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過去了,有些人的生活和語言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說到人生年齡,我們壹般會說,多少歲。但是在古代,我們的祖先經常用壹些詞語來表示人的年齡。用來形容男人都是“三十歲”、“八旬”、“弱冠”等等。還有對女性年齡的描述,如“金釵之年”、“豆蔻之年”表示女性12、13歲。最讓人誤解的應該是壹個16歲女人的“破瓜年”。現代讀書少的人,往往會想錯。
妳可以想象這樣壹個場景,壹個熟透的水汪汪的西瓜。我們把它打碎,裏面的果肉和汁液飛濺出來,然後它變成兩半,露出紅色的果肉。這個場景想起來是不是特別美好?那麽我們把它和古代女性的結婚年齡聯系起來,16歲是最適合正式古代女性出家的年齡。這時候的女生皮膚又白又嫩,用手就能捏出水來。遇到老公之後,然後夫妻同房。
當壹個破西瓜與古代壹個65,438+06歲的姑娘和丈夫之間所做的不可描述的事情聯系在壹起時,有人會贊嘆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壹切都表達得恰到好處,甚至形象生動。但其實壹直以來,大家都錯了,所謂的“破瓜之年”根本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字典對“破瓜”的解釋不是破體,只是指女方16歲。古代有“破瓜之年”的記載,唐代的壹首詩中有這樣的描述:“東川八樓贈歌者,破瓜之年不如用玉笛。”可能有些男同胞看到這首詩又會想錯。沒有辦法。現在漢語越來越深奧了。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有人送了個歌手,還沒16歲,有吹長笛的愛好。
“破瓜年”的解釋是將“瓜”字打破,兩條橫線代表2,兩半代表兩個8,所以“破瓜年”的意思是“28年”,即16歲。其實這個詞釋義的錯誤也不是大家的錯,因為釋義最早的錯誤是明代《杜十娘怒寶箱》中的壹句話:“我從13歲開始破瓜,到現在19歲。不僅經歷了很多子子孫孫。”所以中國的漢字文化太強了,在文學中尋找意義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是我們還是要多讀書來提升自己的修養。
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缺醫少藥,人均壽命比現在短得多,石器時代還不到20歲。即使在1949解放初期,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只有58歲左右。所以,早婚早育是中國古代的普遍現象,也是必然現象。
現在誰家姑娘20歲就生了孩子,恐怕讓人笑話。在古代,壹個20歲沒有公婆的女孩,是要做剩女的。甚至在某些朝代,女孩20歲還沒結婚,恐怕會觸犯王法,女孩的父母會在縣衙被打。
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人們總是依靠出生率獲得更多的勞動力來彌補經濟上的不足。尤其是在戰爭年代,更需要招募壯丁來保衛國家和壹方勢力。
再者,當時女性地位極低,只能作為生育的工具,只有極少數有教養的女性得到文化教育。壹般16、17歲就結婚生子,也就是16、17歲的女生往往壹夜之間變成女人,也就是破瓜。
還有壹句話:破瓜顯示女人的成熟。“瓜”字拆分後可以變成“八字”、“二十八字”。有詩說:碧玉先分瓜年,指女兒十六歲。妳難過嗎?妳受傷了嗎?
另外,據說破瓜表示女性有月經初潮(大姨媽),而且是“破瓜則見紅潮。”破西瓜見紅,破東瓜還見紅?對於月經初潮,古人稱之為天癸,對應的年齡是十四歲。無論《皇帝內經》還是《本草綱目》,都是這麽說的。