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壹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
二胡(拼音:Erhu) 是壹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壹。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聽松》、《賽馬》等。
擴展資料:
二胡的發展歷程
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瓦舍”的興起而發展了自己的伴奏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馬尾胡琴(又稱二弦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軋箏融合,創制出新穎的胡琴。這壹樂器充分標誌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成熟。
後來,由於地方戲唱腔風格需要,胡琴又逐漸分化,出現配合秦腔、豫劇需要的板胡,京劇、漢劇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墜子需要的墜胡,廣東粵劇需要的高胡,潮劇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說唱用的四胡。
還有川劇用的蓋板子,河南越調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戲用的枕頭琴,侗戲用的牛腿琴,壯劇用的馬骨琴,晉劇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樂器。所以,二胡實際上是這眾多的弓弦樂器中的壹種,它的得名遠遠晚於胡琴。
百度百科-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