)的大叔們滾過去的。他們把小麥鋪在麥田上,然後每個人用木叉壹塊壹塊地把小麥撿起來,這樣小麥就可以盡快曬幹了。”

“說完,她換了壹把榴蓮叉把剩下的麥稭清理幹凈,然後他們拿起壹個木推盤和壹個木銑床把混著麥稭的麥粒壹堆壹堆的撿起來,再用竹笤帚慢慢的把麥稭屑掃掉。這樣,妳就可以扇麥子了。爸爸用木磨把小麥拋向空中。風壹吹,塵土和麥麩都被吹走了。反復幾次後,把幹凈的麥粒倒進竹簸箕,裝進麻袋。”

我熟悉這種耕作方式。雖然我不是出生在農村,但我有八年的生活經驗。以前上上下下,那個地方也在黃河邊上,還要收麥養田。至今,我都忘不了站在下風處,揮舞著木鏟,隨風揚麥的過程。我很累,但是我很開心。看著沈重的麥粒在風中滾下,是對收獲的恰當理解。

“不用風扇的時候,壹人拿壹把鏟子,鏟起壹鏟麥子,高高舉起,風吹掉糠和灰塵,留下幹凈的麥粒。有時候為了等風,妳會忙到半夜。真的是嶽。這壹刻,我深深體會到“每壹粒都是辛苦的。"

作者第三章“曬麥收糧”。八個自然段,900多字。也是文章的結尾,不僅寫了“曬麥”“收糧”,還寫了時代變遷後的景象。最後壹個自然段,自然是引用歐陽修的《小人》來寫意想象,讓歐陽修站在龍頭“賞稻浪,處處英雄在夕煙中倒”。是不是很理想化很浪漫?

“月亮高掛的時候,大人們還在裝食物。我們有時跳格子,有時扔沙袋,有時在曬幹的小麥上打滾。累了就坐在高高的麥堆上,望著皎潔的月光,織壹頂草帽,聽著大人們談笑風生,談論豐收的喜悅。有時候困了,就在麥茬上睡著了。當我們想回去的時候,不管我媽怎麽說,我們就是不去想。然後爸爸把我們帶下來,放在壹輛裝滿食物的拉車裏,拉著我們壹起回家。”

這是最美的豐收圖,最美的生活景觀,也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歌頌。

這篇3000字的散文是壹篇非常成功的敘事散文,文筆優美,文風樸實,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但碧玉再漂亮,也難免會有些許瑕疵。以下是我個人對作品中幾個遺憾的看法。

這部作品最明顯的不足是標點符號的使用。標點符號是現代漢語非常重要的壹部分。句子前後有停頓,有壹定的句子語氣,表示比較完整的意思。句子前後或中間的停頓,口語用時間間隔表示,書面語用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是書面語的組成部分,是書面語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可以幫助人們表達思想感情,準確理解書面語。

壹個很忌諱的錯誤使用方法就是把它逗到底。這部作品裏有很多被調侃到最後的情況。比如“他們戴著草帽,脖子上套著毛巾,壹人壹行,貓著腰,壹手拿著鐮刀,壹手拿著稻草,步履敏捷?,我們跟著去接,怎麽樣?妳身後堆的是麥子嗎?在空曠的土地上,停留?完了,回頭用繩子捆成壹堆壹堆的,擡上拉車,來來回回地下地。”

“五月驕陽似火,有些年紀大的人會因為長時間彎腰駝背而酸痛。偶爾會擡起頭休息。對了,他們會把空著的手在褲子上來回搓,用手拉脖子上的毛巾,擦額頭上滴下來的汗,盯著已經領先壹半的麥壟,幾秒鐘後,他們又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埋著頭繼續追趕。”

兩個自然段,都被調侃到最後。再比如“壹排小麥?到了農場,坐在麥壟上,休息壹下喝口水,擦擦汗,伸伸酸痛的腰。餓了就把饅頭拿出來燒了再出門,用開水填飽餓肚子。中午顧不上回家吃飯的時候,家裏的老人把飯做好,裝在箱子裏送到地裏。他們只想在天氣好的時候盡快完成收割,”

還有“太陽曬得差不多了就去磨麥子。據說在七八十年代以前,人們用輪子轉圈碾麥,或者用人力交替拉麥。記得小時候我們用拖拉機推著沈重的石輪碾小麥,效率會更高,也不用擔心牲畜糞便汙染小麥。聽奶奶說,以前牛磨小麥的時候,

這個自然段* * *有182字,但是到最後還是很搞笑。我們先分析壹下這個自然段,就知道裏面完全可以用句號。據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人們都是在牲口上用輪子繞圈碾麥,或者用人力交替拉。據說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人們用壹個輪子在牲口身上碾小麥,繞來繞去,或者用人力交替拉。“應該分為三句話。

記得小時候我們用拖拉機推著沈重的石輪碾麥子,效率會更高,也不用擔心牲畜糞便汙染了麥子。這樣效率會更高,也不用擔心動物的糞便汙染了麥子。“再來兩句。

最後壹部分“我聽我奶奶說,以前動物磨麥子的時候,要在動物屁股後面放壹個袋子。即便如此,有時候收獲的谷物還是不可避免的會有動物尿液的味道,所以晾曬和洗滌是不可避免的。“我聽我奶奶說,以前動物磨麥子的時候,屁股後面要放壹個袋子。即便如此,有時候糧食的大豐收也難免會有動物尿的味道。所以幹燥和洗滌是不可避免的。”還是三句話。可以看出,這裏其實有八句話,但作者只有壹個句號。這是壹個徹頭徹尾的戲弄。

這種情況在現在的網文中非常普遍,是壹種非常不好的寫作習慣,會嚴重影響我們的閱讀。當然,這並不代表文章不好,只是這篇文章的壹個瑕疵。我們還是要感謝作者給我們寄來了壹篇優秀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