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影響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和規劃的世界觀和自然觀。
1.圓地方的世界觀
影響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宇宙觀是圓的地方,這種錯誤的宇宙觀是在新石器時代產生和形成的。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的埋葬方向是由南向北(按古代習俗,活人面朝南,坐北朝南;死者頭在北,頭在北,腳在南),墓的南部是圓的,像天;北方是方形的,和地面壹樣。整個墳墓象征著宇宙在壹個圓的地方的概念。在未來,建築中有很多體現天地觀念的地方,尤其是場所觀念。比如圓頂墓、半球形密封墓、方形墓,城市和客廳都是方形的,意思和墓是方形的壹樣。皇城、內城和外城的城門都呈“上圓下方”的形狀,以模擬天地。故宮大門的“內圓外方”造型,表明故宮內外之別,仍如天地之別,市為天,天子居之;在城外,有人住在那裏。在故宮太和殿裏,有壹口“上面壹圈下面壹圈”的藻井(又名龍井)。這種結構叫做“上仿天體圓,下仿昆德方”。北海瓊花島上的殷珊殿和大鐘寺的鐘樓都是上環以下的重檐建築。這樣的例子很多。
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中有壹處大型祭壇建築遺址,距今5000多年。整個布局由中心、兩翼和前後兩端組成,按南北軸線對稱分布,南圓北圓,也體現了天地的概念()。
在約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出現了大小不壹的玉琮,外圓內圓,寓意著當地的天圓觀念。
從西漢到南北朝,風格盤盛行,是圓地方觀念的典型體現。字牌的頂板是圓形的,場地是方形的。
在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根深蒂固。“地球是圓的”的觀點雖然出現了,但也只是曇花壹現,沒有被社會主流思潮所接受和認可。到了唐代,外國地圈的概念傳入中國,但並沒有被國人所接受。明朝萬歷年間,利瑪竇也將西方的思想和地圈圖傳入中國,但接受者少,反對者高。直到清末,“地球圈”的概念才在中國紮下根來。所以“天圓地方”的觀念不僅影響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測繪技術,也影響了中國的城市規劃,這是由中國的傳統思想決定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2.天人合壹的有機自然觀
有機自然觀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如天、地、人,都有著復雜的內在聯系,每壹個現象都按照層次順序與每壹個其他現象相聯系。其表現有四個方面:
1).天地之間的關系。風水專家認為,天地相通,是壹個整體。所以,有正義就有地理()。比如天上有五顆星,地上有五行;才華橫溢的明星,山山水水;齊地上行,天上美;天空有影像,但大地是有形的()。這壹思想最初出自《周易》“易經與天地之準”,它以整個自然為摹本,所以它與整個自然是壹致的()。換句話說,中國古代的有機自然觀在《周易》中已經奠定了基礎。風水先生在《周易》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了有機自然觀,認為大地上的山和天上的星星是和諧的,大地上的河山是天上的星星,不是兩個東西。九天之東若有黑龍,謂之天,其下為東嶽。北有玄武天為玄武天,下有北嶽。南方,朱雀為艷陽天,下為南嶽。西有白虎為理學之天,下有西嶽。天空中間是北極,下面是中嶽。天上有天河天漢,地上有長江黃河。天上有四壁九野。地上有墻局築王城,有司地蓋九州()。這裏說的天上星星的名字都是人工的。人們用皇帝、官員、宮地人物的名字來代表天上的星星,把天空星座分為中央、東、南、西、北五個部分,稱為五官。中心是中間的官方,包括三面墻:上面的墻太小,也就是星星、張素、素衣和素衣以北的天空區域。中原的紫色微斜長石,也就是北極周圍,包括了中國黃河流域(地理緯度)壹帶的壹個普通天空區域。夏媛石天城墻,即蘇芳、新宿、蘇偉、冀宿、鬥宿以北的天空地區。三面墻的每壹面都有壹些星星作為框架,它定義了這三個天空區域的範圍。它們好像是墻,所以叫墻。三堵墻中,紫微院是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人類天子居住的宮殿也被稱為魏紫宮和紫禁城。正因如此,風水先生在選擇都城時,地面的山川情況也要符合三面墻。這種做法不僅在有機自然觀上起壹定作用,而且具有皇權神權或皇權神權的觀念。《人子須知》說帝都為至尊之地,地理之大不在此之前。必須要天星源局加入,然後才能成立。
2)天人關系,又稱天人合壹,屬於中國古代哲學。意思是自然與人,天與人是相通的,相似的,統壹的。《周易》認為“天人合壹”是人生的理想境界。西周把人和社會看得很重,與天地並稱三才。它非常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人當作主體。無論我們如何談論事情,它總是歸結到人和他們的職業生涯。宇宙,自然是個大世界,人造是個小世界。自然現象的變化與人體的氣化活動之間存在著直接的相互感應和溝通的規律。人類各種疾病的發生越來越頻繁,特別是與季節氣候有關的流行病,這是宇宙陰陽失衡造成的。天人有內在的聯系,向天學習,理解人,就是“天人合壹”。《史記·樂書本紀》也說天人相通,就像形與影的關系壹樣。風水先生根據“天人合壹”的哲學理念,提出了城市選址和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3).“天人合壹”論。它是從西周的天命論發展而來的,是漢代的主導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公元前-公元前200年),他的主要觀點是天人合壹,感同身受。自然界中的現象都是天意的表現,災難、奇變、吉祥也是上天感應後強加於人的獎懲。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對此有進壹步發展,認為人是天子,要為之行事。壹個人的赤誠之心,可以感動蒼天,可以改變陰陽。如果壹個人違背陰陽,背棄天心,就會有災難。這是上帝給壹個人的忠告。風水學將“天人合壹”的思想引入城市選址和規劃,於是出現了天空般的城市選址和規劃。
4).三才論。這是指天、地、人之間的關系。《易經》中說:“古人是Xi家族的國王。當他們向上看時,他們看著天空,當他們向下看時,他們看著法律和土地。他們看了鳥獸文化和土地的適宜性,就把壹切都帶近帶遠,於是開始八卦,為的是溝通神靈的德行和萬物的感受。”也就是說,從包家開始,人們就註意觀察天、地、人之間的關系。易經明確提出“三才”之名,說:“天道、道道、人道。三才二,所以六;六者非之,三才也。”“魯的《春秋》。《色欲》說:“人與天地同。”人有能動性,能升天,就是模仿天地,但不能改變天地。風水專家吸收了這種思想,認為天意變了,大氣有了反應,天意變了,天氣也跟著變了,天氣繼續前進,人也有了反應。風水先生在選擇城址、規劃城市時,壹定要貫徹“三才”思想,綜合考慮。
3.生態環境選擇思想
貫穿風水理論的壹條主線是生態環境選擇思想,它有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只是本能地選擇生存環境,被迫尋找壹個可以躲避自然災害、食物資源豐富的地方。這是壹種下意識的環境選擇。從潛意識選擇到有意識選擇的逐漸過渡,在舊石器時代已經經歷了幾百萬年。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積累了壹些關於選擇環境的知識,如:居住場所基本選擇在河邊的平臺或梯田上;或蜿蜒河流的地形部分;或近山近水,背風向陽的地方;或在河流下遊平原的土堆上;或者在沿海的高土堆上。這時人們對環境的選擇多是有意識的選擇,有壹定程度的環境選擇思想。也可以說出現了最原始的相地技術。
商代甲骨文中有問在唐土上造新城是否合適的文字,這也是環境選擇思想的反映。
周朝遷都,多次建新城。每次都需要探索地理環境。《李周大司徒》明確指出,當時向宅(即選擇地址)的目的是選擇壹個好的地方發展生產,使生活更加豐富。後世有都城(或城市、鄉村聚落、家庭)選址的理論,這是風水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精髓。
二是風水專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選址和規劃的思路。
風水學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選址和規劃思想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易經理論影響下的城市選址與規劃。規劃城門或宮殿、衙門和寺廟建築,或選擇城址,是根據《易經》中“幹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離卦代表人”的意思或幹卦六爻的位置。
2.《管子·騎馬》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選址與規劃思想,說:“凡國以山為基,必在廣川之上。高處不近旱,水足,低處不近水,溝可防省。因天然之材,有利,故城墻不必在規,路不必在行。”這個觀點被後來的風水先生接受了。
3.《考·公基》提出的中軸線對稱的城市規劃思想也被後世的風水大師所接受。
4.從易經到都城選址的“擇地”原則。
5.從後天發展到天地之法選擇和規劃城市的原則。
三、五類城市選址與規劃實例
1.易經影響下的都城選址與規劃。
1).鹽城,周朝的首都,位於江蘇省常州市的西南部。屬於武進縣湖塘鄉鹽城村。鹽城遺址保存完好。它是中國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市建築,有王城、內城、外城三面城墻。每重城墻外都有護城河,每重城墻只開壹個幹門。三個門的方向也不壹樣。大王門朝南,城中勢高。中間有壹片高地,可能是宮殿遺址。內城呈不規則圓形,門朝西南。外城也是不規則圓形,門西北。這個遺址說明當時的城市規劃設計已經受到後天八卦思想的影響。把《鹽城遺址圖》和《後天八卦圖》對比壹下,就能明白當時城市規劃者的意圖了。
第壹,朝門朝南,後天八卦分家,說明很明顯王向明會統治,也就是向南統治或者向南統治。這個門的方位代表人。
二、內城門西南,後天八卦為坤,坤代表地,代表陰。地要合天,陰要合陽,臣要合王。坤居西南為母道,母道養育萬物。西南部是萬物生長的地方。
三、外城門西北,八卦後天幹,幹代表天,代表陽。住在西北是君道,父道,天之尊嚴。
可見,翼城的規劃設計體現了天、地、人的關系,是周易理論對城市規劃設計影響的典型。
2).隋朝大興城。
從地理上看,漢都長安位於龍首院北麓,渭水南岸附近,地勢較低,水中鹽度較高。從軍事上來說,不利於保衛首都。於是到隋文帝時,我去了舊地圖,在龍首院南麓建都城大興。宇文凱負責具體的規劃設計。他利用龍首院南麓大興區六傅鋼的地形特征,結合風水理論進行設計。他把六個傅鋼看作六個卦,最高的壹個有九個宮殿,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第三條,略低,是中央部委辦公室。第二,九五雖然比上九更低,但是在幹卦裏更貴,不是老百姓住的地方。因此,寺廟建在這裏,杜宣寺和興山寺是為神仙和菩薩居住而建的。這種設計使得統治機構處於整個城市的制高點,皇宮和官署都占據了高地,展現了統治者高高在上、獨霸天下、世代相傳的思想和風範。安全性方面,也是比較靠譜的,處於監控下層民眾的位置。從地理環境來說,也是最好的,地勢高,幹燥,不易生病。
2.因地制宜的城市選址與規劃
1).南京市
中國的都城都是方形的,宮城位於都城中軸線的北面。而南京是隨地形而建,整個城市狹長而不規則,屬於因地制宜的城市規劃。三國時期,孫權於公元211年遷都於此,並在金陵城原址上建了壹座石頭城。這座城市完全是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建造的,周長7英裏,100級臺階。南面有壹個門,北面有兩個門,東面有壹個門,西北面因為靠近長江所以關著門。後來的朝代不斷擴張,成為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南朝建康城(今南京)地處長江沿岸丘陵起伏地帶,山、湖、河等地形復雜,各個朝代又逐漸擴大,所以整個城市平面不規則,是我國古代大城市平面不規則的典型。
2).杭州
南宋時遷都臨安(今杭州),在吳越城的基礎上修築城墻,有13座城門。宮城位於山東鳳凰城南部。它原本是吳悅石郡所在的副城,方圓9英裏。皇城的許多宮殿和亭臺樓閣都是按自然景觀布置的,主宮位於南面。全城分八廂,城外有兩廂,* * *有68個方格。因為地形復雜,城市規劃完全匹配地形,城墻形狀很不規則。南宋遷都後,只是在原有基礎上稍加改建。政府機關也是利用原來散落各處的建築,道路系統淩亂。作為主要街道,帝國路與商業街完全結合在壹起。所以杭州也是壹個典型的因地制宜的城市規劃。
3.根據對稱原則規劃的城市
1).長安城
長安城平面呈方形,兩邊各有三門,中間是宮城,左邊是祠堂,宮前右邊是國家,都列在李周考公基。在布局上,宮城被置於南北中軸線的北端,朱雀街,即承天門至明德門的南北中軸線,是天軸線的表現。宮城的正門叫承天門,前面寬闊的東西向大街是天地的分界線,天上的宮殿從這裏向北,大地從這裏向南。這種對稱的城市規劃,以中軸線為軸心,以“百家如壹盤棋,十二街如情節”的詩句形象地體現了其規劃布局的特點。這是壹個典型的對稱城市規劃。與長安城類似的還有汴梁(今開封市)、鄴城、北京。
4.按照“中選”的原則選擇城市選址,規劃城市
中國古代“王必居土”,天子居於中央至高無上的地位,意味著為天行事,所以權威至上,行事光明磊落,也便於國家治理。“盧春秋。《申時》說:“上古之王,擇天下而立國,擇國而立宮,擇宮而立廟。天下之地,方李倩以為國,故極治。”這種擇中治國的思想壹直為統治者所重視和繼承,成為我國古代城市選址和規劃的指導思想和設計理論。以洛陽為例,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不僅是東南西北的水陸交通樞紐,而且是“四面八方進入世界的朝貢之路”(史記。周本基)。地勢險要,西有秦嶺,東有嵩嶽山,北有邙山屏障,南有龍門壹闕。洛水自西向東貫穿全市,有山有水,冬暖夏涼。軍進可攻,退可守。物產豐富,是中國造寶的好地方。所以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在這裏建都或建陪都。是壹個典型的以擇其壹為原則選擇城址的例子。
5.按照法、天、地的原則選擇城址,規劃城市。
1).鹹陽
鹹陽,秦都,其設計指導思想是以天象為基礎。“是渭南上林苑的壹個營地,先過了前廳...是歸路,歸鹹陽,又似天際歌路。”()《三輔黃圖》記載:“二十七年(始皇帝),在渭南成信宮,已連命信宮為極殿,似天極,殿道為驪山。作為甘泉的前堂,修壹條地道,歸鹹陽。始皇帝...建了鹹陽宮,因為北陵營廳,有四個門,是紫宮,像皇帝的住所。渭河貫穿京城,像天漢;過橋往南,以法拉牛。”天極、亭道、營室、端門、紫宮、天漢、牽牛都是天文星辰的名字。可以看出,秦都鹹陽的布局呈現出壹派瑰麗浪漫的景色:沿北平原的高峻地勢,四宮四門,以鹹陽城為中心,修建象征“天帝永垂不朽”的“魏紫宮”;渭河自西向東橫穿京城,猶如銀河穿天而過;喬衡與“亭路”相映成趣,將渭水南北兩宮的園林連成壹個整體。像“鵲橋”壹樣,牛郎織女重逢,阿房山建得像“離宮”。天下分三十六郡,群星閃耀,守北極。
2).北京
北京的規劃布局以皇城為中心,而故宮作為皇城的核心部分,居於城市的中心,象征著天帝居於天空中心的紫墻。故宮南面的端門,因紫薇園正門而得名。故宮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日景門,西有月華門。皇城南面有天安門廣場,北面有地安門。城南有天壇,城北有地壇祭祀場所,城東有日壇,城西有月亮。這種布局,逐日上升,逐月下降,就是向天地學習。
上述兩種情況,按照法、天、地的原則選擇城址、規劃城市,是非常典型的。
上面這個根據五大風水原理選擇城址、規劃城市的例子,雖然都是國家首都級別的大城市,但對很多中小城市都有影響。因為例子太多,這裏不方便壹壹列舉。
總之,風水與城市選址和規劃密切相關。雖然講的是風水原理,但本質上也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識和生態環境知識。應該說是風水的精華,值得後人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去吸收這些精華,創造新的先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